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娃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急诊 湖南 长沙 410013)
本文针对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患儿急诊输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开展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将来我院就诊的急诊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就诊时间为2018年4月—2019年4月,此期间入选的患儿共有126例,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共设置对照组以及研究组,每组之中存在患儿63例。在观察组之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的数量分别为36例以及27例,观察组所有入选患儿之中,年龄最大的患儿为12岁,年龄最小的患儿为3岁,经计算得出患儿的中间年龄为(5.4±0.6)岁;对照组之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的数量分别为34例以及29例,在对照组所有入选患儿之中,年龄最大的患儿为11岁,年龄最小的患儿为3岁,经计算患儿的中间年龄为(5.2±0.8)岁。在研究开展之前,保证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时引导患儿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在随机分组的情况下,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之时,对对照组患儿采用的常规护理服务,首先,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常规的健康教育,通过对急诊输液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进行简答的说明,来更好的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躁情绪,同时提升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依从性。在进行急诊输液时,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尽量减少穿刺过程中患儿的痛苦,在穿刺成功后,及时使用胶布对患儿的输液管和针头进行固定。
1.2.2 观察组 在为观察组患儿开展急诊输液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散注意力 为了更好的降低患儿输液的不适感和穿刺过程中的紧张感,护理人员应该在患儿进行急诊输液穿刺以及输液过程中,由视觉、听觉等方面对患儿的注意力进行分散,例如通过引导患儿观看色彩鲜艳的图画、引导患儿家属与患儿说话或者是给患儿听音乐的方式,更好的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以此来提升急诊输液的顺利程度。②行为激励 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积极行为强化法或者模仿学习法来对患儿进行引导,例如在采用积极行为强化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表现较好的患儿进行言语上或者物质上的奖励,让患儿在被表扬的愉快心情下接受治疗。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以某一个表现较好的患儿作为榜样的方式来开展模仿学习法,在这一方法中,护理人员可以为患儿寻找一名年龄相近的患儿作为榜样,通过引导的方式让患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模仿过程中,降低其对输液治疗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应用这两种方法的过程中,应找好切入点,以此来准确的对患儿进行指导,提升患儿对治疗的配合度[2]。③家属护理教育 护理人员在患儿开展急诊输液的过程中,应给予患儿家属细致的输液护理教育,帮助患儿家属明确输液治疗的意义,并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效的避免患儿家属自行调整滴速、中断输液等行为的发生率。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儿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说明,以此来提升患儿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n)
作为一种临床治疗过程中非常常用的治疗手段,静脉输液具有用药方便、见效较快等特点,因此在急诊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较于成年患者而言,患儿在接受急诊输液过程中,由于其自控能力相对不足,认知水平也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无论是患儿的心理状态还是行为都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使得急诊输液的过程中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避免此类问题对患儿的治疗产生影响,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儿的年龄特点来调整护理方法,从而保证急诊输液的质量[3]。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组患儿在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之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开展患儿急诊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