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
搏斗的“搏”与博弈的“博”,这两个长相差不多的汉字,却囊括了世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
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婴儿渴望能爬、能站起来;当自己颤颤巍巍站立在地面上时,又期望能迈开脚步。能够走路以后,又希望能跑、能跳……人的生命,就在一个欲望紧接另外一个欲望、一个目标死咬另外一个目标的驱动下,有意或无意地,孜孜不倦,奔跑不已。假如人们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去“博”,同时也去“搏”的话,这恰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无限追求与巨大获得吧。
其实,“搏”与“博”,既有趣,也很艰难。若从字面意义来忖度,有趣,等于是收入;而艰难,当然需要当事人付出了。一本万利,属于每个人都有过却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但是,人是有进取心的动物,通常情况下,哪怕付出要多一些,收入要少一些,也会继续“博”与“搏”下去。或许,这才是生命的深切含义。
无论那欲望或是目标,定义为高尚的,庸俗的,伟大的,平凡的,哪怕仅是为了最狭义的生存而苦苦挣扎;也无论其目的,在于追求,在于获得,或者根本无所谓追求和获得,只是充满青春活力,不甘沉沦。总之,每个人都敢“搏”、敢“博”,活得有滋有味的。
虽然,每条路的尽头,并不总是开满了鲜花、飞扬着彩带、激荡着掌声,抑或洋溢着笑脸,但为此望而却步者,却极为稀少。毕竟谁也不能完全把握未来,很难保证绝对的成败输赢。未来有许多不可知的变化,即使胜利在望,也可能全军覆没;眼看走投无路,反倒能力排众议、绝处逢生。其实,“可能”与“不可能”,永远各占百分之五十。
人的可贵,不仅仅在能伸出拳头“搏”,还在敢拿出命运“博”,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充其量,自己仅有一半的胜出机会,尽管如此,仍旧寄寓希望,兴致勃勃地往前行进。其实,有时明知失败,也不会止步的。比如,仰望过纪念碑,拜谒过烈士墓,那些前赴后继、杀身成仁的志士,难道不了解自己所处的险境吗?令人敬畏的是,总有人敢于把脑袋放置在断头台上,义无反顾,显然,是为了自己可能看不到的明天,在先拿自己“下注”。这种大无畏的奋争精神,当然值得世人敬畏、尊崇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本是一搏的这个“搏”字,也无妨说成,一博输赢的“博”。“搏”既有胜负之分,成败之别,那么,也就等于在“博”。人类下赌注时,获胜概率甚至只有百分之一,尽管如此,仍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搏”与“博”,否则,怎么叫作“孤注一掷”呢?人类优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地方,大概在于具有这种豁出去一“搏”的精神。明知其不可能,而使其可能;晓得做不成,也偏要去试一试冒险性,这才可能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神舟”翱翔太空,人类登上月球,并不是在完全的把握下获得成功,而是在没有什么希望的情况下,披荆斩棘,前赴后继,跌打滚爬,头破血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达到目的。如无一“博”之心,唯知因循守旧,苟安自得,庸庸碌碌,不肯冒某种程度的险,去“搏”与“博”的话,那么,人类至今也就只能够跑跑跳跳罢了。
“搏”与“博”的过程,当然很艰难也很漫长,每走一步,都要在地球上留下血与汗的印迹。而且,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曾经“搏”过、“博”过而失败的前者,为后人铺路。如果因为怕输,而裹足不前,犹豫等待,打个呵欠,懒洋洋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非但成功无望,也不能为后人的成功,积累可资吸取教训的宝贵经验。
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中,神州大地生机勃发,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人,还不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好好地“搏”一“搏”、“博”一“博”吗?
(常朔摘自《李国文文集》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