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一词带着些“跳脱世俗的保留地”的意蕴。然而与“桃花源”“乌托邦”这样美好且理想化的概念相较来说,“荒野”预示着的含义则显得更为中立——包含着绝对的自由以及潜在的危险。
畅想与自由
产生于美国文学中的意象,“荒野”透露着一种野性的生机。人类社会后天形成的约束与规矩到了这里就变成一缕云烟,好像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被合理化,因为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回归于自然的法则:生存、弱肉强食,以及绝对的自由。得益于电影的发展,“荒野”的意象在现代有了更具像化的表现形式:西部片,这一类型的电影也成为美国电影史以及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望无际的西部世界里,从开山的《火车大劫案》警匪分明,到《八恶人》每个人物兼具的复杂性,荒野的内涵在不断被挖掘、被丰富。
电影的配乐帮助人们对荒野展开更深入的联想,以至于“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时候观众眼前就会展现出黄沙漫漫,信步走来的牛仔,以及看似漫不经心的对峙等等。一般西部片的配乐都会有口琴、小号和口哨声等元素,在《被解救的姜戈》一片中,姜戈最后离开坎迪庄园时的片段,无论是从故事剧情还是背景音乐的配合,都可以算得上是典型的“西部式”。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在西部片模式下,配乐帮助塑造了荒野故事的传奇性。
荒野的延伸
不仅是对于电影,配乐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游戏制作里。熟悉游戏领域的人们一定不难体会,制作优良的游戏同样需要优秀的配乐。在现实世界中,音乐是文化的反映,游戏也是如此,配乐经常被用来在游戏中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经典之作——《荒野大镖客:救赎》,同样发生在美国西部,讲述了主人公在没有秩序和法律的郚荒野上一段人生的经历。这部作品除了游戏性,人物内心的活动和转变,丰富且立体的故事情节也是一大亮点。也正因为基于这一点,主人公才是这部作品“荒野”主题的内核。不论是游戏的第一代还是第二代,苍凉而悲怆是作品的基调,这也奠定了最后“英雄式”的悲剧结果。正如一代主人公约翰为了家人搭上前往墨西哥的偷渡小船,落日的余晖预示着已知的危险和未知的结局。一场激战过后,面对广袤的墨西哥大陸,Jose Ganzalez的《Far Away》响起,木吉他的旋律好像正是约翰无奈又身不由己的思绪,让玩家更加走近了这个已经趋于安稳但不得不重拾暴力的人物角色。因此,《荒野大镖客》的配乐与其说是一种西部片式的既定印象,实则更像是对人物特性的一种延伸。
而跳脱出“西部”框架的‘“荒野”配乐池有不同层面的诠释。《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一经发售就成为了任天堂Switch平台大热的游戏,NS玩家的必买选项。除了是任天堂老牌IP,以及其宏大的游戏故事背景,玩家在海拉鲁大陆上超高的自由度正如名字中的““荒野”象:冒险和野性般的自由。这是塞尔达系列首次挑战开放式世界游戏体验的改变,岩田恭明和片岡真央的配乐作曲无疑是对游戏的锦上添花。
简洁明了是《旷野之息》配乐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以钢琴独奏为主,配合传统的古典管弦乐器,打造一种交响乐的质感,以此形成了其配乐风格的基调。同时,岩田恭明和片岡真央有选择性的将电子合成器以及带有异国色彩的乐器运用到不同场景里,比如在不同的神庙、试炼场或者打斗中,以及在不同的地区会集中表现诸如风声、炎热、干旱、湿润等较为抽象的气候特点。另一方面,岩田恭明为人物角色的主要行动都配有主旋律,玩家的整个游戏过程中,不论是攀爬、滑翔、骑马、激战,都会有相对应简短且不突兀的钢琴旋律,“完全融入到背景之中”的配乐提高了玩家仿佛身临其境般的游玩体验。
在《旷野之息》中,配乐的作用并不是在为升华人物的精神内核或故事内涵服务,而是为了凸显海拉鲁的辽阔和广袤,营造出符合玩家内心对“荒野”想象的氛围。相比于《荒野大镖客》系列侧重主人公经历的曲折和内心几经转变的荒野化,《旷野之息》的表现也许更偏向“外在”——史诗级恢弘的“荒野”传说——因此,它的配乐旨在烘托而非塑造人物或情节。
游戏中的配乐不像大多数流行音乐那样可以单独作为让人欣赏的作品,它们必须以服务于游戏需求为前提,同时还要让玩家感到恰到好处。虽然游戏配乐的创作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但好的配乐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精华的体现,同时也借由音乐作为载体,可以让我们对“荒野”意象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探索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