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过去和未来

2020-07-26 14:25陈季冰
同舟共进 2020年7期
关键词:马化腾社交微信

陈季冰

对于企业来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下,“活下来就是最高目标”。但腾讯不仅活得很好,甚至比之前更好。

从5月13日腾讯控股公布的业绩预期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这家巨无霸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都实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增长——第一季度营收达到1081亿元,增长26%。第一季度利润为28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6%……得益于这样的强劲升势,自疫情暴发以来,腾讯控股的市值已增加了约500亿元。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它再次证明了自己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具韧性的公司之一。

“社交之王”

今天没有人不知道“BAT”,由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中国互联网三巨头”构成的一个耀眼夺目的新名词。但站在腾讯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腾讯大厦,俯视周边由初创企业、孵化器和时髦的休闲场所构成的那一片现代社区,依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只有22年的年轻故事。

1998年,27岁的海南潮汕籍青年马化腾在深圳创办了这家后来几乎改变了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公司。然而,那时的腾讯只有一个产品——OICQ,它实际上是模仿彼时国际上已广为流行的ICQ而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也即如今家喻户晓的QQ的前身。我记得我最初接触腾讯时,它连网站主页都没有,只是一个可以在个人电脑上下载的应用软件。现在稍微年轻一点的人大概都没怎么听说过ICQ,甚至连MSN和YahooMessenger也都很陌生了,但他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装有一个QQ的APP。

如同绝大多数中国新经济公司一样,毋庸讳言,腾讯也是起步于对当时领先的西方技术和西方产业模式的模仿。但像腾讯这样的成功者最终之所以能胜出,而不是被混沌的市场大潮淘汰,除了依托中国独有的广袤市场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在短时间内走出了单纯的模仿,走上了独立创新和再创新之路。

比马化腾略长几岁的马云在差不多时间点创立的阿里巴巴,是当代中国另一家世界级的超大公司,它最喜欢的一种说法是“生态”。然而,在我看来,腾讯这家公司所提供的全方位、高渗透的服务,实际上比阿里巴巴更加接近一个无死角、完备的生态系统。我并没有贬低阿里的意思,我对它的成就充满敬意。我的意思是,腾讯那些“杀手级”应用群落不仅覆盖着商业,还把触角伸到了商业以外的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没有哪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离得开腾讯,就算你不做生意,甚至从来不在网上买东西,也不用手机打车……

若论腾讯的这些“杀手级”应用中的“王牌杀手”,无疑是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海外版称为WeChat)。最初它也有相当大的模仿成分,只是它迅速走上了与国际上那些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工具分道扬镳的多元化道路。

当马化腾在参加2018年“两会”的间歇期间,宣布微信的全球账户已突破10亿时,人们一点也不感到吃惊,因为它早已从一个简单的通讯服务工具,发展成陪伴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场景的“中国最大的公用事业”——从人际联络到订餐打车,从购物付款到看书、看新闻,直至各种休闲娱乐……而且,无所不包的微信仍在继续拓展和延伸着自己的触角。两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变为11亿。据估计,早在2017年,全中国使用微信的人数就已达到5亿左右。这意味着,撇开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学前儿童、少年和部分老年人,微信差不多覆盖了所有国人。

凭借着这样一个庞大无边且综合性强的社交平台,腾讯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社交媒体公司大不相同的创新之路,这也就是我在前文说的,它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最典型的例子是,腾讯比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晚了整整10年进入移动支付领域,但从2015年的“微信红包”开始,短短5年间,它已能与支付宝分庭抗礼。此外,电商或许不是腾讯直接经营的重点业务,但微信借着小程序这种简单的技术创新,获取了部分电商用户,并改写了APP生态。

因为这种全覆盖的生态系统的力量,腾讯的经营模式体现出了与西方科技公司的显著区别。简言之,它更加多元化。即使像著名的FAANG(FAANG是美国市场上五大最受欢迎和表现最佳的科技股的首字母缩写,即脸书Facebook、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奈飞Netflix、谷歌母公司Alphabet——编者注)这些西方同行,通常也只是聚焦几个核心业务领域。但腾讯(阿里巴巴亦是如此)涉猎的领域包罗万象,这样的尝试一旦成功,结果便会非常可观,这就是“生态”的意义和价值。以Facebook为例,若论历史,它比腾讯还要晚6年才问世,如今它当然已是一家举世瞩目的巨无霸公司,但它的收入中有98%系于广告。与它相比,收入、利润和股票市值都难分伯仲的腾讯却并不那么依赖广告,广告在腾讯所有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尚不到20%。你当然可以说,这说明腾讯对广告业务的挖掘不算成功。但从另一面看,这也说明腾讯是一家更有“厚度”的公司,而且未来它在各个方向上可挖掘的潜力还有许多。难怪像Facebook、谷歌和Twitter等硅谷巨头的高管们在谈到腾讯时,常常露出不加掩饰的艳羡之情,它们过去或许的确是腾讯模仿的对象,但如今轮到它们来模仿腾訊微信了,以求拓展和延伸出更多业务和商业模式。

一项2019年的数据或许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腾讯作为“社交之王”的强大力量:在当下中国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的十大APP中,有6款出自腾讯,其中排第一和第二的是微信和QQ。数据还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多达90分钟,占所有APP使用时间的20%,其次是QQ占6.1%,抖音以5.8%位列第三。不久前,美国咨询机构AppAnnie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APP收益、下载次数和月均用户数榜单显示,收益居前列的52家企业中,中国占了11家,其中,获得收益冠军的企业是腾讯控股。

亟需再次自我证明

腾讯22年的发展历史与中国互联网新经济产业的崛起历程高度重合,这当然并非偶然。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腾讯正是这一波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主要参与者和重量级创新者。而在这段不算很长的历史中,腾讯自身也经历了好几个重要节点,除了QQ和微信横空出世,还有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等等。与百度、阿里巴巴选择在美国上市不同,腾讯选择了香港,这或许与马化腾的籍贯以及腾讯作为一家深圳企业的双重“广东身份”有着密切关系。

腾讯控股目前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在恒生指数中的权重占到1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舞步”。2017年,腾讯凭借4700亿美元的市值跻身全球十大市值最高公司之列。仅在当年,它的股价就涨了1倍,而历年来市值更是增长了400多倍。同年,腾讯首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11月,它的市值一举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剖析上市6年来腾讯公布的所有季度、半年度和年度财务报表,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这也折射出它试图摆脱单一市场依赖、走向多元化的努力。一个总的趋势是:腾讯社交媒体及广告(尤其是根据实际效果收费的效果广告)、支付及金融业务、云计算、人工智能、娱乐、电竞……正在迅速增长。伴随着这种艰难的转型,腾讯似乎从前面10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新常态,其过去总是高达50%以上的利润率开始走低。但这显然在它的预期之中,腾讯不止一个高管曾多次提及:有必要牺牲短期利润率来锚定未来的增长。

2018年,腾讯迎来了20周岁,但这一年对它来说却是灾难性的。当年1月,公司股价曾收于创纪录高点,公司市值最高时曾超过5600亿美元,比Facebook还要高。但在其后的10个月里,股价一路下探,最多時曾跌超过40%,市值缩水超过2500亿美元。短期内如此巨大规模的财富缩水,在世界资本市场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从2018年底开始,腾讯的收入、利润和股价慢慢走出低谷、稳步反弹。然而,纵使在2020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平心而论,我们依然很难说腾讯已成功实现了脱胎换骨。虽然仅有短短22年历史,但对于中国经济,特别是在互联网新经济产业领域,腾讯已称得上是一家“前辈”企业。在它的身后,是鱼贯而来的初创公司,其中不乏具有颠覆性的新型独角兽。除了要应对政策更新、经济大势这样的宏观风险,在被称为“中国社交媒体下半场”的当下,腾讯还不得不奋力面对来自像字节跳动这样的企业所带来的全新模式下日益强大的挑战。

虽然微信的账户数量已突破11亿,但这个庞大的数字只是硬币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则是增长潜力的日渐枯竭。与此同时,腾讯赖以起家的QQ的用户数量和月活数已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从最高值跌至8.5亿以下。眼下,中国互联网用户达8.2亿,超过美国与印度的网民之和,数量上的进一步扩张已接近极限。

就像腾讯自己所走过的路程一样,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也正在迅速走向多元化,视频(短视频和直播)、影视音乐娱乐、电商平台等都在积极涉入社交领域,它们都在虎视眈眈地试图蚕食腾讯貌似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除此之外,与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新老巨擘相比,国际化始终是腾讯的短板。这也与它的基本属性有着密切关系,想要突破恐怕绝非易事。

当然,迄今为止,腾讯对于国人的数字网络生活乃至线下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仍是牢不可破的。如果说,其它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产品和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效率的话,那么,腾讯则是国人的“刚需”。这一格局,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很难被撬动。

从不提供具体财务预测的腾讯,在5月13日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期时称:“我们预期随着各地陆续复工,游戏内消费活动将大致回复正常水平,同时,预期网络广告行业也将面临挑战。”强烈的忧患意识跃然纸上。或许这种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正是20多年来腾讯持续不断地打开一片片新天地所仰赖的“本钱”。22岁的腾讯需要再次证明自己,这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快与慢

腾讯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走出来,身上自然也打下了这片热土以及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那就是进取和创新。不论是现在的员工还是前任员工,说起腾讯时都会谈到它内部弥漫的激烈竞争的企业文化:相互竞争的团队承接并行的项目,开展内部竞争以产生最好的解决方案。

但这只是腾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更多的客户、投资者和媒体人眼里,腾讯企业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佛系”——它总是给人留下不紧不慢、慢条斯理的印象。至少从我个人的偏好来说,这是一种我十分喜爱的文化。这种不急不躁、稳扎稳打的市场风格与马化腾的个人性格高度吻合。与马云相比,年纪更轻的马化腾反而不那么喜欢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他的衣着、谈吐和举止都极其低调,通常也竭力避免像竞争对手那样抛头露面。马化腾的一些同事和朋友甚至说,他其实就是一个书呆子。但这个书呆子成功地把个人风格锻铸到了这样一个庞大企业的文化中去。

同样地,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也是一个低调木讷的书呆子、理工男。前文提到,广告业务在腾讯和微信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一款拥有11亿活跃账号的全球知名应用却没有直接给公司赚来什么钱,这是腾讯常受投资者诟病的最大“弱点”。

无论从市场的哪个角度看,微信都可以说是一条“沉睡的巨龙”。然而,当腾讯的营收部门催促着,想要在微信上投放更多广告时,张小龙却在公司内部打了很多场“仗”。在他的领导下,微信竭力捍卫每天在朋友圈只能发两条广告的上限,以便保障用户体验。张小龙担心,过于积极的商业化行为将违背自己及公司的文化承诺,即提供一个可让应用开发者享受无缝衔接开发体验的公用事业平台。按照他的说法:“不希望你跟最好的朋友说话,先看他脸上的广告,然后取下来再跟他说话。”张小龙曾不厌其烦地承诺,腾讯有耐心慢慢培养微信。在他看来,即使要增加微信广告的收入,也应该依靠更好的客户定位和更高的广告定价,而非更多的广告数量。

张小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位海外分析师曾写道:“他在中国科技界的出名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还有他以抵制一切降低用户体验的东西为己任。”张小龙将“克制”作为自己的产品设计哲学,他是幸运的,因为这种理念十分契合马化腾所奠定的腾讯企业文化。

在广泛的对外投资中,腾讯的这种企业文化反映得更加彻底。许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今日的腾讯还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有人粗略地估计,迄今为止,腾讯已投资了大约750家公司,总投资金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腾讯的投资对象非常广泛,既有崭露头角的初创公司,也包括经历过几轮融资的企业,还有一些已经上市的科技公司。在这些腾讯拥有或参股的企业中,知名的就有滴滴出行、美团点评、特斯拉汽车、蔚来汽车、中金公司、唯品会、万达商业地产、家乐福中国、海澜之家、拼多多等。

按照胡润在2019年初的估算,中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初创企业(即所谓独角兽)有186家,其中,“腾讯系”就投资了30家。随着这些公司陆续上市,未来腾讯将在数百家中外上市公司中持有重要股份。麦肯锡的数据显示,腾讯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着600亿美元资产。而大约在2018年前后,腾讯所持有的股票价值已达200亿美元左右。目前,这些投资贡献了腾讯集团约1/3的利润。

不过,腾讯参与的这些投资大多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不管所占股份多少,它基本都采取不干涉政策,放任这些企业独立自主地运营。这往往令绝大多数接受投资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十分愉快,也赢得了不少投行、律师的敬意。几位海外投资人士曾写道:与腾讯的合作“没有重新谈判,就没有峰回路转”,“他们非常有原则,非常开明,是非常得体的中国人”。很难说这种投资风格一定是好事,不过,这着实反映出腾讯的企业文化。

一向低调的马化腾如今依旧以低调的方式追求着更为宏大的目标。马化腾曾说,科技有能力去帮助弱势群体。除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为更多人的事业和生活提供更多乐趣、便利和创新之外,马化腾和他的腾讯也在试图通过科技手段,让慈善事业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切,用腾讯的话来说,就是“科技向善”。

猜你喜欢
马化腾社交微信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听马化腾聊“数字生态”
偷窥了马化腾的朋友圈,我才明白:马云还远不是对手!
微信
微信
微信
揭秘马化腾“15项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