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兰
王仲一一生都埋头于基层科研事业,由于国家发起了扶贫攻坚计划,他便将科研与脱贫相结合,梦想着要将县里人们住的矮平房变成小楼房,让大家都能过上小康生活。于是,王仲一提前退休,与刺梨再续前缘,继续投身脱贫攻坚战中。
缔结刺梨之情,缘驻科技之梦
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王仲一,在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和科技知识沉淀下,对刺梨所蕴藏的广阔市场前景和药用开发价值深有感触,立志在有生之年全身心投入到刺梨的种植与开发,努力将龙里的刺梨推向全省乃至全国,打造知名品牌。他凭着对龙里县丰富的野生刺梨资源的了解,积极收集相关资料,东奔西走联合相关单位,努力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州科委的项目支持,在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醒狮镇鸡场村立项实施“龙里县1000亩刺梨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开启了全县人工刺梨产业种植与开发的新篇章,有效弥补了全县野生刺梨资源品种欠优化的问题。
尽显暮景之力,立志发展之路
2003年4月,时任龙里县科技局党组书记的他毅然放弃了提升工作待遇、安享晚年平乐生活和省内外部分刺梨开发商高薪拟聘的机会,向组织上申请提前退休,把时间和精力专心投入到刺梨的科技研究与开发中。
2006年,通过对廖啟竹、顾庆林等刺梨种植户收益明显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后,他得出“要发展刺梨,必须教会农户培育管理,必须教会农户做市场”的结论。于是“老王局”充分利用自己人脉資源,邀请贵州大学蔡金腾教授和县果蔬站技术人员多次到谷脚镇茶香村、醒狮镇鸡场村、三元镇以及毕节、大方、贵阳等地举办刺梨培育种植和果脯加工培训班,帮助和引导农户联通市场。经过茶香村、鸡场村的刺梨种植专业户的具体实践后,村民们学会了把采摘的刺梨中果通过晾晒制作加工成刺梨干、果脯等成品销售,价格可观;学会了分级收摘,收集刺梨等外品和野生刺梨提供给加工方进行榨汁处理,销售刺梨汁,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种植培育刺梨和收购野生刺梨亦成为刺梨种植户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和劳务方式。村民们的日子开始红火起来,90%的村民拥有了摩托车,大部分村民开始建新房。他的个人魅力迅速凸显,大家都对这个退休了却不安于富足平乐生活的老头另眼相看,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王局”。
发挥余热,助力发展之路
随着近几年龙里县委、县政府对刺梨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和诸多倾向性发展战略的出台和部署,刺梨已成为龙里县农业一大特色产业,龙里县亦成为贵州省乃至人工种植刺梨面积最大、品质最优、产量最高的生产县。2012年,“龙里刺梨”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里荣获“中国刺梨之乡”称号,同年9月,“贵州省刺梨学会”落户龙里。
看到当前刺梨发展的大好形势,王仲一并不停歇,他一直坚持致力于对刺梨原料的加工、保存和研究。在2012年10月的一次家庭实验中,他通过冷藏刺梨、分段取样,无意中获取了刺梨最高含量提取的新方法,为刺梨高端产品研发提供有力参考。在2012年刺梨收购后期,一群销售不畅的刺梨种植户集结找到“老王局”,恳求“老王局”帮忙收购刺梨小果,当时“老王局”的榨汁生产基地均已停机收工,但看到一张张愁眉紧锁的脸,想到老百姓为此即将遭受的损失后,他毅然决定全部收购,重新开机进行加工榨汁,最后总计花费20万元收购了100多吨小果榨取刺梨汁45吨,积压在仓库储存。
2013年4月,王仲一成立了奇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科技、农工、林业等部门对有一定职称的老专家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发挥余热的愿意,建立老专家库,拥有老专家11人,并将老专家在种植、管理、生产、销路等方面进行了分工并各司其责,引进刺梨深加工生产线三条,刺梨吞吐量达400吨,带动就业15人。 2013年,老专家还在龙山镇毛粟寨培育了2000亩的刺梨标准化种植基地,刺梨产业老专家示范园在种植、管理、生产、销售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为龙里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同时,他还认真履行县关工委农村科技培训组“五老”成员职责,积极发挥作用。近年来,他联合其他“五老”人员一起,开拓思路,精心设计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与“185”工程和刺梨等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青年农民培训班8期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0人,重点培训科技二传手和致富带头人30余人。
王仲一朴实而精干的作风深深影响着周边的人,他就是一直在心底坚守着“不忘党恩、发展刺梨、不求独乐,共同致富”的信念和“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开拓创新、工作愉快”的人生座右铭,不畏艰险、永不停歇地奋斗在科研一线,为龙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