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泽艳
从首次在掺铁KN晶体上实现室温自泵浦相位共轭,到首次用改进熔剂法研制成功大块高光学质量的KTP单晶;从“铌酸钾晶体的研制”获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到熔剂法电光KTP晶体的研制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半个多世纪以来,沈德忠带领着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博士生。回顾沈德忠院士的人生历程,细致、严谨、求实、较真成了他向我们展示的科学精神,也是当下的我们应当代代相传的科学态度。
沈德忠出生在贵阳一个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三年级时被迫辍学在家。直到1949年后,政府免了他的学费才得以继续上学。孩提时代,没钱买玩具,他就自己动手做。他用木板制作过孙悟空,用棉线穿过玩具孙悟空的手部,两端绷起来在一张小竹弓上,手一捏,孙悟空就翻起了筋斗。制作过幻灯机,拆了外公的老花眼镜,取出镜片做成了幻灯机的镜头。他说,当初调整幻灯机投出的图像时,发现画有图像的玻璃板与镜头之间的配置方式,会严重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却不知道为何。这也促使他对物理及其相关的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如此,沈德忠对音乐、美术同样兴趣浓厚,成绩十分优异。初中时,他为街道办举办的游行活动临摹了40幅漫画,因临摹的作品惟妙惟肖,获得了30斤大米和1双皮鞋的奖励。这在当时,是十分丰厚的奖品了。因为钟情于绘画,对美术的爱好,使他曾在临近高考时想报考美术学院。遗憾的是,那年全国重点美术学院没到贵州招生,才报考了理工类,被四川大学物理系录取。
自光电时代的到来,作为高科技领域和现代军事技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人工晶体越发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各发达国家纷纷投巨资进行研究,抢占人工晶体的制高点。
此时,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沈德忠,毅然选择了人工晶体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期间,他与团队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种特殊的、能够控制溶体液面自发结晶的顶部籽晶熔剂法。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长出了尺寸25*15*10mm3的高光学质量的KTP单晶。据现在查到的有关KTP的文献和了解到的情况可知,这是国际上第一次用熔剂法长出的可用于实际倍频的KTP单晶。
此后,沈德忠又对普通熔剂法长出来的KTP单晶的导电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找出了电导率较高的原因,并对生长工艺做了相应的调整,最终将普通熔剂法KTP的导电率降低了三个数量级。
四十多年来,沈德忠一直拼搏在人工晶体的研发前沿,终于和中国晶体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一起打造出傲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中国品牌和非线性光学晶体。
丰硕的成果背后,离不开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沈德忠认为,从事科研工作,关键是一开始就要培养严谨、求实、较真的良好学风,这种作风要一代代传下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沈德忠经常要审阅大量的文稿,在审稿时非常细心,对每一个细小的错误都绝不放过,对每一个存疑的问题都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求证实。经他改过的文稿,许多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被一个个标示出来,许多语法上的不通顺、不严谨、不规范,他都要细细地改正。
在一次人工晶体研究院内部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年轻同志在做幻灯片演示,就在一闪而过的幻灯片中,沈德忠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基本数据的错误,他当时就指了出来。而这位年轻同志说,我是引用国外文献上的数据。事后,沈德忠特意查找了有关文献资料,从中发现国外文献的原文有误,将这个错误的来龙去脉清楚地写在纸上,并特意交代其助手转交给那位年轻的同志。
沈德忠说,“我们不能以讹传讹,感觉到错的,一定要找到错误的根源,及时进行纠正,以树立起严谨求实的学风。”
沈德忠常說:中国品牌的人工晶体要想在世界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最紧迫工作之一,就是要继续加大对人工晶体的研究、开发和宣传的力度,让人们认识人工晶体,让更多的有志青年热爱和投身于人工晶体事业。为此,除了指导博士生、给研究生上课、完成科研任务以外,沈德忠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人工晶体知识的科普活动。
在接收媒体采访时沈德忠总是亲力亲为,务必达到达到最佳效果
他还经常受邀到各地去做学术报告,凡有需要,凡能赴会,他绝不推辞。他说:“科学讲座是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绝好时机,也是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普活动。我作为一名人民培养的科学家,只要条件和时间允许,理应身体力行!”
2003年4月21日,当时国资委领导到沈德忠工作的人工晶体研究院看望他。来到沈德忠的办公室,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一桌一椅一沙发,桌上除了文献资料,还有一部老旧的电话机;办公室不足20平方米,室内墙体斑驳,装着铝合金窗框边的墙上的木条甚至破落了一大块。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大科学家工作的地方。事实上,几届院长、书记对沈德忠都极为尊敬并十分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多次提出为他改善办公条件、为他配备专车,当都被他婉言拒绝。
对于沈德忠来说,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的“寒碜”,几乎不在他的视野和考虑之内。他出生寒门,家庭与早年学校的教育,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向上的观念支撑着他一路走来,坚执如铁。他一直牢记着“要能吃得大苦!再难也要把事情做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比较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他更多的思考是如何以有限的财力物力把科研搞好,创造出一流成果。
半个多世纪以来,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凭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科学精神,沈德忠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博士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是可谓科研育人“双丰收”。(编辑/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