简述黄宾虹对山水画承传与发展的贡献

2020-07-29 12:33邓述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贡献思想

邓述江

摘 要:黄宾虹在传统绘画的笔墨上取得进一步发展,建立“五笔七墨”体系,形成“黑宾虹”的独特风格,精研传统、注重写生,从师造化中获得新生;同时发展了水墨与青绿融合之法,将山水画中的渍墨法发展为渍色法,开创了山水画的现代审美。黄宾虹将文化融入绘画,竭力倡导并践行“内美”思想,促进后来者深入思考,引领山水画的内涵式发展走向,助推了中国山水画正本清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五笔七墨”;“黑宾虹”;“内美”思想;传承发展;贡献

1 引言

黄宾虹1865年生于浙江金华,从小喜爱书画,不断深入研习李流芳、程邃、髡残、弘仁、王原祁等名家画作。中年居上海三十年,期间他鉴赏诸多中外名画,撰文著书,以广阔的视野和至高的视点向国人介绍西方美术。黄宾虹六十岁后游历山川、造化为师,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改造,创立了“五笔七墨”的绘画技法理论,晚年形成以“黑、密、厚、重”为特色的“黑宾虹”风格。他还提出“内美”的美学思想,将山水画中的渍墨法发展为渍色法,发展了水墨与青绿融合之法,开创了山水画的现代审美,为“南宗”山水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一代宗师。

2 黄宾虹做出的贡献

2.1 创立“五笔七墨”体系和“黑宾虹”风格,承传并发展了传统技法

黄宾虹发展了“南宗”画系的笔墨技法,创建“五笔七墨”笔墨体系,将笔墨推至高峰。

在用笔上,黄宾虹精研传统、开拓发展,把书法用笔之法用于绘画。线条苍劲、拙朴、高古、富有内涵,是黄宾虹创作的独到之处。他的书法功力較深,对书法的学习和研究几乎伴随其一生。书法功底对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其笔墨和画法的根基。他将传统笔法应用于实践并加以拓展,总结出“五笔”法:“一曰平,如锥画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高山坠石;五曰变,如四时迭运。参差错落,长短粗细,高低正斜,齐而不齐,是为内美。”①其中,“平”指笔力,起止笔要用力平均,笔笔送到,不宜太平,一波三折;“圆”指笔意,用笔圆转,一勾一勒,既成方圆,不生圭角;“留”指笔姿,积点成线,下笔不可太快;“重”指笔势,既要表现力感,又要举重若轻;“变”指笔趣,既有原则,又不拘法理。黄宾虹将这五种笔法相互关联,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笔法在他晚年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应用短线,一波三折,点如坠石;线条随意变化,矩镬其中;笔法柔美,刚劲而厚重,灵动而有涵养。

国画追求线条的生命力,线条在造型上的作用表现在用笔上。黄宾虹在研究了石涛的“一画论”后悟到古人书法笔法论中所讲的“屋漏痕”,犹如一滴水在墙上流淌所留下的痕迹,后提出自己的“一点论”,连点而成线。黄宾虹的“一小点,有锋、有腰、有笔根”,完全是对一条线的要求。在山水画的皴染上,他反对涂抹,也不赞同董其昌和“四王”的连皴带染,认为这些方法不同于书法中的“点”,毫无厚重之感。黄宾虹认为点是笔法也是墨法,他从唐、宋、元画中体会到:“就染法而言,在唐、宋画法中,山石树木之暗部,不拘于用色、用墨,而在于用点,都是积点而成,故称之为‘点染。元人非常清楚这种点染之法,所以墨色厚重。”黄宾虹在蜀游中才真正吃透这种“点染”笔法,故在《入蜀纪游》中感叹:“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

黄宾虹创作时使用的拨镫法②、笔断意连等笔法,可能是从自然中参悟而来,也可能是他受西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启发而来。黄宾虹的画作中曲直变化、断断续续、若即若离的线条,表现出一种灵动,具有生命的活力。

在用墨上,黄宾虹提出新论、创出新法。五十岁以前,黄宾虹作画时使用“干、湿、浓、淡、黑、白”六色法,继而在实践中总结为“浓、淡、破、积、泼、焦、宿”七法,并善用积墨、渍墨、破墨、泼墨、铺水及宿墨之法,其中以破墨法使用最为精到。破墨要以浓破淡才能新鲜灵活,这样的技法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常见,破墨时要把握时间,看准干湿,选择大小位置。黄宾虹对积墨要求做到“中浓丽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圆晕,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如此层层积染,物象可以浑厚滋润,且墨华鲜美,亦如永远不见其干者”。七十岁后,黄宾虹画作中的线条更为苍劲,且墨色淋漓,惊世骇俗。他擅于把破墨、泼墨、积墨、宿墨互用,使画中山川层层深厚、大气磅礴。八十岁以后,黄宾虹真正形成了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的画风,画中积墨乃聚七墨之法而呈浑厚华滋之象,被称为“黑宾虹”。

在笔墨上,黄宾虹深入的理论、高超的技巧、惊人的效果不仅实现了中国传统笔墨的进步,而且影响了现代乃至当今中国画的发展。他让更多学习国画的人认识到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找到了学习传统笔墨的现代范本,践行只有笔墨的继承、深化、开拓和发展,才能永葆国画的民族特性。

2.2 倡导“内美”思想,践行并引领山水画的内涵式发展

黄宾虹创作的山水画中,有些简逸粗放、笔法旷达飘逸,有些深厚华滋、笔法细密舒展。在他的山水画中,浑厚不等于浓重,华滋并非鲜亮。他的画面布局上下俯仰、左右呼应,有左起近景,有右起近景,亦有中起分疆,关键在于中景、远景的呼应。他常用树木和小舟把空旷的两地或多处联系呼应,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上阔下空是他习惯的山水构图,下为水,上为天,远际、题款总在天头。题款文字不多时一般偏左或偏右,很少居中。其画构图灵活、阴阳和谐、形如太极。质朴浑厚的画作暗合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具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①的境界,饱含画家深厚的文化修养,传达出淡泊旷远的意境,兼顾了典雅与淳朴、深厚与高古,让画作内涵丰厚、意蕴深刻。有如“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②般震撼心灵的力量。

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展现出惊人的笔力与墨效,抒写着笔墨浑厚华滋的民族特性,实现了他“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的美学思想并提出笔墨“内美静中参”的实践经验。他的山水画并无固定模式,其非常之处不在外表厚重,而在于他把中国文化融入绘画中,竭力倡导并终身实践着的“内美”思想,才是他的画魂。黄宾虹认为,国画在意而不在貌,主张并着力追求“内美”。这里的“内美”是指:“一要有笔有墨;二要有文化内涵;三要暗含世间万物之道;四要有思想内核。”他说:“画之造化,一种来自天地自然,有形影,普通之人均能看出,取之较易;造化达到有神有韵,此中内美,普通人不可见。画作能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有其形影,如案头放置的盆景,非真画也。”③

黄宾虹的“内美”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让很多后来者领悟到了“形而上”的美学意义,促使学画者深入思考,追寻画作的内在意蕴,推动了山水画的内涵式发展。

2.3 写生顿悟画出雨山、夜山图,启迪承继传统的造化创新之路

1928年,黄宾虹游桂粤,对景写生,综合“钩古画法”,画出了一批有新意的作品。从此,黄宾虹彻底从古人的形态中走了出来,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开始了写生创作之路。黄宾虹九上黄山,常去华山、西湖、富春及维扬写生。而巴蜀之游的“青城坐雨”和“瞿塘夜游”,让他从中顿悟,加速变法,是他在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关键,是其师法自然的最大收获。

“青城坐雨”发生在1933年的春夏之交,黄宾虹游青城山,途中大雨,索性在雨中观赏、体验雨中山色的变幻。天晴了,他连续画了多幅青城山雨景,追寻雨中感观。他用泼墨、宿墨、干皴加焦墨,反复试验,终成“雨淋墙头”之效。画作用笔灵活、水墨淋漓、云烟翻滚,雨天之感明显,破墨、积墨运用巧妙,渍墨恰到好处,尤其用水,与画作配合得天衣无缝,作品精彩之极。黄宾虹此时参透了屋漏痕之法,雨水从墙上往下流,氤氳纵横、自由流淌,有的地方湿润而浓重,有的地方则干枯而发白。

“瞿塘夜游”发生在从蜀返沪的奉节。晚上月光明媚,黄宾虹想起杜甫诗中所写的“石上藤萝月”,便出去走走,月光下的夜景着实迷人,促使他坐下来借着月光画了一个多小时的水墨写生画。第二天早晨,他看着昨晚的画稿惊呼“妙,这就是实中虚、虚中实的月移壁”!

巴蜀之行让黄宾虹获得了新法,他颇具特色的雨景和夜景山水画便是此行的成果,是其画作中具有独特画风的精品。

黄宾虹精熟传统后感悟自然,悟出自然之“道”,绘画之“理”。其笔墨、章法都从师造化中得到开悟,他将宋元画家的创造精髓融入胸臆、取精用宏、搜妙悟真,创作出了在章法上前无古人、在笔墨上独具个性的大量富有内美的山水画,达到了新境界。

先学传统后师造化,注重写生,在自然感悟中获得新生,是他坚守的创作理念。无数国画家都直接运用了黄宾虹的这一传承发展经验,几乎成了现代画家走向成功的金科玉律。

2.4 创水墨与青绿融合之法及渍色法,开创山水画的现代审美

变法是黄宾虹成功的法宝。纵观他的画作,贵池之游是他转型的动力,也是新的起点,他开始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的“白宾虹”向“黑宾虹”过渡,追寻吴镇的步伐,学习积墨。六十岁以前的黄宾虹遵循“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的童年师训,用笔严谨如写篆籀,线条遒劲,有奇峭纵横的雅趣。这个时期黄宾虹的画作以干笔疏淡、清爽灵动为特色,与晚年的画风相对,人称“白宾虹”。六十岁后,他把笔笔分明与层层积染的积墨法相结合,创出浑厚华滋的画风,画面的朦胧深沉更接近自然韵致,将水墨运用推高到极致。

自从在写生中得到师造化的收获后,黄宾虹就不断写生、探索、思考、变法,直至年老仍在坚持。即使人到晚年,他双眼患白内障,几乎失明,还凭着记忆坚持作画。在治好眼病后,黄宾虹看到这段时期的画作效果出奇:“不拘丘壑,随意点染;不似之似,无法之法,乱而不乱;行笔老辣,近乎天籁。”他十分惊喜,此乃历代画家终生追求而又不可得的境界,竟然就这样出现了,这又给他新的启示:“还可以变法完善。”

在北平的十一年,黄宾虹依然在寻求突破,他用西方印象派的点彩法,把朱砂、石绿、石青等石色点染到厚重的水墨中,渍墨、渍色混用,尤其是宿墨运用恰当,探索出水墨与丹青的融合之法。创渍色法,使画上色墨漫溢、对比强烈、光彩照人,远山则以渍色铺垫,用淡墨勾勒而成。整个画面产生“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的奇特效果,形成独具魅力的、崭新的现代美感。

黄宾虹晚年居住在杭州,看到良渚出土的夏玉而感悟,在画的墨线中融入夏玉的斑驳之味,又创出新的墨法。用斑驳凝重的墨线勾写树木山石,略以湿笔晕染,形成朦胧感。画面中笔与墨相融相生,线条苍劲,墨色淋漓,呈现出独特韵致,开创了山水画的现代审美。

3 结语

探索与坚持、思考与变法,是黄宾虹创作的基本精神。宾虹精神就是不断探索、不断思考获得顿悟而创新的精神。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南宗”山水画的承传、演变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留下了一批蕴含深刻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山水画,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山水画的新境界,为具有“南宗”传统文脉的山水画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引领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无愧于“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这一称号。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贡献思想
捐书之争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幽默“三十六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