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敏
摘 要:芷江是湖南西部的一座小城,75年前这里因接受日军投降而被人们熟知。走近芷江,今天的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中华民族坚如磐石、意志如钢的信念信仰;更能理解民族危急时刻攻坚克难,玉汝于成的进取精神;更能展望未来,让这种民族精神在年轻一代身上星火相传,生生不息,为时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芷江受降;意志坚定;攻坚克难;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句话对历史上著名的芷江受降有格外的现实引导意义。
芷江是湖南西部的一座小城,因接受日军投降而为世人熟知。1945年8月21日,日本首席降使今井武夫一行人乘坐飞机从汉口飞抵芷江,代表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递交百万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签署中字一号投降备忘录。在这里,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终于低下了罪恶的头颅,向胜利的中国人民呈递了自己的战刀。在这里,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得以洗刷,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侵略取得了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从此挺直腰杆、扬眉吐气。
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诠释。本文从信念信仰、进取精神、时代传承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芷江受降所蕴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芷江受降蕴含着中华民族坚如磐石、意志如钢的信念信仰。
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寇侵华,我泱泱大国,山河破碎,血雨腥风,哀鸿遍野。无数人志士仁人慷慨赴国难,甚至不惜为国捐躯。当时的芷江百姓也纷纷卷入抗日救亡的大潮,他们以聚沙成塔的力量完成了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为抗战修出一座鲜血浸染的机场。
淞沪会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意识到空军作战的重要性,开始着力于中国空军的建设。在总顾问陈纳德将军建议下,中央政府筹备在中国西南咽喉位置的芷江修建一座大型秘密军用机场,建立中国的空軍基地。为此湖南省政府从芷江及周边11个县市,前前后后征集民工五万余人投入机场修建中。
成千上万的芷江汉子、湘西汉子几乎完全靠人力拉动,拖着几十吨重的水泥大石滚碾压机坪。为了那条通向胜利的跑道,机场建设者们不分昼夜辛苦劳作,很多人积劳成疾,甚至倒下后再也没能站起来。除了高强度的工作,疾病的传播更是威胁着劳工的生命,当时在芷江东门外觉园戏院居住的劳工人员密集,环境卫生条件差,疾病一旦发生很难控制。1938年夏季,芷江爆发了霍乱,死亡的劳工数以千计。
机场在投入使用后,每当有飞机降落在碎石跑道上,都会留下深深的车辙印,为不影响下一架飞机的起落,需要这群劳工冒着随时被日寇轰炸的危险拉着巨大的石碾去反复辗平。据不完全统计,修建机场和碾平机场中牺牲的劳工数量高达19000余人。
令人欣慰的是,芷江机场建成后,成为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在空中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立下不朽功勋。1938年,芷江机场不幸被日本东京所侦测,日军派出轰炸机对芷江狂狂轰滥炸上百次之多,自己已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芷江百姓最惦记的还是这座机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一个个竹制的飞机模型,在模型上盖上红布,吸引日军轰炸模型,而保护真正的战斗机不被炸毁。
这个机场是人民用鲜血浸染出来的。修建机场的种种困难,日军的残暴轰炸都未能使芷江百姓屈服,他们为了支援抗战,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那么是什么能让他们一批批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呢。答案就是坚定的信仰信念。抗战年代的芷江,百姓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众志成城,共度时艰,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就是源自信念的力量,是信念让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信念让他们修筑了一条血染的机场。
二、芷江受降蕴含着攻坚克难,玉汝于成的进取精神。
和平来之不易,历史值得铭记。芷江县政府、芷江人民担负起了修复受降纪念坊并保护遗址文物的重任。芷江受降转化为当代芷江人前进的动力,这是对抗战精神的延续,更是对不忘初心的坚守。
芷江受降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想要修建一座受降城有太多困难,最大的问题在资金上。可如果不修建,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难道就任由时间抹去痕迹吗?四十年代中期出任芷江县县长的杨化玉先生坚定地认为胜利不能只属于一时,应绚烂于一时。他排除万难,率先自掏腰包,带领芷江百姓捐钱又捐物,终于在1947年8月10日,在芷江七里桥日军投降的原址,修建了一座面朝东方而建的受降纪念坊。这座纪念坊四柱三拱门的造型就像中国汉字的“血”字,代表着3500万同胞用鲜血换来的抗战胜利。
排除万难,攻坚克难,“血”字丰碑至今巍然矗立。除了建筑后,还有大量照片视频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同样是需要克服大量困难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资料找起来愈加困难。
一次,纪念馆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一张照片,那是上百人拉着石碾子修建机场的历史照片。认真琢磨照片,结合芷江现存的中美空军指挥塔和美军俱乐部等房屋遗址,他们有了建立国内首家飞虎队纪念馆的大胆想法。那还是在2003年,当时芷江机场属于军事用地,要想修建纪念馆必须拿到军方的批文。纪念馆派人前往广州军区空军作战处,反复的汇报、游说终于拿到用地批复。接着在海内外广泛搜集飞虎队员在中国抗战用过的史料、物品等,甚至把美国国家档案馆里有关芷江机场机密的资料都找了回来。
2014年,芷江飞虎队纪念馆终于落成了。它入选了国务院公布的全国80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整个湖南地区仅有6家纪念馆入围。目前围绕芷江受降遗址落成了一园三馆的规模,占地300余亩,是一座史料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汇聚地。
芷江受降馆内最为珍贵的文物是一段当年受降的黑白原始视频,它的寻找花费了整整26年的时间,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时间追溯到1990年,在一次文献征集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张海报,这是抗战胜利以后制作的一个新闻纪录片,题目是——《降使今井 芷江受降》。既然海报说要播放纪录片,那这个视频一定还保留着。为了寻找这段视频,纪念馆工作人员几乎跑遍了中国大地,包括国内很多制片厂、档案馆,跑到海峡对岸的台湾,甚至跑到美国,找了很多抗战老兵的后人,可惜每一次他们都带着遗憾离开。
之后,芷江政府为了弘扬抗战精神,每隔几年都要举办一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文化节的影响力非常大,其中一个美国驻华大使捐赠的英文画册引起纪念馆的注意。人们这才发现,在抗战时期,芷江在美国人口中不叫芷江,而叫ChiKiang,就像香港叫Hong Kong,原来问题出在这里!通过这个正确的拼写,最后终于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浩如烟海的资料里找到了这份黑白的、无声的原始视频,而这时距离开始寻找它已经过去了26个春秋。
2015年7月7日,湖南芷江向全球首次公布日本投降的原始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全球所有网络媒体把它作为首页刊发,至少有6亿人点击并了解了这段历史,引起很大轰动,它录制于1945年,是日本向中国人民无条件投降的铁证,这段视频来得太迟了,里面有很多珍贵的镜头,如日本侵略者第一次在中国打出白旗,第一次交出海陆空三军兵力部署图,第一次签署中字一号备用备忘录。
修建场馆、搜集文物,是对当年攻坚克难的继承,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延续。玉汝于成,这一教育场馆在今天发挥着熠熠生辉的时代价值。
三、芷江受降里蕴含着绵延不息、日益生辉的时代力量。
“又见山坡散柳棉,岁月匆匆百感牵,旧雨新知怀故事,抗日血泪莫忘情。”这是世界著名华人华侨领袖陈香梅女士在芷江写下的动人诗句。
说到陈香梅,她的身份不仅是“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夫人,她当年更是中央通讯社的记者,采访过“芷江受降”会谈,采访过降使,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次重回芷江,是因为芷江承载着70年前那段伟大、荣耀的历史。”是的,这里有着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红色的历史研究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芷江受降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在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达160多万人次,自从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00多万人。纪念馆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人。当游客们知道了芷江受降的深刻含义,知道了芷江机场修筑的种种艰辛,知道了寻找原始资料历经曲折,每个人都会被深深吸引,他们认真听讲解、默默看展品,甚至会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这是所有中华儿女内心自豪和感动的表现,也是现场参观强大的感染力所在。
展馆里接待最多的是学青少年群体,每年超过百万的学生过来参观学习。为此,专门了开辟了研学旅行教育,成立了专业的导师团队,有很多青少年对真正的革命历史并不了解,而他们了解的途径大多集中于网络、影视剧等,而不是精品的文化作品里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要么扭曲,要么夸张。所以,清少年也许并不十分清楚为什么要熟知红色历史,为什么要坚守中华民族精神信仰,这些都需要以正确方式和途径引导。
几十载的爱国主义教育,绵延不息的力量正在延续。2014年,芷江城南小学一位小学生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我有一个愿望,我想用一个小女孩儿最真挚的爱心与期盼做信笺,给您和世界各国领袖写信呼吁:关注儿童,祈祷和平,让鲜花和爱永驻人类家园。幸运的是,潘基文给她回信了,不仅表达了感谢,还寄来一张亲笔签名的个人照片,送上了对芷江和平文化节的祝福。
这是教育的果实。让青少年了解中国革命曾经的漫漫征途、苦难辉煌,在他们的心间播下红色的种子,继承和发扬祖辈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忘初心,让红色精神的力量在星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受降的故事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但红色的血脉流传流淌在我们身上。奮发有为,不忘初心,履职尽责,将红色血脉薪火传承,这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作者单位: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 怀化 4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