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莲
[摘要]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不可忽略的方面。作为一名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运用文中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抓住关键词,导想象;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延伸课文内容,丰富学生想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挖掘教材;培养想象;提高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不可忽略的方面。教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各项能力训练的主要凭借。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架起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桥梁。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和理解语言文字,在课文中插入能概括或说明其内容的画面,它可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弥补文字表达上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古诗《暮江吟》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初步了解到诗人描写的是一幅江边傍晚的美景图。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古诗的大意。接着笔者让学生再看插图,提问: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看到怎样的景象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接着笔者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乐曲,加上精妙的导语,学生很快进入诗人所描写的境界,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傍晚,凉风习习,诗人踱着悠闲的步子来到江边,啊!西边的天空一片火红,在霞光的映照下,江面有的地方呈现出深绿色,有的地方呈现出深红色……诗人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静静地欣赏着,欣赏着……不知不觉地,夜幕降临了,一轮弯弯的月儿挂上了树梢,岸上枝叶,上的露珠儿闪闪发光,多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眨着狡黠的眼睛啊!“真美啊!”诗人即兴写下了这一首快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走月亮》一课,文字优美,感情细腻。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朋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呢?笔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紧紧扣住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找出“我”和阿妈走过的地方: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在小溪边,在田埂上……媒体再次呈现文中的静态插图:柔和的月光下,清澈的溪水,林间的小路……生的朗读配以意蕴悠远的乐曲,一片幽静、祥和的氛围氤氲在教室内,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读出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在这些地方的美好意境,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也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抓关键词,引导想象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语言的动机,促进语言的发展。“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材在教者的眼里,是用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想象能力的凭借。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者要善于准确抓住教材中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关键词,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便能积极地、真切地倾吐自己的“所想”“所见”“所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达到“积累与运用”有机融合的效果。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小露珠》这篇童话主要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及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尤其是描写小露珠形象的词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小动物们会怎样表达他们的喜欢之情呢?在学生边读边想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币:如果你也看到这么美丽的小露珠,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呢?(出示小露珠的图片)
生:我会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对它说:“啊,像宝宝那么乖巧的小露珠,因为有了你,黎明才会显得那么安静。(老师示意学生边说边做动作,学生轻轻地走上台,边手作捧状边说,着。)
生(快速地跑向讲台):我会飞奔过去,高兴地对它说:“小露珠,欢迎你又来到我们身边,我为有你这样的伙伴而自豪。”
生:(前面已发过言)老师,我反对王华这样奔向小露珠。(众疑惑。)
师:为什么呀?
生:这么飞奔过去,不把小露珠给吓着了?飞奔过去肯定有一阵风,肯定会把花叶上的小露珠吹落的,这不是呵护而是一种伤害。
生:(快跑的那位)我是个容易激动的人,看到这么美丽的小露珠,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愛之情呀,跑过来可以体现我对小露珠的喜爱,即使把它给震落了,它也会原谅我的。
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情境,向他们预示着能够使他们得到成功体验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在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者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喜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了让学生赞美小露珠的情境。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还引发学生表达对事物的独特感受,特别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材中的关键词成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鲜活载体,同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也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挖掘“空白”,激发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因素。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可以使表达的内容更鲜活,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作品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严密的逻辑、深刻的哲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既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又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笔者在学生读懂了文言文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的场景。学生们兴趣盎然,讨论热烈。笔者随机出示句式引导——“一儿_______一儿__________,一儿__________……学生各抒已见:一儿拿杆敲之、一儿立凳钩之一儿爬树晃之……答案精彩纷呈,想象的画面生动立体。“惟戎不动”,又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学生们纷纷要求表演其场景。某组表演为:一人旁白,多人演小伙伴们,一人演王戎。根据旁白的内容,“小伙伴们”边做动作边发出疑问,而“王戎”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边看边沉稳自信地答道……
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丰富了文章的“空白”之处,既有效落实了深度阅读教学的要求,又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有了“用武之地”。
四、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情节曲折,内容感人,读后或给人无限遐想,或给人无限思考...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延伸学习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主要描写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激励读者要奋发图强。在学生领悟全文内容后,笔者提问:从题目看,关键词是“毁灭”,文章应该写圆明园毁灭的情景,但作者为何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激烈地讨论,学生明白作者运反衬的手法,就是为了突出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表达作者的悲愤情感,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精心安排了这一教学环节:课件展示故宫600年特展资料,让学生对古代书画、器物等文物所蕴涵的深沉魅力有了感性认知后,再让学生看看今天的圆明园遗址,结给“今天的圆明园,我想对您说……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们有的义愤填膺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恨;有的小脸通红地表现出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扼腕;有的斗志昂扬地表明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课后笔者还布置了“说不尽的圆明园”这一实践课题,让学生结合书后的“阅读链接”、《名家眼中的圆明园》等阅读资料,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对曾经的圆明园景观的补充描述。丰富的想象画面,优美的语言描述,曾经的圆明园在学生们的笔下得到了再现。学生眼中的辉煌与课文中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有效地达到深化文章主旨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无不渗透着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在教学中着力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思维和想象空间,这样的课堂,远此老师塞给学生一大堆知识来得更有用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崔峦编.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