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科学知识 防控信息流行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急科普研究与分析

2020-07-27 07:11杨志萍
关键词:科普应急公众

杨志萍 胡 卉

(1. 中国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 四川成都 610016;2.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四川成都 610041;3.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19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伴随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的,还有与病毒相关的“信息流行病”(infodemic):各种繁杂信息的传播速度远比病毒快得多,普通人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2]。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传染病防范主任Sylvie Briand博士指出,历史上,伴随着每次传染病的暴发,“信息流行病”都会同时暴发,尤其在传染病暴发的初期,人类对新的疾病威胁存在很多未知,导致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纷纷出现,这些谣言和不实信息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特别是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广泛使用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流行病”能够迅速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2020年2月2日,WHO更是在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第13份报告中专门强调,伴随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信息流行病”,即疫情暴发期间产生过多的信息(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使得人们在查找所需信息时,难以找到可信赖的信息源和可依靠的指导[3]。这些错误的信息使疫情防控工作变得更加困难,造成社会混乱,向普通公众传递恐惧和不安[4]。因此,认识、理解和控制“信息流行病”,切实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担忧,将科学准确、值得信赖的流行病学专业防控知识精准传播至广大受众,尽可能地屏蔽或消除谣言和不实信息,也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坚战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挑战。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既包括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蔓延,也包括防控信息流行病的流行。应急科普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在引导社会舆论,消除社会恐慌,遏制疫情蔓延,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力武器[5]。目前,我国疫情防控态势积极向好,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依然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压力,仍需根据国内外疫情防控新形势,及时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完善疫情应急科普联动机制,为疫情的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抗击疫情实现全面胜利[1]。

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的主体

(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为抗击疫情,中央政府层面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32个部门联合组成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6],地方层面建立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按照“省负总责”实行以县域为单位的全面立体联防联控网络,摸清情况,精准施策[7]。各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高度重视疫情应急科普工作,通过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科普专题网站、编写印发防控指南(手册)等形式及时向公众传播疫情防控科学知识。例如,国务院应对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在新闻发布会上设置“健康知识介绍” “网友提问解答”环节,邀请科技界、医学界等领域专家围绕疫情防控多方面全流程普及防控科技知识,表1为部分新闻发布会介绍的防控科普知识内容,涉及疫情病理、传播机制、防护措施、心理调节、营养健康、复工复产复学等公众关注的话题。同时,中国政府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专题”建立“疫情防控知识库”便民服务平台,设置疫情知识、个人预防、家庭预防、就医相关、交通工具、返岗上班、公共场所、居家医学观察等科普专栏,为公众提供防护指南、权威求证、在线咨询等科普知识服务,如印发《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为复工复产单位的疫情防控提供权威科学指导。系列针对疫情防控的应急科普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疫情防控意识和能力,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维护社会安定[8]。

表 1 2020年2—5月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中的防疫科普内容(部分)

续表 1

(二)各级卫生健康系统

国家和地方各级卫健委及其直属或联系单位构成的国家卫生健康系统,负责组织和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和医疗卫生应急,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中发挥了核心作用[9]。为推进疫情信息公开和科学知识宣教,国家卫建委联合各方组织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手册》,并向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印发、宣传病例诊疗、防控方案。同时,国家卫建委在其官方网站开设“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题,设置“防控知识” “你问我答” “普法知识”等科普专栏[1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在其网站中开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天地”科普专栏,发布关于个人防护、专业诊疗、居家隔离等全系列的科普知识,以满足公众获取疫情防控科普知识的需求[11]。各级疾控机构和基层单位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到社区、单位、农村,全面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引导,加大面向农村和基层群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护意识和居民健康素养,借助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平台,通过“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发布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科学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引导公众规范防控行为[12]。

(三)科协系统

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在疫情发生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迅速响应,统筹资源,履行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应急科普。一方面,积极发挥组织动员作用,2020年1月22日,面向地方科协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协系统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科学宣传疫情防护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1月31日和2月11日先后两次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号召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应急科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利用比较完善的科学传播普及渠道,持续推进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引导公众科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掌握防控知识[13]。

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中国科协即通过其官网,以及”今日科协”“科普中国”等平台,持续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开展科学辟谣[14]。在科普中国网页上,专门整合图文、视频、挂图、音频等品牌原创资源,集成“新冠肺炎原创科普资源下载清单”,供地方免费下载使用[15]。与此同时,中国科协从“一体两翼”的组织特点出发,着力发挥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两翼”作用。在中国科协统筹指导下,各地方科协广泛动员积极行动,如北京科协向市民配送防疫科普挂图,发布科普文章和科普视频;广西科协组建线上战“疫”联盟,开设新冠肺炎专栏;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编印发放防疫《科普挂图》《科普手册》;贵州科协将防疫科普视频纳入空中课堂,将疫情防控科普知识纳入“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题库[16]等。

各级学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号召学科分会、会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疫情防治建言献策,原创科普内容、制定防疫指南、提出防疫科学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科学助力疫情防控[17]。科协系统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和基层科普队伍的传播优势,形成上下联动、横向拓展、纵向贯通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强阵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科研是科学家的本职工作,科普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迅速组建科研团队投身科研攻关一线,在新冠肺炎快速检测诊断、临床救治、药物筛选、疫苗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有效进展,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积极参与疫情科普传播,及时发出作为专业人士的权威、理性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广大公众对疫情的疑虑和误解,揭露谣言和伪科学的真相[18]。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为例,为了更好地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科学知识,专门成立了“防控科普团队”,组织病毒学、流行病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审核完善整理出专业科普知识,在“中国医学健康新闻发布会”统一对外发布,成为引导公众、稳定人心的重要科普来源之一。此外,其官网开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专栏”,集成大量权威科普资源,如《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众防护问答》《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等,并设“辟谣”专版,提醒民众科学防控疫情,勿听勿信谣传。

(五)权威专家

以医学家、科学家和知名医生等为代表的权威专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急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和医学家作为科研成果的生产者和拥有者,站在科技创新发展最前沿,广大医务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都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普的核心和源头,在应急科普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特别是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医生等为典型代表的权威专家,他们在新冠肺炎疫情诊疗与防控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广大民众之间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他们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或在特定场合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问题的阐释和解疑,获得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科普传播效果[9]。例如,2020年4月20日,教育部举行学校疫情防控专家报告视频会,邀请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三位专家“同框”,分别就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判、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判和如何做好开学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专题报告,对大中小学复课提出专业建议,促进“严防精控保障复课”工作的顺利实施推进[19]。

(六)公益文化服务机构

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不仅具有应急科普的义务,同时也具备开展应急科普活动的优势。在疫情期间,广大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线上应急科普路径,积极发挥应急科普教育作用。如中国科技馆依托自身广大的受众基础,集成大量新冠疫情防控相关的科普资源,通过网站广泛传播推介,其中2020年1月27日发布的原创科普动画《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在行动!》的播放量在一天内突破2000万,2月15日推出的原创辟谣科普视频《科普君的辟谣时间》的播放量在3小时内超过3000万,在应急科普传播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20]。国家图书馆在其网站推出“服务不打烊 战疫进行时—国家图书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资源专题”,开设移动阅读、国图公开课、科研数据库、在线展览、少儿数字资源专题,向读者推荐多种类型的在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普学习资料,推送“防控科普 科学防控—你需要知道的防疫知识”[21]。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在支撑科研攻关的同时,主动向科研一线及社会推出系列文献保障措施,如在“慧科研”微信公众号发布新冠肺炎相关科学研究论文、科学研究数据、科学研究进展;建设新冠病毒知识服务平台[22],为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共享新冠病毒科技文献,提供新冠病毒科技大数据专题知识服务;开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专题[23],集成疫情防控有关政策动态、学术研究、防治信息等重要信息;推出新冠病毒科研动态监测平台[24],监测国内外重要科研机构最新科研进展,编译报道最新科研资讯,涵盖病毒溯源、流行预测、病毒检测、病患治疗、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政策法规等内容。

(七)媒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中,各类新闻媒体和新型自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闻媒体开展应急科普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疫情工作相关信息,与此同时,新闻媒体采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控知识作为信源展开科学报道或再加工,即新闻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起着疫情信息传递的“中间人”作用。同时,新闻媒体记者通过现场调查、采访等方式寻找疫情防控科普资源,尽可能多地呈现各个层面的关于疫情防控的科学信息,给公众提供一个较为充实而丰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全景图[25]。例如,人民网开设“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题,设置“防疫指南”“智斗疫情”等科普专栏,集中发布关于疫情防控的科普海报、科普视频,既包括人民网与中国科协等联合创作的科普图文海报,如“宝妈秘籍来了!疫情期间孕产妇该如何防护”,也包括人民网原创科普图文海报,如“图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26]。

在各类新型自媒体开展应急科普方面,以科普爱好者、科普志愿者团体组成的科普自媒体独辟蹊径,在传播与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普自媒体“回形针paperclip”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制作发布的科普短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27]全网观看量已超过1亿,该视频用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可视化讲解方式,理性详实、深入浅出地为网友们解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如何发生、传播和感染,被广大网友评为关于新冠肺炎的“最硬核”科普[28]。

构造如图6所示的环形结构的多端柔性配电网,其中包含三端柔性换流器(MMC1、MMC2、两电平VSC)和三端负载换流器(DC/DC、DC/AC)。其中,模块化多电平MMC1与MMC2换流器采用联接变压器Y/△且阀侧中性点经高电阻的接地设计,两电平VSC经交流滤波器接地。选取直流高压侧电压等级±10 kV,低压侧电压等级 ±400 V[3,7]。

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的主要内容

随着疫情的蔓延,疾病防控相关科普知识成为公众的刚需,关于新冠肺炎的发病机制、致病原理、诊疗方式、防护隔离等应急科普知识,也通过新闻媒体、科普网站、科普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等渠道不断传播给社会公众。为深入揭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科普内容,本文从科普资源来源的可信度、权威性,科普资源量的全面性、多样性等方面出发,选取了中国政府网、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科技部、中国科协、医科院、中科院等代表性单位的科普网站、科普专题栏目、科普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中疫情防控的科普资源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涉及新冠肺炎病理知识、防护知识、诊疗知识、心理援助与支持、营养健康建议、相关法律问题和辟谣七个方面(见表2)。同时,结合疫情蔓延及防治的趋势,按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关于我国抗疫历程的时间阶段划分,梳理和归纳嵌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流的应急科普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

表 2 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的主要内容

续表 2

图 1 嵌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流的应急科普内容框架

(一)第一阶段:迅即应对突发疫情(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9日)

湖北省武汉市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我国第一时间报告疫情,迅速采取行动[1]。这一阶段的应急科普内容主要包括新冠肺炎病理知识介绍和初步的防护知识。在病理知识科普方面,介绍冠状病毒的病原学、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检测方法等。在防护知识方面,介绍消毒、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例如,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在官网发布《关于当前我市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提示公众尽量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外出可佩戴口罩。同时,疫情暴发初期,由于对新的疾病威胁很多信息未知,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出现,因而辟谣也是这一阶段应急科普的重要内容,例如2020年1月1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关于武汉病毒性肺炎,这5大谣言千万别信》,围绕当时网络广泛传播的SARS与冠状病毒谣言进行辟谣等。

(二)第二阶段: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20日至2月20日)

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加,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全国疫情防控正式展开[1]。这一阶段的应急科普任务迫切而沉重,在新冠肺炎病理知识方面,介绍新冠病毒原理、国内外流行现状、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患病机制等。在防护知识方面,详细全面地介绍面向个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医护人员等各类人群的防护措施,以及居家、出行、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等重要场所的防控策略。在诊疗知识方面,一方面精准全面介绍新冠肺炎疑似病人的就医流程和诊疗方案,另一方面为其他病人就医提供科学的就医指导。在心理援助与支持方面,面向患者、居家隔离人员、救助人员、普通民众、儿童等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心理援助。在营养健康方面,为疫情期间居家公众提供运动和膳食管理建议。在法律问题方面,向公众介绍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执行、保持社会安定,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同时及时辟谣,遏制谣言传播。

(三)第三阶段:本土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2月21日至3月17日)

湖北省和武汉市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均得到遏制,全国除湖北省以外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1]。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发展,这一阶段的科普工作主要围绕有序复工复产重大决策展开,包括制定和发布面向各行业复工复产的精准防控系列指南,面向返岗工作人员提出心理调适建议,面向居家成年人、老人、儿童青少年等各类人群提供居家健身、体育锻炼、膳食营养等方面的建议,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问题推出法律知识问答等,并及时对当前传播的谣言和不实信息进行辟谣,确保在疫情有序防控的同时有效推动复工复产工作。

(四)第四阶段: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3月18日至4月28日)

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境外疫情快速扩散蔓延[1]。这一阶段的科普工作紧密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方针,在防护知识方面,特别推出海外华人健康防护指南,同时继续发布学校、商场、餐厅、农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在新形势下的防控策略。在心理援助与支持方面,强调对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重视青少年儿童疫情宅家期间的身心健康,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同时持续并及时对当前传播的谣言和不实信息进行辟谣,分类推动复工复产复学有序进行。

(五)第五阶段: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4月29日至6月10日①)

境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境外输入病例基本得到控制,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1]。这一时期的科普内容主要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展开,重点介绍社区、复工企业、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场所及其工作人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管理的措施和指导建议,巩固深化国内疫情防控成效。

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的主要渠道与载体形式

在开展疫情防控的应急科普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引导,特别是加大面向农村和基层群众的宣传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基层疾控单位等充分挖掘各类传播渠道,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宣传,打造立体多元的融媒体科普传播矩阵。在应急科普传播渠道方面,电视、广播、网络等充分发挥其科普传播能动性,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成为此次应急科普的有力平台。在应急科普内容的载体形式方面,不仅包括线上各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科普文章、科普海报、科普视频、科普漫画,还充分利用线下电子显示屏、户外广告牌等传播疫情防控科普图文海报,悬挂科普宣传标语横幅,以及通过“村村通大喇叭”及时传播疫情防控信息,表3列举了部分在疫情防控应急科普中的代表性实践案例,应急性强,精准度高,有利于破除谣言,消除民众的恐慌,向大众有效传播了防疫科学知识。

表 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传播实践代表性案例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成效

第一,响应速度快。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紧急性强,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相应的科技知识特别是防控知识向公众广泛传播出去。政府部门、卫生系统、科协系统、科研院所以及各界媒体,在获取疫情最新动态的同时,将新冠肺炎的科学原理、就医诊疗、防控知识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科普海报、科普视频,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播,引导人们更理性地看待疫情,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消除恐慌情绪。

第二,防疫知识全。从疫情科普适用人群来看,应急科普推出了针对普通个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医护人员、国际旅行人员等不同受众的精准防护知识。从疫情防控的具体场景来看,应急科普内容涉及家庭、出行、工作场所、学校及幼托机构及其他特殊场所的专业防护措施。从新冠肺炎防护与诊疗流程来看,包括从自我隔离、居家隔离、初始症状、疑似病例就医指导、诊疗方案、复诊观察等全流程的专业性指导。并且根据疫情发展最新形式,及时更新和传播全面系统的防疫科普知识,在有效引导群众做好防范,杜绝疫情大规模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传播范围广。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联防联控机制,从网络图文视频到横幅音箱广而告之的宣传手段,以及线上线下科普宣教的各种渠道,全面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引导,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传播到每一处、每个人,增强公众疫情防控意识和能力,也促进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管理和科学应对,保证了疫情防控工作推进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反思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急科普工作并不是尽善尽美,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应急科普统筹工作机制。尽管疫情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科协系统、新闻媒体等纷纷通过各类渠道发布应急科普内容,但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责任主体及工作机制不清晰,协同机制不完善,各方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组织,造成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同时,集成性、权威性的线上应急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缺乏,导致科普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与传播,各类科普内容大都分散在各大网站上,不少优质的应急科普资源受限于公众的检索能力而出现闲置或浪费,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推进[32]。

第二,缺乏应急科普内容审核机制。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应急科普内容审核机制缺乏、新媒体应急科普管理不善。公众既是应急科普内容的接收者也是发布者,且信息通过新媒体进行快速、便捷传播。而传播者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辨别能力参差不齐,对严肃、紧急的科普信息进行曲解、误读和不恰当扩散,往往造成信息失真、谣言滋生,甚至造成民众恐慌和社会不安。

第三,日常科普教育不足。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公众因使用酒精消毒不当而造成着火、身体烧伤的情况,有未感染新冠病毒却自行购买并过量服用治疗药物,出现精神异常、心率失常等症状而被送入ICU的情况,有公众无视“不建议市民自行服用双黄连预防肺炎”的提示而盲目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甚至发生“抢购双黄莲蓉月饼”的荒诞事件……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反映出部分公众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和防护能力,暴露出我国日常科普教育特别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教育严重不足。

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及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应急科普专项法律法规

在我国目前法律规范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是应急科普事务的工作准则,《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专门性法律法规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应急科普方面的内容,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法规还未形成完整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应急科普法律法规现状,亟需整合和完善分散在各类政策法规中有关应急科普内容,制定出台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条例和实施细则,明确应急科普机制建设的相关责任主体和工作机制,从法律层面保障应急科普有序开展[33]。

(二)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联动机制

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纳入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制定一套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相结合的科普工作体系及其运行管理制度,统一、协调、有效、长期地开展应急科普教育工作。尽管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应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正在对应急科普机制进行有益探索,但总体上仍未形成较成熟的应急科普机制。应加强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加强突发事件中应急科普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明确应急科普的实施主体、内容体系、传播渠道、传播反馈机制,加强应急科普热点的侦测和预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政府、科协系统、科研院所与高校、各类媒体等应急科普主体的协同,在组织上、技术上、机制上形成有效应对系统[34]。

(三)建立应急科普教育常态化机制

疫情是突发事件,但疫情应急科普不应是临时工作。应急科普不仅是针对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组织开展密度较大的科普活动,更要实现应急科普教育的常态化,将其作为日常科普的常规工作。例如,在主流媒体开设应急科普教育固定栏目,传播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将应急科普设施建设与应急科普教育纳入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工作范畴,依托常态化的科普设施进行日常科普教育;将青少年应急科普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与处理的演习教育,培养青少年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突发问题、参与公共危机事件决策的能力;加大对广大基层社区、农村的日常应急科普宣教,培养广大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在紧急状态下能够沉着冷静、科学应对[32]。

(四)建立健全应急科普资源库及人才库

科普资源和科普人才是突发事件应急科普的基础保障[35]。建立综合性、权威性的应急科普资源集成平台和资源库,面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围绕事件预警、事件扩散、事件缓和与消散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全流程,开发包括预警信号、应急撤离与避难、物资储备、家庭应急、自救互救常识等全套科学知识体系,并将其科普化解读改编转化成公众可读、可理解的图文、视频、动画等科普内容资源。建立科普人才库,发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学协会、科技企业等专业人才广泛参与,发挥各大学科领域的专业优势,建立有层次、分梯队的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储备,由各类科普行业专家对突发事件作各方面的详细科普知识剖析,将权威科普信息第一时间发布[36]。

结语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既要重视科学研究前沿探索,也要重视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与普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在第二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中指出,这场疫情检测了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这次疫情也成为一场深入全民的科普教育和健康教育。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体会到加强公众科学普及工作,在全社会弘扬科学文化的迫切性。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公众亟需的科普需求,应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机制,大力开展科普工作,防控信息流行病,特别是增强公众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科普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带动全社会把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37]。

注释:

① 本文数据统计时间截止至2020年6月10日。

猜你喜欢
科普应急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