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妍婷
(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经营分公司,北京 100011)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煤炭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之一。自2014年6月“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进入新时代,煤炭产业积极推进转型升级,煤炭企业正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背景下,煤炭消费占比不断降低,2018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中国能源消费的59%,近年煤炭消费量以每年约1%的速度呈结构性下降,但鉴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等现实条件,煤炭资源在短期内仍将是我国能源消费的绝对主体。同时,煤炭行业市场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7年以来建立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 定价机制,为煤炭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国煤炭交易体系、价格指数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体系逐步形成,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煤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密切相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又能调整和影响市场结构。煤炭企业需要根据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结构特点,结合自身在行业中所处的市场地位确定合适的竞争策略,制定产量和价格,提升企业竞争力,建设新时代的一流能源企业。
我国煤炭行业具有产业集中度逐步增强、企业规模差异较大、产品差异性不强、企业进入退出壁垒较高等特点,但其市场结构并非某种单一类型,并行的长协煤市场和现货煤市场,分别呈现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根据市场竞争程度、产品差异性大小、进入退出门槛高低、信息完全程度等特征,一般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4种类型[1]。其中,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为产品无差异、产业集中度低、无进入与退出壁垒、完全信息等,完全垄断市场的主要特别为无替代产品、无竞争厂商、进入壁垒如资本、技术、行政门槛等非常高,信息不对称等。在现实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较为少见,普遍存在的是介乎其间的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两种市场。其中,寡头垄断市场的产业集中度高,产品同质或差异化,进入与退出壁垒较高,信息不对称;垄断竞争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同类不同质、进入与退出壁垒较低、信息不对称。
1.2.1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市场结构从竞争型向寡占型转变,但寡占度较低。根据2018年煤炭产业发展报告,我国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持续升级,全国煤矿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8万多处减少到2018年5800多处,全国平均单井规模由不足5万t/a提高到90万t/a以上。年产量超过2000万t的企业由2家发展到28家(其中亿吨级企业7家),建成了年产120万t及以上的大型煤矿1200余处。
市场集中度反映了某一行业的竞争或垄断程度,常用指标有行业集中度CRn指数,即前n家最大企业的产量或销量等指标所占的市场份额,如CR4和CR8[2]。通过测算2009—2018年我国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CR4和CR8,发现煤炭市场的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强:2009—2018年,煤炭行业前8强企业的产量占比从29%上升至42%,前4强企业产量占比从21%上升至29%。我国煤炭行业2009—2018年产业集中度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整理测算图1我国煤炭行业2009-2018年产业集中度
根据产业组织结构常用评估标准(美国贝恩和日本植草益),市场结构可粗分为寡占型(CR8≥40%)和竞争型(CR8<40%)两类,寡占型又可细分为极高寡占型(CR8≥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CR8<70%)。
因此,煤炭市场结构已逐步从竞争型转向寡占型,2017年、2018年的前8家企业产量占比CR8均大于40%,但产业集中度仍偏低,视为低集中寡占型。
1.2.2 煤炭企业规模差异较大,存在行业领导者
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行业总体呈现发展趋势,全国产量由2010年32亿t增加至2018年35亿t,增长9.6%。但行业内部的企业规模差别较大,呈现出多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说明近年来煤炭行业培育寡头竞争市场结构成效显著[3]。最大煤炭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其产量从2010年35696万t增长至2018年52413万t,占比从11%上升至15%。2018年其产量超过排名其后的中煤能源集团、兖矿集团、陕西煤业化工三家企业的产量总和,显现出较强的行业领导者特征。中煤能源集团煤炭产量稳定在全国占比5%的水平,为行业第二大企业。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和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煤炭产量前10强企业情况表见表1。
1.2.3 煤炭产品差异性不大,可替代性强
煤炭企业原煤产品结构单一,煤炭产品加工过程简单,主要为洗煤厂洗选、煤场配煤等,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煤炭产品实体本身或内在质量特性上差异不大,尤其是动力煤,各企业煤炭产品虽在热值、硫分、灰分、水分等指标上有差异,但不同产品之间替代性较强,发电用煤可在不同热值之间的煤种之间进行替换,电厂采购也较常根据不同煤种的性价比来选择购买煤种,如进口煤和国内煤之间、高热值煤种和低热值煤种之间均可适当替代。产品差异化主要存在于销售渠道、服务条件、品牌宣传、产品性价比等方面。
表1 煤炭产量前10强企业情况表
1.2.4 煤炭行业进入退出市场壁垒较高
进入壁垒被认为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性、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和资本需求量。芝加哥学派代表斯蒂格勒定义进入壁垒[4]是企业进入新的生产领域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主要包括行政垄断性壁垒、技术垄断性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等。煤炭行业进入壁垒较高,主要包括煤企项目审批、投资、资金技术、开工建设和行政管制等,一是煤炭资源与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紧密相关,煤矿在项目规划、政府审批、证照办理等各环节需要与大量管理部门交涉,行政成本较高,耗时较长,二是由于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存在规模经济,其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和生产设施资金投入大成本高。
退出壁垒指经营中企业从原产业退出需要承担的资产损失,主要包括:资产专用性退出壁垒、劳动力安置 壁垒、政策性退出壁垒等。煤炭行业退出壁垒较高,关闭退出煤矿的资产债务处置难,其产业设备专用性强,再利用困难,转移性差;生产沉没成本较高;人员安置困难,员工转业技能缺乏、地区偏远就业选择较少,社会成本较高等,落后煤矿的顺利关停仍需期待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
1.2.5 煤炭行业的长协市场和现货市场呈不同特征
自2017年以来,为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多项政策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在数量上要求大型煤炭央企将75%以上煤炭资源用于签订中长期合同,在价格上要求按照“基准价+浮动价”的机制确定长协价格,全年长协价格原则上应在煤价绿色区间500元/t至570元/t之间浮动。当前煤炭行业长协市场和现货市场并行,其中,长协市场以大中型煤企为主导,供应数量大、价格波动较小,呈寡头垄断特征;而现货市场企业数量众多、供应数量相对较小、价格波动较大,即使是大型煤炭企业,在现货市场上与其他中小型煤企也并不具有明显领导者地位,呈垄断竞争特征。
因此,我国煤炭行业具有寡占型产业集中度、产品同质性高、进入和退出壁垒高、长协和现货市场并存等特点。市场结构上,长协市场为寡头竞争结构,具有“少数大型国企主导,多家中小企业跟随厂商”的市场格局;现货市场为垄断竞争结构,具有大中小型众多企业互相竞争的格局。煤炭行业长协和现货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决定了企业最优竞争策略。
在寡头竞争中,不同规模企业的行为相互影响,形成市场均衡。根据企业之间是否结盟、决策是否存在先后次序等条件,寡头竞争市场中的企业策略主要有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伯特兰特模型和拐折D曲线模型。其中,古诺模型和斯塔克伯格模型较为常用,两者差别在于前者是各企业同时决策,后者是各企业存在决策先后次序。
长协煤市场可视为寡头竞争市场,大型煤炭企业和中小型煤炭企业之间开展非合作博弈竞争。大型煤炭企业如国家能源集团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国15%的市场份额,可视为行业领导者,具有较强影响力,其他企业如中煤集团、同煤集团等,在月度定价、年度订货等营销业务中,较多采用在领导者决策后再制定自身策略,可视为追随者[5]。以下应用改进寡头市场中的领导-跟随策略即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分析企业最优决策:
2.2.1 市场和模型设定
煤炭市场中的企业简化为一家领导者1号和一家追随者2号,均面临同样线性需求曲线。为贴近煤炭市场实际,引入边际成本C[6],现实中因大型煤炭企业生产更为规范、安全生产投入、技术改造投入、管理成本较高等,其边际成本一般高于小型煤炭企业,因此设定领导者边际成本c1>追随者边际成本c2。同时,引入行业进入壁垒,将资金设备投入、行政成本等统一归纳为固定成本A[7]。市场价格p为各家企业加总需求量Q的函数。煤炭市场的反需求曲线为:
p=a-bQ=a-b(q1+q2),a,b>0
(1)
2.2.2 企业之间开展非合作的次序博弈
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很难形成较强约束性的合约,难以有效勾结定价,选择开展无共谋的非合作博弈。企业决策存在先后次序,由领导者先制定产量q1,追随者观察到后确定产量q2,后市场形成均衡价格。
2.2.3 模型求解和决策过程
首先,追随者2在观察到领导者1产量q1后,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选择产量q2:
追随者的利润函数:
I2=(p-c2)q2-A=
(a+-bq1-bq2-c2)q2-A
(2)
求导得解:
接着,领导者1考虑追随者2的反应,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决策最优产量q1:
领导者的利润函数:
I1=(p-c1)q1-A
(4)
代入式(1)、(3)转为q1的函数,对q1求导得最优解:
最后,市场根据q1、q2形成均衡价格:
均衡时企业的各自利润分别为:
领导者利润:
追随者利润:
1)对于长协煤市场,企业在制定竞争策略时,应把握市场总需求曲线、各企业边际成本和各自产量[8],确定自身策略,实现最大利润。
现货煤市场具有垄断竞争的特点:现货产品的供应厂商数量较多竞争激烈,销售规模较长协合同量小,产品替代性强、厂商进入或退出壁垒较低,比较自由,存在大量贸易商。各煤炭企业现货策略的制定彼此相对独立,互不依存[9]。
1)需求曲线:与寡头垄断市场不同,垄断竞争市场每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并不取决与其他厂商的产量,只取决于自己的价格和产量。竞争策略上,每个厂商能够决定自己的价格,自己产量在市场中只占较小比例,因而改变产量和价格不会招致其竞争对手相应报复,短期影响较大。
由于产品可替代性强,垄断竞争厂商提价会丢失部分销量,降价能增加销量,厂商面临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且比长协市场需求曲线弹性较大。
2)均衡条件:短期内在即有生产规模条件下,垄断竞争厂商通过调整产量和价格,按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最优决策。短期内生产厂商的成本和收益曲线如图2所示,在E点选择最优产量,在需求曲线D上确定价格P1。
图2 短期内生产厂商的成本和收益曲线
3)利润情况: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内盈利或亏损取决于成本曲线,在成本曲线SAC低于需求曲线D的位置,右图阴影部分为盈利空间。在价格等于平均成本P=SAC时实现收支平衡,在价格等于平均可变成本P=AVC到达停止营业点。
自2017年以来,煤炭企业的销售价格均分为长协价格和现货价格,长协价格定价周期基本为月度,现货价格定价周期基本为周度。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代表性煤炭企业的销售价格如图3所示[10]。
注:以上价格为环渤海地区大型煤企5500大卡 动力煤港口平仓价格,长协价指重点企业年度 合同综合价,市场价为中国煤炭价格指数CCI图3 2018—2019年煤炭月度销售价格(元/t)
价格数据显示,煤炭销售的长协均价、现货价、市场价平均分别为578元/t、604元/t、604元/t。煤炭行业的长协市场和现货市场存在结构差异,相应价格运行呈现不同特点:
1)长协煤炭市场价格由大型煤企主导,运行较为平稳,期间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在30元/t以内,并且与市场价格价差大,在-12元/t至71元/t之间;从实际竞争策略决策过程上,主要煤企遵循着由行业领导者先决策、追随者如中煤同煤等后决策的顺序,各大煤企维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2)在现货市场上,各大煤企销售价格变化幅度较大,期间内现货价格上下波动达60元/t,各大煤企之间竞争激烈,同时,大型煤企的销售价格也遵循随行就市的思路,现货价和市场价的均价持平,价差在-26元/t至9元/t之间,甚至出现多个时期内两者价差为0。
1)煤炭行业的长协煤和现货煤市场结构不同,分别呈现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特征,煤企应结合自身规模、生产成本、竞争优势、发展目标等,准确判断在行业中的市场地位,针对不同实施相应竞争策略。
2)在寡头垄断市场的行业领导者,最优策略为利用先发优势,主动确定竞争策略,保持政策稳定性,实现利润最大化,并取得比其他厂商更高收益。因此,行业龙头企业可致力于其领导者地位的巩固和提升,如加强品牌宣传扩大企业影响力、稳定市场占有率、加大技术研发和投资、积极参与行业政策制定等,提升行业话语权。同时,应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注重行业内部信息畅通,及时向其他企业传递决策信号,分享对市场走势的把握,建立同行企业之间共识和信任,扮演好“中流砥柱”的角色,获得其他企业对其领导者地位的认可。
3)在寡头垄断市场的行业跟随者,最优策略为后序决策。因此,行业跟随者可致力于构建与领导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积极参与行业对话,推动企业间信息共享,通过促进行业公平竞争环境、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准确理解判断市场等,把握行业走势和领导者动态,更好实施跟随者的后发竞争策略。
4)在垄断竞争的现货煤炭市场上,没有明显的领导者和追随者,企业之间地位相对平等,均能一定程度上通过调整产量和价格来实现经营目标。大型煤炭企业可将现货销售作为调节计划的重要手段,在市场下行长协煤销量减少时,主动降低价格增加现货销量以完成销售任务;在市场平稳或上行时,以维持即有市场份额为目标,优先采取跟随市场、灵活变动的策略进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