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摘要】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衍生物,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陌生、摸索到熟悉和掌握,数学教师已经逐渐开始引入信息技术,并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渗透技术内容,使得学生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为灵活。信息技术的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应扬长避短,合理地融合信息技术与数学问题,让学生们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拓展认知空间,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较为抽象,借助信息技术可直观演示,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借助信息技术可系统整合;小学数学问题有深有浅,借助信息技术可弱化难度。对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学习平台,同时还足转换数学难题,促使数学通俗易懂,声情并茂有趣味的知识空间,教师应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并掌握多种信息技术操作模式,使学生们能够在信息技术的熏陶下,形成数学素养。
一、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比较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具有趣味性,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对传统呆板的、无味的教学模式感到了厌烦,且互动的热情也不高,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教师在侃侃而谈,学生们默不作声。当信息技术导入课堂,学生们一改往日的神情和表现,开始蠢蠢欲动,对信息技术中的数学问题产生了更多的畅想,表达也更加积极。教师只要趁此机会,构建轻松课堂,让学生自由发言,而不过分地批评学生的行为举止,鼓励学生大胆起来,积极地互动,那么在具有趣味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學习动力会越来越足。
2.强化学生对数学的掌握能力
数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感,数学问题深浅有变,为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记忆数学要点,分析数学疑难,通过信息技术的模式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传统教学来说,它难以快速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而信息技术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且信息技术还比较“百搭”,可与传统教学的其他形式完美地进行融合,使得教学方法多变,教学内容丰富。
二、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兴趣教学法
学生的思维就像是一头沉睡的狮子,需要等待教师来唤醒,让狮子产生无限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小学生的思路又像是一条堵住了出路的胡同,需要教师拿起信息技术的武器,将堵塞的路疏通,让学生前行之路畅通无阻,一路上拾取知识的花朵,并不断地帮助学生开拓更多的路径,让学生的思维如阡陌交通一般,四通发达,思路平坦而少有坎坷。当前很多学生并非缺乏思考的路径,而是没有前行的动力,他们总是站在原地徘徊不前,一会被游戏吸引,一会又想要原地休息,难以坚持前进,坚持前行探索,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引路,还要鼓励学生自主“行走”,让学生乐于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拓宽思维的路径。在信息技术的兴趣模式下,教师可构建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牵引着他们走上主动求知的道路,不断碰撞思维,解答问题。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摄像模式,将班级中学生们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将画面放大集中在几名学生身上,此时有四名男生和两名女生入境,学生们看到自己入境,然后看到一些同学在大屏幕上被放大,都集中注意力看着屏幕,担心自己开小差被发现,同时也对屏幕上的投影感到无比好奇。接着教师问学生:“画面上几名女生,几名男生?”学生们自然能够脱口而出,接着教师用激光笔边圈出屏幕中的学生,边问:“如果说女生两人,算一组,是一个2,那么男生4个人,应该怎么描述?”学生们很快回答:“两组,两个2。”学生们都看着那“两个2”的同学笑起来。接着教师问:“好,我们以此类推,用男女生来划分。”此时画面一转,又在投影中将几名学生圈进来,此时又多了两名男生,一共有六名男生,学生们有的反应很快:“3组,3个2。”教师可在投影摄像的同时配有“咚咚咚”的背景音乐,让课堂情境紧张起来,学生们都非常关注自己以及同学的动向,自然眼睛也紧盯着屏幕,当屏幕停止运转,停留在几名学生身上时,学生们都仿若揭开了奖品一样感到新奇快乐。虽然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学生已经对倍数形成了初步认识,他们不仅知其然,更加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数学的概念、定义,更知道数学概念的由来思路,这样的趣味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认知与探索意识得到强化,接下来的倍数例题也可以在屏幕上展示,并在学生讨论、抢答后揭晓答案,促使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思维活跃起来。
2.直观转化法
数学中有一些空间问题、几何问题等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越是直观的内容他们越容易理解,思路也越清晰,反而在难以进行脑海构图的问题上,学生总足感到很茫然,手足无措,学习存在压力。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演示数学的立体模型,将一些平面信息转换为立体结构,进而在更为直接的内容上,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数学元素,形成脑海思路。例如教学“比”,教师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制作成Flash动画,虽然画面上并没有教师的解说,但更为直观,只见画面先出现了一面国旗,然后数字闪烁标注出了其长度1 5厘米、宽度10厘米,接着这两个数字跳出来,跳在国旗的前面,变为长:宽,即1 5:1 O。此时学生也许还对比这个概念不够理解,接着画面一转,变为一场篮球赛,两秒钟的激烈角逐演示后,画面定格在比分1 5:10上,学生们基于体育的比赛常识,基本都能够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出“15比1O”来。接着画面又一转,出现了两排女生,并利用大括号标注数字20人,又出现了三排男生,用大括号标注了30人,此时画面上出现了一个闪烁的“:”的符号,并没有给出数字,但已经有很多学生摸索出规律,说出:“20:30”“30:20”。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演示,利用规律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思维数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少去阐述问题,基本都是学生在观察屏幕分析思考,这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后教师可观察学生们的表现,考虑到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刻,教师可将预备的几个画面呈现出来,并做出“嘘”的手势,提问几名不够积极的学生,禁止其他学生说出答案,以便所有的学生都跟上课程,而不是只有几名积极的学生在互动。在学生们基本都理解了“比”这个概念后,教师鼓励学生合作分析“比”有哪些要求,如都有比号,前后都有两个数字项,其中有的小组就总结:“前后两个数字的单位都是一样的。”还有的小组总结:“前后的两个数字基本都不一样,有大有小。”也有的小组总结:“前后两个数都是对比的关系,一定有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接着教师让学生继续合作,分析生活中有哪些比,并鼓励学生举例说明,有的学生利用班级中男女生的人数进行举例,有的学生利用水果举例。接着教师还可以补充:“还有哪些案例呢,如一周我们的数学课有几节?语文课有几节,几比几?那么数学课比体育课呢?足不是很明显地就能看出来,数学和语文课差不多,但比体育课的次数更多呀?”通过信息技术案例直观地引入,让学生的思维简化,在比的问题上也更容易理解。
3.审美教学法
数学是一门较为理性的学科,通常来说,数学的美感不如艺术课程,学生的思维想象中也很少出现他们认为的美的元素,基本都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和字符,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美,进而提升数学感知能力,让学生对数学形成感性思维,继而鼓励学生去摸索生活中的数学美,形成对数学的喜爱之情,为学生积极探索思维的形成做好铺垫。例如教学“对称”,教师可展示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孔府、西安明朝古城墙,并利用横线、竖线的模式展示其对称感,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图形美,还能够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经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可唤醒学生对数学的感知、感受和感情,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烈的,想要鉴赏、分辨的意识。
4.拓展教学法
信息技术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提前准备课件,进行课堂内容的引入,也可以随着学生的思维思考,结合学生的临时问题,搜索有关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学生们就联想到地球是一个圆形,地球的面积有多大。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地回答,可展现教师魅力,让学生得到满足,更乐于积极回答。而教师不能回答甚至抵触学生询问,则学生的课堂表述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可在学生提问后,通过信息技术的搜索引擎得到全世界总面积(即地球表面积)为510072亿平方公里的结果,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去研究地球的面积是怎么算出来的,促使学生具有数学探索精神。
5.问题情境法
基于信息技术的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提出问题,均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起来。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出不同的情境,乐于构建学生们喜欢的情境,从而在情境模式下,提出学生们普遍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先一步让学生形成自信,然后提出阶梯问题,学生们需要一步步地去瓦解难题,最终“登顶”。由于信息技术十分生动,一些问题的题意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且问题可以多变,一问多解,或者多问多解,能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
三、结语
信息技术模式下,教师应争取利用直观的、趣味的、情境的、美观的内容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跳跃和碰撞,衍生更多的想象与可能,形成对数学的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郭秀燕,基于信息技术辅助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0)
[2]苏丹,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I]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4)
[3]徐恩慧,周贝妮,徐章韬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8(09)
[4]詹有红,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8)
[5]漆茂喜,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I]学周刊,2019(0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