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农业大国,无公害栽培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不但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而且增加了市场竞争力。该文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介绍,从种植地选择、种子管理、农药施用、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以及田间管理几方面进行了梳理,以确保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同时提高农民收益,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
刘继廷.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14):79+8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問题。传统的农产品通常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产量,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为了符合市场需求,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应用到农作物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无公害管理技术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一、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存在的问题
1、土壤污染严重
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工业企业逐渐增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土地造成了污染。某些工厂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将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到土地中,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对农作物的种植和栽培造成严重影响。在污染的农田里耕种产出的农产品也必然会受到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2、肥料使用不合理
在农业发展历史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农户通常会过度使用化肥,忽视了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没有对农药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同时,缺乏对当地土壤环境的了解。大量使用化肥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危害性,会造成土壤的营养流失,失去有机平衡,损坏土壤的生态环境,降低农作物的质量与品质;同时还会降低农作物的抗性,容易发生病虫害,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降低农产品的营养价值。
3、农药施用不合理
在无公害栽培技术中,适量使用农药可以防治病虫害,但是农户缺乏对农药的了解,无法将农药的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农户还不能对症下药,部分农户经常使用毒性较高的农药,造成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中,直接威胁到人体的健康。种植人员必须合理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1]。
二、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1、种植地选择
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必须选择无污染的种植地,为无公害栽培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加强管理,改善农村污染环境,对造成土地污染的工厂进行整改,不配合管理、污染土壤严重的工厂,直接通过法律手段将其取缔。要有效治理被污染的土壤,使土壤达到生态平衡。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必须选择无污染的土壤,检测土壤的水质,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要充分考虑农作物的品种类型,选择适合的栽培地,建立无公害种植基地。
为了防止农作物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还要做好农作物的排水灌溉。在多雨天气时做好对农作物的防涝工作,在旱季及时进行浇灌。在收获时,还要对农作物残留的病原体进行焚烧,使农作物在良好的环境下生长[2]。
2、种子管理技术
无公害栽培技术的首要前提就是种子的管理,必须选择品种适合种植地的优质种子。种植前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可以有效防止种子携带病菌,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在选择播种区时,为了降低产生病虫害的概率,需要选择完好健壮的植株,将其转移到安全的种植区内。同时,还需储存好土壤肥料和没有病虫害的种子,正确的储藏条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收益,还可以避免种子损坏。
3、合理使用农药
由于农户缺乏安全意识与科学知识,认为大量使用农药可以防止病虫害产生,但实际过于绝对,大量使用也会对病虫害影响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要合理选择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及时更新农药的种类,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在预防病虫害时要注重对农田的保护。农药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带有毒性的化学试剂,又可以防止病虫害产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农户必须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
病虫害防治要先做好预警工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建立网络检测预报站,通过科学的检测数据,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信息,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阶段。喷药时要调整喷头,使农药保持匀速喷放,确保不出现遗漏或重喷现象。根据病虫害的部位,种植人员需要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当面对危害根部的病虫害时,需要将农药引入植株根部,采取沟施和浇施等方式;对叶背面的病虫害,要将农药喷洒在叶的反面,例如蚜虫和稻飞虱等;对于附着在茎部的病虫害,需要选择吸附性强的农药,对茎叶从上到下反复喷洒,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喷洒农药时尽量选择晴天进行,根据病虫害的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时间喷放农药。大部分害虫的喷药时间选择下午四点以后效果最好,部分害虫则需要傍晚进行施药,其中包括金龟子与地老虎等。
4、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等。生物防治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进行治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预防,可以确保土壤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寄生性天敌,另一方面是捕食性天敌。
物理技术是通过物理因子和使用机械设备进行病虫害防治,有效钝化和消灭病虫害。为了达到防治目的,首先,需要将农作物和病虫害隔离,采用布置障碍物等方法;其次,利用粘黏板和粘虫网等物理机械,对病虫害进行消除;最后,通过色板诱虫和糖醋液幼虫等理化诱控技术,有效地捕杀病虫害。
农业防治包括选择优质良种,合理轮作、科学田间管理等方法,提高植株自身的抗性,避免病虫害的危害。当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也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要对症下药,按使用说明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在无公害种植技术中,种植人员需要依据病虫害的特点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尽量选择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进而提高防治效率[3]。
5、水肥管理
农作物水肥使用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植株的生长环境,降低农作物的质量。灌溉是影响农作物的重要因素,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灌溉工作。在选择水源时,需要选择干净的水资源,防止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在种植农作物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的特点,确定合适的灌水量,过多或过少的灌溉都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在种植初始阶段,农作物的水分需求较高,需要增加浇灌的次数,但时间间隔不宜过长;农作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减少浇灌的次数。
6、田间管理
农作物无公害技术需要注重田间管理工作。一般在田间病株的残体上会残留少量的病原体,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甚至是威胁下一季的生长。所以,在收获后要及时对病残株进行清理,将病株拔除带出地块进行无害化处理。可深埋处理;也可直接焚烧;还可集中堆沤,使其完全腐熟,成为有机肥。总之,需要注重田间的卫生管理,从而降低农作物发病的概率。
三、结语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快了国家农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要重视栽培中的各个环节,并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做好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农田的危害和污染,从而提高国家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艳丽.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分析[J]. 农家参谋,2020(07):16.
[2] 王建锋.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J]. 农家参谋,2019(19):47.
[3] 胡水花. 浅析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J]. 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