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 刚 肖冰雪 何冬梅
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幅员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2.45亿亩,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同时,川西北草原又是我国第二大藏区、第一大彝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主要分布有甘孜藏族、阿坝藏族羌族和凉山彝族三个自治州的48个县。川西北草原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源头,是我国西部生态屏障,是全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多年来,该区域以发展草地畜牧业为重,忽视了草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致使草地长期处于超载过牧的不合理利用状态,草地生产力下降,加之乱采滥挖,鼠虫危害、毒杂草侵袭等多重影响,草地不堪重负,生态环境恶化。至2010年底,该区域沙化面积已达87.1万hm2,潜在沙漠化土地68.8万hm2,占整个草地面积近10%,而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扩展。川西北草原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沙尘源地,同时也是长江、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给长江、黄河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带来严重的生态安全隐患。
川西北高寒区沙化土地是一种特殊的沙化类型,具有海拔特别高(平均多在3500米以上),生长季短、有效积温低、降水分布不均等显著特点,与北方沙地在沙化成因上、沙化土地特点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该区域高寒与干旱共同作用使得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植被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自然和人为因素是造成草地沙化的两大主要原因。川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末期冰川剧烈运动引起河流及其支流、湖泊均几度改道或搬迁,形成了众多古河道、古湖床。古河道、旧河床沙砾物质多,成为沙化沙源。其次,在地质构造上,川西北相当部分草地的地层出露岩层主要有T2、T3砂板岩、页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沉积物,T2、T3砂板岩、页岩风化后含沙量高,第四纪松散堆积沉积物又主要是粉沙沉积和沼泽沉积。该区地表植被层一旦破坏,在雨水和风力作用下极易形成沙地。与此同时,全球“温室”效应也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若尔盖县1957—2001年的气象数据统计表明,90年代之前年平均气温均<1℃,而90年代后年平均气温均>1℃,年平均气温升势明显。本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呈现波动协同一致发展的基本规律。草地超载过牧是造成草地沙化的最核心的人为因素,沼泽过度开发、乱采滥挖也是促成草地沙化的人为因素之一。其中自然因素为主导因素,对土地沙化起主导作用。人为因素为次要因素,对草地沙化起促进作用。
(一)研究目的
(1)针对川西北高寒沙地海拔高、分布区域广、类型复杂等特点,科学划分川西北高寒沙地立地类型,为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分区施策提供重要依据;
(2)配合川西北地区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突破沙地植被恢复材料单一、优良治沙植物匮乏等技术瓶颈,重点研究沙地植被恢复植物材料筛选与扩繁技术体系,筛选、培育出适合川西北高寒沙地的植被恢复的优良植物材料,为沙地治理提供优质苗木保障;
(3)遏制川西北沙化土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防治土地退化、进一步沙化,进行沙地土壤改良和流动沙地固定技术的研发,为沙地植被恢复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加速植被恢复的进程,加快流动沙地的固定,减缓沙害的发生;
(4)构建川西北高寒沙地植被恢复模式与技术体系,为不同类型的沙地治理和应用推广提供实用技术,为进一步做好防沙治沙工作,促进川西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取得的技术突破
1、首次创建高寒沙地立地分类系统,率先构建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复有效模式,为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板;
2、查清了川西北高寒区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成功选育治沙植物良种,创新了治沙乔灌木规模化繁育技术,解决了高寒区治沙植物材料匮乏问题;
3、首次阐明了川西北高寒沙地生物结皮形成规律,揭示了“栽植植物-生物结皮-修复土壤”的沙地生态恢复机理问题;
4、构建了包括土壤改良、流沙固定、乔灌木栽植、牧草混播等四个关键环节集成技术的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填补了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复领域的研究空白。
尽管如此,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草地退化、沙化治理的核心问题尚未解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与其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川西北地区面临着相当艰巨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的投人规模、领域和手段还难以适应要求。
二是缺乏持续稳定的利益补偿长效机制。川西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目前没有建立持续稳定的利益补偿机制,牧民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继续进行破坏性的生产活动,致使生态治理陷入治理-破坏-治理的怪圈中。
三是生态治理植物材料十分缺乏。尽管已经有了以高原红柳、老芒麦、硬秆仲彬草等为代表的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本土优良治沙植物材料,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建立规模化繁育基地,导致无法快速、规模化供应,从而制约了治理的进度和效果。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思想意识、加强对草原沙化退化治理的组织和领导。草原沙化、退化治理是事关民族生存、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生态问题是民族安全问题,经济问题是牧区安定问题”的观念。各级党政领导应对土地沙化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危机感、责任感,切实抓好草原沙化、退化的治理工作。
建立草地退化评价和草原沙化监测预警体系。根据退化、沙化草原不同生态区域、气候、草原类型及畜牧业生产特点,分别选点建设不同沙化、退化草原类型固定观测点,形成由省中心、区域分中心、监测站、观测点四级构成的川西北草原资源动态监测网络。项目建成后,将能够完成长期监测沙化、退化草原面积、草原生产力、草原环境质量、草原利用方式及强度、草原自然灾害的变化动态的任务,为国家和省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建立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川西北退化、沙化草地治理优良植物材料育繁中心,进行沙化优良草种的育繁体系建设;围绕防沙治沙的关键问题,结合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水准的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治沙技术和科技成果,结合本地特点提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简学易行、群众便于接受的防沙技术和治理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加强防沙治沙科技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大批防沙治沙科技人才,建设一支科技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防沙治沙科技队伍,带动和促进草原沙化治理的全面开展。
增加生态建设基础投入,切实推进草原保护与建设。草原沙化退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属国家重点大型公益工程,川西北草原沙化、退化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必须加大投入,切实解决草原退化和沙化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要将川西北草原沙化、退化治理列入国家生态建设专项,或列入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建设重要内容,给予专项投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