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军,黄 坚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0)
为了更好地对接就业需求,一些岗位技能与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的专业,高职院校可采用“2+1”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学习理论知识和训练基础技能,进行宽口径培养,第三学年在企业岗位进行实习,以就业上岗为目标,窄口径培养[1]。如何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设计学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2+1”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并以此为依托设计切合实际的实习教学内容[2],在脱离校园的一年实习期里有效推进实习工作,实现对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这给负责实习工作的院系部门带来了挑战。
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与教学实施,关系到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及家长四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可总结为“一破碎”“二无法”“三离散”这三大难点。“一破碎”,基于班级管理的模式破碎,不能适应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需要;“二无法”,指老师无法现场开展教学指导工作,现场解决问题,家长无法到现场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三离散”,指学生实习方式离散,实习单位离散、实习岗位离散。
“一破碎”,是从管理实施角度出发。学生在校学习,以班级为单位,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班干部以班集体为单位开展,课后及生活以宿舍为最小单元开展,在校内集体生活。学习管控和纪律约束可以直接指导实施并监督学生执行,可及时反馈并纠正,而实习期间,学生空间上与学校产生距离,辅导员和老师仅能间接教导,无法有效监督其执行,难于及时获取现场反馈,需要依靠学生自觉性,致使管理收效打折扣。
“二无法”,主要反映出学校和家长对实习管控能力的减弱。客观条件约束,学校不能将实习管理投射到每位同学身边,进行现场管控指导;家长对于学生在校学习场景较为熟悉,但对于专业化的实习岗位和企业环境不甚了解,无法准确理解实习的工作内容和开展情况,产生安全担忧,甚至焦虑。
“三离散”,主要从学生角度看待实习工作。方式离散,是指实习的开展形式不同,是实习政策灵活性的副作用。有些同学自主创业;有些同学自行安排实习单位,单人上岗实习;有些同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继续以小集体形式学习生活,实习方式呈现多样性和离散性。实习单位离散,是指学生的班集体被打破,依照实习教学安排,分散到不同的实习企业,各企业的实习人数不同,企业性质、管理方式、实习薪酬、作息时间、生活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实习岗位离散,由于实习环节的学习成绩与成果收获,是以岗位实习表现与技能掌握情况来衡量,但不同岗位实习内容存在差异,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细化的考核标准,呈现离散化的特点[2]。
面对高职学生实习期间管理工作的难点,通过总结以往实习工作经验,借助新的信息化手段与通信工具,提出“一中心”“二沟通”“三渠道”的工作方法和管理途径,应对“2+1”模式下的学生实习管理难题。
“一中心”,是指以学生实习工作为中心,将学生实习工作的实施过程和阶段成果展现给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四方,做到信息的有效流动,端到端传达,四方共同参与,协同完成实习工作。四方的逻辑关系如图1 所示。校方作为学生实习主体管理部门,要求实习单位为学生指定实习师傅或管理专员,并与之建立联系渠道,将相关实习开展情况,定期反馈学生家长,也向企业及时反馈家长疑问与合理要求。
“两沟通”,是指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及信息响应机制,包括实时沟通和定期沟通两类。实时沟通,是指学校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如QQ、微信等),与学生建立24 小时在线沟通渠道,如有通知,学校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同时,学生实习期间发生不愉快或紧急事情,也可及时向学校汇报,得到支持和帮助。定期沟通,是依托校方实习管理平台,进行非实时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实习闲暇之余定期登录平台,完成实习过程信息填写和实习成果汇报,老师定期登录平台,批阅学生实习提交材料,最终形成学生的实习成绩。
“三渠道”,是指实习管理中,建立辅导员(承接学生管理部门)、教务秘书(承接教务管理部门)、指导老师三种学生沟通渠道,其逻辑关系与信息流动方式如图2 所示。
图2 三渠道与两沟通的信息流动图
基于即时通信软件和实习管理平台,均可建立起这三种沟通渠道。辅导员进行整个实习生年级的管控,也接收来自学生管理部门的指令,主要处理学生管理与纪律管束方面的事务以及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企业实习管理部门保持沟通,必要时与学生家长联系;教务秘书负责整个实习年级,主要执行教务相关的事务,如实习进度安排、缴交文件通知、实习数据统计等,与学生交流较为频繁;指导老师只管理部分实习学生,通常不超过20 人,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过程管理,岗位实习的监督与指引,需要与企业师傅或对接人保持联系,与实习学生交流最为频繁[3]。
三类沟通渠道均可以通过实习管理平台实施,但更为常用的是即时通信软件,主要以群的形式互动。三类渠道的划分是针对学生的,辅导员、教务秘书和实习指导老师,彼此间需保持沟通与交流,三个渠道可以互为备份,及时转告,提升工作效率。
实习期间,从校园到企业,从学生到准员工,系列变化会给实习生心理上带来冲击,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其重要。勤沟通,早发现,早干预,保障实习安全,是实习管理的安全底线,“一中心”“二沟通”“三渠道”便是这道安全底线的托底。
G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有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三个专业,每届400 多名学生需要参加企业实习。由于通信企业的岗位特征,岗位技术门类较为分散,技能需求存在不小的差异。同时,通信产业链较为复杂,细分包括设备制造、设计规划、工程安装、线路铺设、工程监理、网运代维等上下游不同企业,同样的专业技能需求,落实到具体用工岗位上,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对于通信企业与通信类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有了更高层的要求,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出新的需求[4]。
为了应对这样的就业环境和岗位需求的新变化,G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采用了“2+1”的培养模式,在完成在校两年的宽口径培养后,安排学生用一年时间在具体用工岗位实习,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窄口径培养,多年实践表明这是一种针对通信行业特点,行之有效的学生培养方案[5]。G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2019 届三个专业共计410 名学生的实习教学环节,由学院院长主抓实习教学开展,书记主抓实习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协调学校其他部门,使用“一中心”“二沟通”“三渠道”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思路,投入3 位辅导员、1 位教务秘书、22 位指导老师(含校内兼职教师),通过本校的实习管理平台,以及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圆满完成2019 届学生实习工作,无心理健康等其它安全事故发生。
根据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对该校2019 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的统计数据,表明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提升,间接证明新的实习管理路径有效。其中,2019 届学生在有关工作环境接受度的负面评价方面,认为工作氛围不好的学生比率从18 届的19%降至4%,工作环境不好的学生从7%降至0%,工作不被领导认可的学生从14%降至0%;同时,2019 届学生也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认为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较大的学生从14%升至22%,从侧面表明,学生能更加理性看待自身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差异;就业满意度从54%提升至65%,教学满意度从93%提升至98%,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由66%提升至72%,对实习就业指导满意度从84%提升至90%,表明学生较为认可新的实习管理方式,提高了对就业的满意度[6]。
实习管理新思路实施后,收效良好,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个别学生存在实习意愿不足,对毕业与就业漠不关心的现象,对他们的引导与沟通工作占据了辅导员与指导老师大量工作时间;其次,个别实习生的配合度较低,不能主动依照安排开展实习,拖拉现象明显,耗费指导老师大量时间付出,降低实习工作效率;最后,就是实习岗位多元化,个别学生自行安排的实习岗位不能聚焦于本专业所学,导致指导老师无法有效指导实习。
这些问题在实习环节暴露,它反映出的是整个学生培养体系的问题,无法仅靠实习管理工作来解决,需要考虑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紧盯社会发展与岗位变动,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