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档案知识传播的内涵、窘境与对策

2020-07-28 04:42龙家庆魏亮亮
北京档案 2020年7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龙家庆 魏亮亮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多维叙事、批判挑战思维、去中心化等特征,为档案知识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启示。通过梳理后现代主义与档案知识传播的内在意蕴及关联特征,透视当前档案知识传播在媒介融合效果、对接用户程度、档案认知实况、资源集成整合等方面的困境。结合后现代主义思潮理念,并参考档案知识传播的关键要素,提出了嵌入全媒体思维、重塑传播主体框架、优化内容品质、健全传播反馈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档案知识 档案叙事

Abstract: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postmodern? ism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narration, critical chal? lenge and decentraliz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 spective and experience inspiration for the dissemina? tion of archival knowledge.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in? trinsic implication and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m and archival knowledge dissemina? 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of archival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media convergence ef? fect, user connection, archival cogni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bining the ideas of postmodernism and referring to the key elements of archival knowl? edge transmission, it puts forward the communica? tion strategies of embedding omni-media cogitation, reshaping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 framework, op? timizing the content quality and perfecting the com? munic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Keywords: Postmodernism; Archival knowledge; Archival narrative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Postmodernism)广泛传播,对档案学理论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档案热潮》(Archive Fever)中提倡批判与解构思想,将档案学置身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中;[1]约翰·利登讷(John Ridener)将后现代主义檔案学视为一种重要的档案学理论范式,提出对档案学传统理论的质疑与反思,[2]为档案学研究提供了新理念与新思路。在质疑传统档案理论观点的过程中,档案学者都不可避免地将科技发展、公民意识和社会多样性融入其中,并进一步将后现代主义运用在档案实践工作中。[3]后现代主义是对元叙事的怀疑,批判精神与解构思想是基本关怀,[4]而去中心化思想、多维叙事方式、批判挑战思维是其主要特点。随着数据技术与新兴媒介的兴起,档案百度词条、网络档案知识库及中国档案知识服务平台等新事物不断出现,预示着档案信息传播的层次逐渐向知识与文化传播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档案知识传播的媒介体运用、艺术视觉呈现、传播主体扩散,都与后现代主义特征不谋而合。

目前国内学者对档案知识传播服务的研究重点更多集中于媒介方式的应用、传播受众的探讨、传播效果的检视等传播维度层面。如魏扣、李子林等立足于社交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档案知识服务借助社交媒介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5]张庆莉等认为档案传播服务对象应涵盖公众,传播服务趋向双向互动。[6]卞昭玲通过采用多维分析方法,探寻了省级档案网站的传播效果。[7]国外学者则更侧重于实证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如华莱士(Wallace M)等构建的跨媒体档案语义检索系统,收录了便于集成检索的欧洲若干声像档案资源。[8]布鲁斯(Washburn Bruce)等通过计算机图书中心(OCLC)对档案用户展开追踪调查,探析社交媒体在档案传播过程中的作用。[9]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均有跨领域和跨学科色彩,主要基于传播学理论与社交媒体横纵发展背景开展研究。已有研究论及的档案多元论、去中心化等思想,均蕴含着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但对两者背后的共性特征及理论联系尚缺乏系统探讨。因此,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探寻后现代主义与档案知识传播活动间存在的关联、分析档案知识传播的实然状况及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档案知识传播的质量与效果。

一、后现代主义特征与档案知识传播的内在关联

(一)多维叙事方式契合档案知识的立体化传播

多维叙事方式为档案知识的立体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指导。过去档案知识传播往往是通过文字叙述的方式,即利用开放馆藏资源,通过故事表述或文献编纂,辅之以印刷的形式将其传播给社会公众。然而,这种单一叙事形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后现代时期档案知识叙事方式更为多维立体化。强调声像图文融于一体、主体叙述情感交融、数字呈现立体精致的多维叙事,替代了传统简单平面的单维叙事。以档案展览为例,传统档案展览多是通过线下文字图片的静态展示,而如今多维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简单平面的展演方式,更多将技术元素、情感因素融入档案知识的传播过程中。譬如故宫出品的“每日故宫”APP,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馆藏、古籍档案等展品以文字、图片、视频相融方式呈现,并通过VR虚拟现实让用户亲身体验故宫展览,实现与用户的感官互动。总之,后现代时期档案知识以多维叙事的立体方式传播,有助于重构历史画面、重塑数字记忆。

(二)批判挑战思维推进档案知识传播的技术应用

批判挑战思维推动档案知识传播,使其不再囿于传统观念,转为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应用新兴技术以提升档案知识传播的呈现效果。后现代档案知识传播的新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档案知识传播内容、渠道与反馈三个方面。第一,从传播内容的生成来看,借助可视化技术将档案数据进行转换,以图文双重格式展现出来,并且可以通过虚拟集成技术和现实增强技术,增加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之感。第二,从传播渠道的使用来看,档案知识不仅可以通过移动端进行传播,还可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小程序、抖音短视频等。第三,从传播反馈的处理来看,利用精准数据有助于提升用户满意度。档案部门运用数字追踪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方便与用户进行良性互动,及时跟进档案用户需求。后现代档案思想促使档案部门运用批判挑战思维,推动档案部门工作转型,致力于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的融合,善用数字技术工具,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三)去中心化思想打破档案知识传播主体的单一化

后现代主义思想强调去中心化,这有利于打破传播主体单一的局面。传统档案知识传播的主体以档案机构为主,而后现代主义倡导“人人都是知识传播者”,以民众为中心的传播格局渐趋形成。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NARA)对社交媒体在档案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民档案员”(Citizen Archivist)项目,[10]并通过网站开设专题模块来建立个人档案。此外,借助社交媒体关注边缘化群体、少数个体亦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目前许多国家正尝试社群档案的探索,努力为边缘化群体和少数个体发声。如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开展的“强制收养历史项目”(Forced Adoptions History Proj? ect),通过建立社群档案,为用户提供信息支持;[11]通过建立官方网站,为强制收养人群参与社群档案的构建提供路径,拓展了档案知识传播主体的边界。

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档案知识传播的现实窘境

后现代主義视角下的档案知识传播,表现为传播方式的创新化、传播载体的虚拟化、知识集成的聚合化。但由于媒介融合冲突、接纳新事物滞缓、内容组织不精细,导致实际传播效果不佳。

(一)传统与新兴媒介呈现融合趋势,但新兴媒介利用操作受限

后现代时期,档案知识传播媒介日益广泛,除传统的档案馆室阅览、档案专题展览外,还涌现出诸多档案馆网站、档案社交论坛等,这为档案知识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我国档案知识传播媒介虽有融合,传播渠道有所增加,但新兴媒介的应用度还不够,多承袭传统实体组织来向用户传播信息。相较于国外档案机构社交媒体推广程度,国内应用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NARA)应用社交媒体工具多达数十种,法国国家档案馆则应用16种自媒体开展业务。[12]另一方面,考虑到推送内容的真实性与政治性,社交媒介的更新频率和内容选择受到限制,也存在许多档案政务网站“空壳”现象。由此,生成档案知识和更新档案信息内容,吸引固定用户群体成为新媒介运营的难题。

(二)档案知识内容走向社会化,但满足用户需求能力有待提升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文化融合,关注社会记忆和个人记忆,甚至关注少数群体、边缘群体的档案记忆。近20年来,档案机构传播的档案知识不再局限于资治辅政、党政宣导等,更多地面向大众提供贴近民生、关注人文、聚焦历史的社会化知识。如民生档案编纂成果、档案文创产品、城乡记忆工程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用户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需要。但囿于档案知识单向传播方式,对档案用户的需求缺乏精细分类,容易忽略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性。正如大多数档案机构主要将着眼点放在档案资源内容提供需求实现方面,而对用户的利用形式需求、习惯或偏好等却较少考虑。[13]由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兴趣偏好、触网能力、媒介掌握等差异,所以传播档案知识的内容层次有所不同,若对用户需求分析不足则会造成传播效果降低。

(三)档案知识传播受众虽有所扩大,但应重视档案认知度

大众与个性服务并驱是后现代时期档案工作的目标,知识传播对象应由政府、专业人员扩展至社会公众。《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颁布,明确了档案服务对象。如上海市档案馆举办了“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深圳市举办了“锦瑟万里,虹贯东西:中俄‘丝绸之路”历史人文档案展。纵观我国档案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服务受众由专业向社会、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但是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与档案认知意识培养密切相关,即忽略了档案知识传播背后的文化熏陶和价值观学习。许多官方运营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在推送有关档案知识方面的内容时,多数是捕获社会热点事件来宣传发布,仅做到了信息传递,较少从档案本位透视社会现象和文化演变。此外,档案用户在档案知识学习过程中大多扮演“看客”角色,后续回馈的反思争鸣、文化论衡相对较少。这反映出我国档案知识传播的受众虽有扩大,档案知识传播效果却略显乏力。

(四)后现代档案知识碎片化传播,缺乏碎片知识的优质整合

后现代时期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档案知识传播,用户接受知识的情景也有变化,表现为接收时间的碎片化、接收内容的零散化、接收途径的多样化。档案知识传播的零散性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档案机构在提供服务时也尝试适应碎片化、零散化传播环境。这种碎片化的传播特征虽然顺应了现代大众快节奏的生活态势,但无法满足用户对档案知识的深层次需求。相较于英国伦敦街区“历史档案公众检索服务项目”(AIM25)、“档案枢纽项目”(Archives Hub)、欧洲“数字档案基础架构合作项目”(CENDARI)、“欧洲时光机项目”(Time Machine EU)等跨媒体集成实践项目,许多官方网站、移动终端推出的档案内容数量有余而质量欠佳,缺乏档案知识集成整合、深层次知识挖掘,大多呈现为一般的档案资源检索服务,而忽略了档案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

三、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档案知识传播的发展策略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档案知识传播的方向与侧重点发生转变,笔者通过审视固有传播模式,结合档案知识传播实践进展,从思维转变、传播框架、内容质量、反馈互动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一)嵌入档案知识传播全媒体思维,合理应用传播媒介

全媒体思维是在多媒体技术和媒介融合理念支撑下,实现档案知识传播内容、途径、平台、运营、管理深度集成,[14]这与后现代主义倡导解构文本知识内容、建构文化底蕴相一致。为了达成档案知识传播的善治,需要恰当合理地应用传播媒介。第一,理解全媒体运营理念,促进档案机构思维转型。如新华社与中央档案馆联合报道党史档案稿件,将文本编辑和媒介运营统一起来,减少传播能量损耗。第二,深化挖掘馆藏资源,借助多方媒介宣传特色档案知识。加大对馆藏地域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开发层次与品牌效益,如江西省档案馆深入开发红色档案、景德镇瓷器档案等。第三,优化档案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媒体运营素养。管理档案宣传平台的人员不仅需要知识结构的完备,还应当掌握全媒体的整合利用技能。

(二)重塑档案知识传播的主体框架,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档案知识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参与扁平化的趋势。重塑档案知识传播的主体框架,有助于提升档案知识传播范围。目前,我国档案知识传播的主体是各档案机构与高校档案研究人员,而公众参与度不高是制约档案知识传播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档案机构应当注重公众参与积极性,集公众智慧于传播过程中。第一,扩大公众的参与范围,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主动邀请社会公众到实体或虚拟档案馆体验,还可以走向社区或课堂传递档案知识。第二,促进档案知识交流共享,发挥民智以推动档案知识传播。后现代主义认为社会是不确定性、非连续性的,非官方主流群体也可以参与社会记忆构建,提出对档案的个性化阐释。第三,创新档案知识体验服务,提升档案知识的亲民度。档案馆基于馆藏资源开展公共服务,如开展档案装裱知识讲解、家庭自主建档、讲述老照片故事等创意活动。

(三)注重档案知识传播的内容品质,坚持优质服务先行

“档案知识合法化,档案叙事游戏化”是后现代主义档案观的商榷议题,[15]判别档案叙事优劣的关键在于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档案知识的叙述能否打动读者。因此,要“超越”数据纵横、信息爆炸的现代,就应坚守传播内容的优质性,将目光投至更具用户吸引力的内容层面上来。美国NARA社交媒体发展策略指出,[1“6]真正能够提升用户忠诚度、提高用户黏度的是档案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品质”。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文博部门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在视频网站B站(Bilibili)走红,其融合后现代主义手法,通过微小叙事、打破时空界限、场景叙事等方式获得青睐。为此,档案部门应该形成以用户为中心,针对用户需求提供档案知识传播的社交媒体战略,并提高传播精准度。譬如通过用户画像、个性化定制等手段为用户推荐更易匹配个性的档案知识。另一方面,吸纳用户作为档案知识内容制作的参与者,有助于档案部门深入了解实际需求;内容制作过程充分参考用户意愿,以“用户—机构”双向视角来组织档案知识,从而提升档案知识的内容质量。

(四)健全档案知识传播的反馈机制,实现传播渠道联动

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批判、非权威、自由创造精神,使档案知识传播的过程更主动、传播内容易接受、传播载体易扩散。为了深化传播效益、赋予平民话语权、用主流文化武装传播阵地,需要健全档案知识传播的反馈机制。首先,将反馈机制加以规章化,使反馈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有章可循。即明确档案知识传播反馈信息收集工作的责任主体,划分权责以提高传播效率。其次,疏通传播反馈渠道,加强采集反馈信息力度。定期开展反馈调研,利用线上线下双重渠道为档案用户反馈信息提供多种选择。再次,分析反馈信息以改进档案知识传播过程。量化用户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满意度、价值性等具体评价指数,以促进档案知识传播反馈结果的科学合理。最后,重视反馈信息的预处理与再反馈。提前对反馈信息展开分析,预测用户对档案知识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制定推荐计划。总之,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檔案知识传播反馈收集的信息是复杂的,传播渠道是多元的,如何将零散的意见进行整合加工是制胜关键。

四、结语

近年来,学界关于后现代主义对档案领域的影响进行了有益探讨,有的提倡以后现代主义创新档案服务,也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肢解档案客观性。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档案学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如特里·库克提出的第四档案学范式“社区范式”根植于西方本土,强调社会共建共享的叙事认同。这在与西方历史沿革相异的中国社会发展环境下不能照搬实行,但给我国档案理论与实践带来了启迪。当然,本文对后现代主义“解构—建构”学理层面的探讨仍有局限,但希冀在揭示后现代主义特征基础上,更好地规范档案知识传播及利用。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18JHQ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Terry Cook. Fashionable Nonsense or Professional Rebirth: Postmodernism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ives[J].Ar? chivaria,2001(51):14-35.

[2]John Ridener. From Polders to Postmodernism: A Co-ncise History of Archival Theory [M].Duluth:Litwin? Books LLC,2009:129.

[3]闫静,徐拥军.后现代档案思想对我国档案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启示:基于特里·库克档案思想的剖析[J].档案学研究,2017(5):4-10.

[4]Jean- Francois Lyotard ,Geoff Bennington ,Brian? Massumi.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on Knowl? edge[M].French:Minneapolis,1984:24-50.

[5]魏扣,李子林,郝琦.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知识服务的SWOT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9(1):69-74.

[6]张庆莉,满春玲.我国档案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及内容体系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7(5):57-61.

[7]卞昭玲,沈昊,谢海洋.我国档案网站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实证研究[J].北京档案,2015(3):24-26.

[8]Wallace M, Athanasiadis T, AvrithisY, et al. Inte? grating multimedia archives: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con? tent layer [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 netics,2006,36(1):34-52.

[9]Washburn B, Eckert E, Proffitt M. OCLC Re? search- Social Media and Archives: A Survey of Archive Users[EB/OL].[2019-05-30].http://search.ebscohost.com/ 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D564812〈= zh-cn&site=ehost-live.

[10]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Citizen Archivist[EB/OL].[2020-06-24].https://www.ar? chives.gov/citizen-archivist.

[11]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Forced Adop? tions History Project[EB/OL].[2020- 6- 24].http://fffged? cf53ab1ae6493dabed132b5906e070hxnbqp6wu66no6x9n. fgfy.ncu.cwkeji.cn:8080/.

[12]黄霄羽,郭煜晗,王丹,等.国外典型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實践特点[J].档案学通讯,2016(3): 87-93.

[13]吕元智.基于用户利用行为分析的档案知识集成服务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5):56-61.

[14]聂云霞,黄文琼.全媒体多维语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4):64-69.

[15]徐拥军,熊文景.后现代主义档案观批判: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9(5):81-85.

[16]National Archives. National Archives Social Me? dia Strategy 2017-2020[EB/OL].[2020-06-24].http://fff? gc0e77c531e7d45228ff72abe37ac3d6asxnbqp6wu66no6x9n. fgfy.ncu.cwkeji.cn:8080/socialmedia/strategies.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英美文学通俗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塔鲁斯金音乐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逻辑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我国师生关系凸显的弊端及其重构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战后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