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

2020-07-28 17:09张治夏
时代人物 2020年5期
关键词:德育措施

张治夏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德育;措施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承载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端和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非常重要的职能,而德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意义重大。习近平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华民族如果想要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是非观念淡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不断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更新学生的德育观念,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重点。

一、当代高校学生品德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缺乏正确的“三观”

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上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不良思潮,如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使得一部分学生知行背离,在思考人生价值时产生了困惑,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错误的人生观。

(二)大学生的诚信度大大降低

考试作弊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度降低的突出表现,无论是国家级的考试还是学校的结业考试,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此外,拖欠学费、助学贷款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

(三)尊师气氛在高校校园里被淡化

严格的讲,尊敬师长是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也是必须严格恪守的行为守则。在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经常提及尊师问题,一些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得学生不知道自己任课老师的姓名,有些学生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激烈争辩,着实有伤尊师重道之风。

二、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传统德育理念滞后

高校一直以来秉持的德育理念通常有两种,其一是“社会本位论”,将目光聚焦于德育的社会价值,认为它是为了给社会输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够保障社会平稳发展的人;其二是“个体本位论”,将目光聚焦于德育的个体价值,侧重于满足个人需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两种理念均较为片面,前者凸显社会价值,难以有效调动高校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则凸显个人价值,相较前者而言尽管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然而将目光过度聚焦于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实现实际上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整体而言,目前高校所秉持的德育理念已经明显不适应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德育教育的引导性不明显,造成在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大学生缺乏积极性,德育教育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德育制度建设不完善

高校德育制度建设是基于高等院校的现实情况来制定的,是要求所有老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和规范体系。然而目前,高校在此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基本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选拔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领导班子缺少德育教育方面的专家,因而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缺少对这方面的重视。其次,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并未将老师参与德育教育工作的程度作为评价优秀教师的一项关键性标准,无法有效调动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很难将德育教育应有的作用与价值真正发挥出来,仅仅流于形式。最后,尚未构建学生精神激励机制,如今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及道德素质不够稳定,易于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容易,而高校管理者對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缺少应有的关注,学校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激励手段较为单一,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高校德育教育尚未构建长效机制

基础制度建设非常关键,意义重大,然而想要将其做到常态化,并能够长期持续发展下去,则需要高校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长效化体制机制。首先,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通常是采取灌输式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凸显,采取的德育教育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其次,高校并未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觉管理机制,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最后,社会与很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是高校承担的责任,当今社会,金钱至上风气盛行,对于人的思想品德缺少关注,学校、社会和家庭合力育人机制薄弱。

三、高校德育教育策略

(一)树立新时代高校“德育生态”新理念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德育教育想要真正发挥作用、与时俱进,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至少需要确立下面三个理念。

首先,人本理念。相较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而言,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采用共同探讨双向交流的对话方式。把大学生当作自己的亲友,给他们充分的认可与尊重,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德育,如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才能够得到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二,互动理念。过去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一般采取“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教学,仅仅是单向传播,双方之间缺少基本的互动与交流,学生通常很少会积极参与进来,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因此最后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开放理念。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确立开放观念,全方位的开展教育工作。不仅应该对于民族长期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加以继承与弘扬,还应该对于西方国家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学习与借鉴,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加快高校德育制度基础建设

在新时代,大学校园的德育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人。

改革高校领导层的选拔制度。在高校领导班子的配备和选拔方面,应该选择一些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在这一领域拥有大量经验的人来担任,让这一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大程度调动起老师参与此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应当充分联系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健全教师评价制度,将老师参与此类工作的程度作为评价优秀教师的一项关键性标准。

当前我们应该将目光更多的聚焦于学生精神激励机制。高校大学生是高水平的人才,他们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尊重与认同,但是目前高校管理者对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缺少应有的关注,学校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激励手段较为单一,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改进,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积极接受德育教育。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德育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德育建设长效机制,不仅能够有效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光辉璀璨的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构建,更可使其在实践中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应该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例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来强化德育教育,或者通过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来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机制。利用校、院两级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自主策划大学生真正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协同机制。德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行动、共同维护、形成合力。

德育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在引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运用“大思政”视野来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及策略,以促进高校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曾长秋,张威.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体系的重构[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0(05):113-116.

[2]路培炎. “大思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德育管理改革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4):260-261.

[3]杨朋. 浅谈高校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创新[J]. 才智,2019(28):124.

[4]周杨阳,陈杭琪.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J]. 林区教学,2019(11):1-4.

[5]张威. 针对“大思政”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8(24):186-187.

猜你喜欢
德育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