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素材,打造精品诗歌课堂

2020-07-29 12:27蒋海峰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词人祖国内涵

蒋海峰

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鉴赏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考试中的必考题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打造出精品诗歌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一、鉴赏古诗词中的情与景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诗词创作中,情与景的融合是主要的抒情方式之一,在诗词教学与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诗中景物的象征意义,通过对相关意象的理解,更好地感受整篇诗词。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对北方大雪漫天情景的描写,渲染出一副气壮山河之势,由此也可看出毛泽东内心的豪情万丈,进而可知该词是一首豪放词,以抒发自身的壮志豪情为主。由此可见,通过景物分析,便可了解词人心中情感,进而更好地了解全词。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初读、听读、试读、美读等方式,将朗诵贯穿到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本篇诗歌的节奏与音韵,进而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感起伏。

2.运用典故,表达情感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运用典故表达深刻的情感,《沁园春·雪》也不例外,诗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伟人作比,甚至对这些万古帝王进行批判,认为他们不是在文采方面不足,而是少了一些风采,进而从侧面突出对当代人物的夸赞,尤其是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乃是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可看出词人对革命事业的决心与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词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绪或思想?”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得出答案,感受毛泽东欲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进而对诗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捕捉细节,感受意蕴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对诗歌的细节之处进行捕捉,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在解读时可从动词着手,以一个点“牵引”学生,使其体会诗歌的内在情感。例如《沁园春·雪》中,上阙写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个“飘”字便将雪的灵动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使整个画面既庄严、又生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更是以静制动,“山”“原”为静物,“舞”“驰”为动,化静为动,使眼前的自然景象变得生机勃勃;“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其中“素裹”“妖娆”都是对雪融化后的美丽景色进行描写,给人丰富、充盈之感,而“看”字更能够凸显出词人心中的期许。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看”与上阙中的“望”字对换位置后进行朗读,由此感受词人情绪上的差别,进而体会词人情感上的变化。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

1.播放音乐,调动学生情绪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反复播放歌曲《我爱你祖国》,通过激昂、深情的音乐,创造出庄严的学习氛围,一些熟悉歌曲的学生下意识地哼唱起来,并由歌声联想到地大物博的祖国与勤劳淳朴的人民,心中的热血翻涌,情绪激动,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欣赏视频,掌握朗读技巧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诵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此环节中范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由教师为学生范读,但由于教师的音色、音调、情感基础表现不够准确,影响范读效果。对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名家朗读视频,从节奏、语速、情感基调、声音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指导,更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通过有声语言的传递,使学生感受朗诵艺术的魅力,从而更加精准地掌握朗读技巧。

3.鉴赏图片,理解诗歌内涵

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该诗歌属于现代诗,全诗共有147个字,却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诗人以小鸟对土地的情感作比,形象地表达出自身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单纯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诗歌内涵,略显苍白。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料,吸引学生眼球,更加直观形象,降低理解难度。

提炼主旨。在本诗中,诗人借一只喉咙嘶哑的鸟,展现出对饱受苦难的祖国的热爱及自己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但是,学生生在和平年代,怎样能切实体会作者想要表现的献身之情呢?对此,教师可在大屏幕中为学生播放一些鸦片战争视频,中华民族受到外强侵略、杀伐、掠夺的图片,以及我国人民奋勇抗敌的画面,通过视觉冲击直达学生心灵,使学生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献身之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情感延伸。在掌握本诗的主旨与意蕴后,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感延伸,陆续为学生展示出三组图片,分别为广阔的草原、航空飞船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体现出伟大祖国美丽富饶、和谐发展的现状,并搭配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对历史的尊重感,也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与革命先辈的感恩之心。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假如你是一只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想要唱些什么?”鼓励学生对本诗进行仿写,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将自己对祖国、家乡的热爱落到笔尖。

三、建构诗歌教学精品课堂

余光中的《乡愁》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期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探索诗歌的深层内涵,建构詩歌教学精品课堂,具体措施如下:

1.创设情境,体会情感之美

诗歌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传授与情感的结合,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充满诗意的学习氛围,从而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对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体会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大家一起探讨对故乡的记忆,如邻居、小吃、街景,等等,在课堂中营造出与诗歌相同的情境,方可使学生置身其中,形成感情基调,使学生由己及人,被浓厚的思想之情所感染。

2.了解背景,感受内涵之美

诗歌的学习应以了解创作背景、诗人生平为基础,才更容易理解该诗创作时的心情与处境,更易把握诗歌精髓,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乡愁》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余光中的漂泊经历,与诗中的“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相结合,将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属于正话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着绵长的母子之情;船票虽窄,负载着沉重的夫妻之情;坟墓虽矮,却承载下巨大的悲痛;海峡虽浅,阻碍不了无尽的乡思。通过诵读吟咏,使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内涵之美。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对教学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其中,建构诗歌教学的精品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诗歌的意蕴与内涵,在诵读中品位、在感悟中创造,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诗歌教学必然更具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215600)

猜你喜欢
词人祖国内涵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词人的职业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