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霞
木橛,即楔子。就是把细长的木头一头削尖,制成如钉状的物品。木橛有大小之分,用途基本相同。
我小时候,很少见到铁钉,但木橛不少。娘在每个屋子不碍事的地方,都楔上大小不同的木橛。大点的挂重东西,小点的挂轻东西。这些木橛帮着娘把家歸整的利利索索,井井有条。
印象最深的是我床头上的木橛。上面挂着一盏煤油灯,楔在土墙上最合适的位置,那是娘专门为我读书设计的。它陪伴了我好几年,离家参加工作后,弟弟又在那个木橛下读书学习。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给我们读10多分钟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自那以后,我们开始知道什么是小说,作家有多么了不起,欧阳海也成了我们的偶像。自此,我们迷上了这本书。每天盼着上语文课,盼着老师端着这本书来到讲台。
我当时心心念念的是,自己要能看这本书多好啊,哪怕是晚上看也行。幸运的是,我是同学中最早看完这本书的人。
那年冬天,老师的母亲带着儿媳妇,从30公里外的地方来到我们村小学。
当时的老师都住集体宿舍,没有单间。校长就来到我家,跟我娘商量,问能不能让老师家属吃住在我们家。
娘满口答应,并麻利地收拾出西屋和西堂屋。从此,我们两家成一家,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冬天。
老师平时对我就很好,来我家住就更好。他对我娘很感激,对我的学习格外关心,老师让我有事就.到办公室找他。
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对他说:“老师,我想看看《欧阳海之歌》,晚上看就行。”没想到,老师很痛快地答应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放学回家,娘看我手里拿着一大本书,问我怎么回事,我高兴地告诉了娘。娘从我手中拿过书掂了掂,翻了翻,比我还高兴。因为她的女儿认字多了,都能读这么厚的书。
娘到厨房墙上,拔下一个小木橛,楔在我睡觉的床头上。又把瓶子改装的煤油灯擦干净,换上一根新灯捻子,倒满油,又找来一段细铁丝,一端缠在瓶脖上,一端弯了一个钩,挂在木橛上。
晚饭后,娘安顿完奶奶、弟弟、妹妹睡下后,又用火烘子给我烘上床铺。我先是站在八仙桌前写作业,娘在我身边做针线。作业写完了,被子也烘热了,娘怕我脚冷,就让我到床上去看大本书。
娘在我的床头放上一床棉被,折叠成一个斜坡,让我坐在床,上倚靠在被子上面,脚下蹬着暖暖的烘子,床头上挂着一盏油灯,手里捧着喜欢的书籍,娘就在床前纳鞋底。
煤油灯燃的时间长了,灯头上会出现灯花,影响灯的亮度。娘就悄悄地从活筐子(针线筐)里拿出剪子剪掉,再用针把灯捻子挑一挑,灯顿时就明亮了许多。偶尔灯里的油不多了,娘会在灯里加一点水,又能亮一阵子。
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我在灯下看书,无论多晚,都有娘的陪伴。她不时地放下手中的鞋底,一会定神看看我,.会给我拉拉被子,会拾掇拾掇火盆,一会让我喝口水。
经常是,我抱着书睡着了。娘小心翼翼地把书从我手中抽出来,给我脱下棉袄让我躺好,再把火烘子拿出来,里里外外给我掖好,才悄悄离开。
那几年,冬天的晚上,娘每天都是这样陪着我度过的。在这样的场景中,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欧阳海之歌》这本书,我从这本444页的书中了解到:欧阳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爱民模范,他曾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一次参加灭火,并救出一位老人,三次荣立三等功。1963年ll月18日清晨,为了救282次列车的几百名乘客,他奋不顾身拦惊马,献出了23岁的生命。欧阳海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我的偶像。
后来我又读了《苦菜花》《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些著名的长篇小说。娘不识字,她渴望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读书学习的条件。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就是半个世纪。而今,每当我在明亮的台灯下读书,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家墙上的那个木橛,想起那个木橛上挂着的煤油灯,想起娘看我读书的目光。
娘的目光里有慈祥,有欣慰,更多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