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改姣
脑卒中又名脑中风,在我国已成为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一要因,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大约70%的患者存在运动、感觉、言语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生活负担,因此,需要早期完善相关康复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患者CSS评分,提升患者康复效果[1]。基于此,探究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抽取9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入我院进行治疗及护理,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9.6±1.2)岁;脑出血患者30例,脑梗死患者15例。研究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9.3±1.5)岁;脑出血患者32例,脑梗死患者13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研究批准。
1.2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脑卒中的诊断要求[2];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目的、参与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均完全知晓,且自愿配合。
1.3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老年性痴呆或者脑萎缩情况;患者存在肾功能或者肝功能异常情况;患者存在频繁心肌梗死或者心绞痛的严重情况。
1.4 方法对照组治疗中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基础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坐立、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日常训练。研究组治疗中实施中医康复护理:①中医情志护理,情志不畅是导致患者阴阳平衡失调的主要因素,随着此类情况的不断发展,患者脏腑功能会出现异常,进而诱发相关疾病,因此,护理中需要加强对患者情志的调理和关注,耐心向患者介绍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加强对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类问题,缓解患者的恐惧,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同时通过暗示法和顺情法帮助患者康复内心的障碍,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②康复护士对患者进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中频治疗、小脑康复、电动起立床训练等,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和全身肌肉运动疗法。③安神静志,指导患者通过静坐和护理进行安神静志,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吸气时指导患者将双手握拳,呼气过程中逐渐放松双拳,通过语言对患者进行安抚,缓解患者的紧张状态,集中注意力进行呼吸,保持虚无恬淡的状态。④针灸护理,全面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明确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谷、三里以及曲池进行针灸,针灸过程中配合照海、心俞以及涌泉等穴,对所选穴位消毒后进行针灸,进针深度达到1.5 cm之后方可轻轻提起后再次插入,待患者有明确烧灼感之后即可。指导患者对患处进行活动,如患者活动功能有所进步,需要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⑤按摩干预,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其穴位进行按摩护理,每天按摩2次,上午1次,下午1次,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20 min,根据患者的实际感受以调整按摩强度,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摩穴位主要为手三里、曲泽、外关、合谷以及内关,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按摩穴位主要为昆仑、双膝眼以及足三里,按摩时以患者明显感到酸、痛、麻即可。
1.5 观察指标使用肢体功能障碍评分(CSS)对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进行评分[3],评分越高则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越严重。使用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3],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高,对比患者护理前后评分。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4],评分项目包含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时效以及健康教育的满意情况,分组对比各项评分。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CSS评分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C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护理后CS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所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CSS评分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护理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所提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例,
2.3 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对比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中护理技术、护理时效、护理态度以及健康指导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对比 (例,
脑卒中的发生主要是脑血管破裂或者堵塞引起,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类型以及缺损的程度均有所不同,主要有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视力障碍以及感觉功能障碍等,均是导致患者残疾的主要因素,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加强对神经功能的康复护理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中医康复理论中指出,脑可塑性以及功能重组理论均是缓解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措施。有关研究中指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实施主要通过对关节以及皮肤的刺激将大量信息传入患者大脑中枢神经之中,促进冲动信息的传出以及大脑皮质功能的重组。脑卒中康复的耗时比较长,是一个连续性的康复过程,早期康复干预实施尤为重要,同时需要加强对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时期的康复护理。针灸护理在临床护理中能够通过对针刺方式缓解缺血DNA双链的断裂情况,抑制细胞的凋亡,提升对脑神经细胞的保护。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患病后会丧失基础的工作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给患者自身家庭带来较大精神以及经济负担,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整体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护理在护理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需要在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确保其达到最佳生存状态。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中频治疗、小脑康复、电动起立床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和全身肌肉运动疗法的配合实施能够通过外界刺激的作用促进患者经络的疏通和气血的循环,以促进患者康复质量的提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逐渐调整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干预效果的提升。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护理后CS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所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异常情况,缓解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情况,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提升,帮助患者建立治疗及康复信心。所有患者护理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所提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患者大小便、进食、步行活动、穿衣、洗澡以及上下楼梯等自我功能,进而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医康复护理的实施能够通过情志护理、针灸护理以及按摩的方式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并配合各项护理干预,以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综上研究可知,中医康复护理应用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缓解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