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活动展开,建构活力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0-07-26 14:28姚鹤群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参与度活力道德与法治

姚鹤群

【摘   要】  活动的充分有效开展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保障,在活动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也成为思维进阶生长的主宰者,为此,我们需要在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的形式等环节加强研究,以此促进课堂效率的不断优化,也促进学生课堂生长度的提升。

【关键词】  活动;活力;参与度;初中;道德与法治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进行知识建构的场地,那么教育活动就是将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预期的通道,当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后,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够被调动,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也应当围绕学生能力成长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等,对学生设定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建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注重探究活动展开,调动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所以,当教师只是机械地为学生传递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学生会因为内容的抽象性和理论性,降低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效果,也不会产生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动性。而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泉,当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探究活动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继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对多彩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探索。

比如,在教学《与世界共发展》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我国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解和思考,以及促进我国发展的措施等内容进行探索,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促进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中,教师先根据谋求发展的原因等内容,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谋求发展呢?”“促进发展的措施都有什么?”“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经验,进行上述问题的思考。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回答,并根据学生的答案,明确学生对促使发展措施和谋求发展原因的认知效果,以便在弥补学生答案的空缺中,让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的设计,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追问中,进一步实现对本节课内容的探究。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问题的方式,促进课堂中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产生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欲望,使得学生在追逐答案中,自主地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摸索。而问题又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这样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学科魅力与学科价值,促进学生内在求知欲望的生长。

二、注重合作活动展开,激活学生主体

尽管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但是,当不同的学生团结在一起时,则可以迸发出新的能量。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合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新课改的理念中也指出,各学科教师应当采用合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课堂中的主动权,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注重引入合作活动,在激活学生主体作用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讲解。

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小组成员的安排,让学生具备参与合作学习的团体。之后,教师根据社会秩序的含义、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自由和社会规则共存的辩证关系等,为学生设定“当前社会强调人的自由,因此我们就可以不要社会规则了吗?”的合作讨论任务,让学生在安排好的小组当中进行讨论,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能够以相对全面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实现这部分知识的深化理解。当然,在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学生解答遇到的困惑,对合作活动的纪律进行维持,以便本节课中合作活动的讨论更加顺畅。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开展合作活动,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动探索者,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素养,让学生掌握与他人进行协商的能力。

三、注重差异活动展开,满足学生需要

通过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当教师采用同样的手段,对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展开教学时,有的学生表现出对知识的快速吸收,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对知识理解效率缓慢,而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有效利用,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因此,结合目前的教学情况,教师应当切实地围绕学生认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际能力,对学生展开差异性的教育活动。

以《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教学来说,教师先结合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层”“发展层”和“培优层”等,并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特性进行明确。之后,针对不同的层次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如,对于基础层,教师安排让学生重复阅读教材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加深对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等道德规则内涵的理解;对于发展层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合作性质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以多维角度对社会公德进行理解。而对于培优层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质的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等,让学生基于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进行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共品德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这样的安排,能够在考量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效果。

显然,教师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导下,展开差异性教学,能够时刻关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认知上的区别,并对这一区别进行有效的利用和调控,满足每位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上的需要,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生长,促进学习动力的生长。

总而言之,教育活动是教师实现课堂教育设定的方法,也是通向高效课堂的路径,在以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也应当注重从活动出發,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因为活动的介入而焕发精彩,让学生因为深入活动之中而进阶生长,生长兴趣、生长能力、生长素养。

猜你喜欢
参与度活力道德与法治
在线教学下的大学生内在动机和参与度探析
活力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