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蓉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脏结构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心脏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冠心病、高心病和心肌病等疾病会引起慢性的心功能不全,影响心脏收缩能力,导致整个机体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综合征,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
慢性心力衰竭的前期病因多为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足以及心绞痛等,导致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脏无法负担日常活动。比如前期患者上楼梯、爬坡后会出现呼吸困难,随着心功能不全的加重,即便是刷牙洗脸都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卧床安静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
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原发性损害,比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冠状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狭窄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血以及心脏负荷过重,从而引起心力衰竭。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心脏代偿能力明显下降,导致供给心肌的氧气减少,所以冠心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更大。
另外,长期食素食的人,营养状态不良会产生贫血,也会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由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少,心脏会增加跳动频率以此满足脏器供血供氧,此时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下降。除此之外,慢性心力衰竭还有很多其他的病因,比如快速性心律失常、乳头肌功能不全、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以及心肌淀粉样变等,最终都会表现为心脏的收缩功能无力,出现心脏功能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应以缓解症状、维持生命体征、降低致残率为主。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期症状的主要手段是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可消除患者水肿,避免液体与气体在体内不正常地聚集停留。同时,患者要增加自身运动耐力,减少乏力和呼吸困难,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慢性心力衰竭的终末期需采取必要的呼吸治疗,患者要及时去医院积极配合治疗,不可任由病情发展。
同时,医生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甲亢以及心律失常等,消除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因,以此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此外,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避免心肌损害和心衰的持续发展,改善心室重塑,逆转心肌重构,避免症状加重。
药物治疗还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可以避免病情从初期迅速发展到终末期,同时可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针对高血压、甲亢导致长期心脏不适等情况,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阻止病情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会影响患者的活动耐受力,对患者的生活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时间如此,患者容易产生消極情绪,对生活失去兴趣,对治疗也产生了失望、抵触心理。所以,医生要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加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改善临床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不仅要改善症状,而且要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营养搭配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运动锻炼,适度运动加强和改善心脏功能。有效保护心脏功能,让心血管病患者远离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