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突然与中国翻脸了?中美是否还有缓和关系、不走向全面对抗的余地呢?
美国政治精英圈最常见的说法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与中国接触,并且长期认为这种接触带来的市场经济繁荣将最终导致中国的政治自由化,但是他们现在彻底失望了。
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半真半假,它既是美国政治精英圈选择性的自我美化,同时也是他们对美国和西方世界对抗中国的一种道义动员。
中美关系的改善始于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当时处于冷战高峰。华盛顿主动接近北京,首先是冷战形势逼的。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对立十分尖锐,但是中美改善关系重塑了亚太地缘政治格局,进而影响了美苏冷战的总态势,这是华盛顿当时的真正目标。
中美两国社会形成很宽的接触面,美国和西方的思想进入中国并且形成一系列碰撞、交融,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整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摸索扩大的时期,也是美方对于接触中国的多重效果“想得越来越多”的时期,但是借助中国的力量增加对苏斗争的筹码,仍是美方对华关系的最大考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
冷战结束后,美国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理由不复存在,整个90年代,美国的战略重心是消化冷战成果,用推进北约东扩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在这个时期引起美国资本的浓厚兴趣,2001年中国入世,美国资本的利益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中国成为了美国IT新兴经济的最大延伸市场,美国娱乐业、包括知识界名人也开启了从中国市场获益的大门。
美国保守派精英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中国的敌视,但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抑制了这种敌意的扩散,开明派精英则大力宣扬与中国接触有利于最终和平演变中国的主张。从整体上说,美国对这种主张一直将信将疑,美国体制的复杂性构建起对华接触加防范的政策平衡。但利益始终是主导性的,对华关系的利益扩大支持了接触论。
反恐战争之后,大国竞争意识在美重新得到强化,奥巴马执政期间,中美接触论已经不断遭遇挑战,“亚太再平衡”就是这种变化在美国对华战略上的反映。中国崛起逐渐到了美国战略忍受力的临界点,特朗普政府有着民粹主义的出身,而民粹主义的特点就是把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只顾其一不计其余。华盛顿将中国断然确定为美国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政策出现根本性反转。
宣扬中国拒绝配合美国的接触政策做出自由化改变而导致华盛顿最终对华翻脸,这更多是美国政治精英们促进对华政策转向的动员方式。事实上美国从没有形成过能够成功“改造中国”的真正信心,利益和他们的“理想主义”一直复杂地交织着。而最新变化的根本推力来自于美方对利益有了新的计算公式。
美国过去没有面对过中国这样发展快且潜力无限的庞然大物,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真的有些慌了。冷战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对中美关系的考量从是否有利于美国繁荣的角度彻底调换到了将如何影响中美力量对比的角度上去。美国的霸权利益在中美关系体系中被置于绝对压倒性的位置上,中美交往的巨大经济利益降到了次要位置。华盛顿好像突然回到了20世纪,它陷入仿佛“惊醒过来”一般的歇斯底里。
中国也完全没有与世界霸权国家该如何交往的经验,面对华盛顿不断惊叫发狠的表现,我们该怎么做,是解释、安慰它,还是按照自己的原则把事情做好,并且“以牙还牙”,这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摸索的。
然而我们相信,中国整体上的无辜会在接下来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影响事态的发展。因为中国成长为大国是由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善良愿望推动的,它不是一个要推翻美国的阴谋运动。中国发展军力也与国家崛起过程中战略风险随之扩大和要保护利益的增多相适应,我们仍是战略防御性国家,中国完全没有传统帝国的扩张野心。我们的所谓“强硬”都是针对周边事务涉我核心或重大利益时的策略表现,而不是一个崛起国家谋求重置世界秩序的战略出击。
美国严重误判了中国的战略意图。中国是超大社会,这个国家的治理重心一直是内部事务,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解决繁重问题的核心力量。中国这些年的最大变化不是在国际上增加了多少权力,而是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深刻改变了政府作风、信息产业带来生活便利化、新农村建设改变了乡村面貌、公平建设有了重大进展等等。加上国家出色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现在毫无疑问是中国政治稳定空前巩固、执政党备受拥护的时期。
说实话,美国根本没有能力击垮今天的中国,除了这个国家已经非常强大,还因为它没有野心,不走旧式大国铤而走险的扩张之路,虽与一些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不同,但我们不会真正“招人恨”,更不会让同样没有野心的国家舍弃现实利益,不惜代价地联合起来与我们对抗。这就是美国想拉一个反华阵营却遭遇到绵延不绝阻力的原因。
美国执政团队对美国利益的认识和对中国的认识都过于陈旧,他们对抗的与其说是中国,不如说是21世纪。所以他们进一步碰壁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