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宠爱。孩子都是家庭的宠儿,长辈对他们百依百顺,总是买孩子喜欢吃的菜。部分家长无原则迁就孩子,导致了幼儿对某些食物的排斥心理。长期的家庭影响使得幼儿挑食的现象越发严重,更助长了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
2.家长的饮食习惯。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到孩子的饮食习惯。很多家庭的父母自身就挑食,在饮食上挑三拣四,无形之中影响幼儿,导致他们不吃或讨厌某种食物,孩子从小也会因此变得挑食。有的父母边玩手机边吃饭,幼儿又怎么能养成一个好的饮食习惯呢?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使用餐具的习惯,如握筷子的姿势、吃饭时的坐姿等都会在无形之下影响着孩子。
3.不离口的零食。在家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家中的零食五花八门,巧克力、冰激凌、饼干、奶茶和薯片等零食对孩子极具诱惑力。而零食的摄入会导致幼儿饮食不规律,不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
综上所述,幼儿的饮食情况和家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时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饮食有规律,餐前有准备。教师可以设置餐前准备音乐,进餐时播放,不可放任幼儿边吃边玩边聊天,根据音乐的进度衡量吃饭的时间,既要求幼儿细嚼慢咽,又不要拖得太久,要督促其专心吃饭。
2.饮食有量,控制零食。除了一日三餐和两顿点心外,教师不要随意添加零食,养成幼儿定时饮食的好习惯。
3.饮食丰富,营养搭配。饮食的丰富多样能够保证幼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合理的膳食搭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
4.饮食讲卫生,就餐有礼仪。教师要教会幼儿餐前餐后洗手,进餐时不发出大的声音,不把不喜欢的食物夹给别人吃,不浪费饭菜等,特别是要懂得谦让、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观察,留心幼儿饮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同时应该多借助家园合作这座桥梁,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幼儿增强信心克服困难,在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1.创造温馨的饮食环境,让幼儿愉快地进餐。教师应创造温馨的进餐环境,利用美妙的音乐、甜蜜的笑容、轻柔的语言化解幼儿的进食困扰。
2.创造游戏教育,帮助幼儿进餐。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用拟人法的教育形式加深幼儿对某些食物的认识,利用角色游戏表演的方式进行营养教育。如让幼儿化装成“海带姑娘”跳海带舞,让幼儿知道海带含有丰富的碘,常吃可预防大脖子病。教师可以运用绘本故事讲讲食物中含有的营养,如我班的甜甜不爱吃胡萝卜,当她听到故事中的小白兔很喜欢吃萝卜,并且机灵地躲过了凶狠的灰狼时,她笑着对我说:“小兔子这么聪明,是不是因为她吃了胡萝卜呀?我也想试试。”教师有目的地创造游戏教育的方式,帮助幼儿点燃对食物的好奇心,也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打下了基础。
3.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种植活动来发挥教育作用,在适宜的季节教幼儿种大蒜、小葱、黄瓜等,定期带领幼儿浇水除草,照顾他们自己种植的蔬菜。幼儿通过自身的种植体验体会蔬菜的来之不易,他们在进餐时就會减少不吃蔬菜、扔蔬菜的现象。
在家里,家长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间为幼儿创造无限的探索乐趣,比如,在阳台上亲手种植蔬菜,观察蔬菜的成长,家长也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食物,然后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懂得饭菜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粮食。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对促进幼儿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合作,关注幼儿的饮食情况,正确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