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娇 吴勇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T 淋巴细胞功能异常、B 淋巴细胞高度活化、产生大量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为突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及雌激素、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1-2]。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 比较严重且最常见的脏器损害,尽早了解肾脏受损程度对于提高SLE的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十分重要[3-5]。目前,临床上判断LN 分型及损伤部位主要依靠肾活检,该操作为有创检查以及风险高、并发症多,因此,寻找能正确反映早期肾损伤、监测病情、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的血清学标志物是迫切需要的。
补体1q(complement 1q,C1q)作为补体经典途径被激活的第一个补体亚基,是连接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纽带,参与SLE 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6]。检测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能够辅助诊断LN,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DNA,ds-DNA)抗体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SLE 诊断及病情判断自身抗体指标,其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两者作为LN 的诊断标志物在敏感性或特异性上均不理想。近年研究发现血清C1q 与SLE 病情发生及进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将探讨SLE中血清C1q 表达水平及其在LN 诊断以及SLE 病情活动中等的价值,为C1q 在SLE 发病机制的研究及LN 的实验室诊断提供参考。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门诊及住院SLE 患者160 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 分类标准[7],同时按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8]分为病情活动组25 例(SLEDAI≥5 分),病情稳定组135 例(SLEDAI<5 分)。LN 判断标准为肾活检确诊、连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0.5 g/24 h、管型尿或者肾功能指标异常。依据此标准分为LN 组53 例,无LN组107 例。另外收集其他风湿病50 例作为疾病对照组,其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15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20 例、皮肌炎/多肌炎(dermatomyositis and polymyositis,DM/PM)15 例均符合风湿病诊断标准。收集同一时期来院体检者50 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42.32±12.25)岁,男女性别之比为1∶9,与实验组年龄、性别比例相近,各组间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C1q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血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补体3(complement3,C3)、补体3(complement4,C4)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购自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仪器均采用罗氏C50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瑞士)检测,抗ds-DNA 抗体、AnuA 采用纳米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试剂由苏州浩欧博生物有限公司提供;肌酐、尿素均采用酶法;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血沉采用自然沉降法;所有实验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表1 受检者临床资料比较(±s)Table 1 Clinical data of subjects(±s)
表1 受检者临床资料比较(±s)Table 1 Clinical data of subjects(±s)
组别SLE 组疾病对照组健康体检组病情活动组病情稳定组LN 组无LN 组n 160 50 50 25 135 53 107男14 7521 241 1女136 43 45 23 113 49 96 χ2值0.887 0.063 0.312 P 值0.642 0.802 0.577年龄35.89±16.44 40.06±15.82 42.32±12.25 34.43±16.08 36.07±16.67 35.81±17.18 37.18±17.06 t/F 值1.531 0.4542 0.4770 P 值0.2182 0.6503 0.6340
应用Graph Pad Prism5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均数比较。血清中C1q 表达水平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选用Pearson 和Spearman 相关分析。根据血清C1q 表达水平建立Logistic 回归模型,绘制ROC 评估血清C1q 对LN 的诊断效能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清C1q 在3 组结果比较:SLE 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 组血清C1q 水平显著低于无LN 组、疾病对照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1q 在不同组别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s)Table 2 C1q expression level in serum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groups(±s)
表2 C1q 在不同组别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s)Table 2 C1q expression level in serum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groups(±s)
组别SLE 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LN 组无LN 组病情活动组病情稳定组n 160 50 50 53 107 25 135浓度(mg/L)164.79±58.20 193.69±81.10 197.69±50.10 150.23±48.20 173.68±79.22 158.42±44.23 178.39±39.16 F/t 值7.727 1.979 2.295 P 值0.0006 0.0495 0.0231
分析表明SLE 患者的C1q 与血清IgM 浓度呈正相关性(P<0.05),与C3、SLEDAI 积分、血沉呈现负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C4、抗ds-DNA 抗体、AnuA、CRP、肌酐、尿素等无相关性。见表3。
表3 血清C1q 水平与SLE 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Table 3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rum C1q level and SLE patients'clinical indicators
SLE 患者病情活动组血清中C1q 水平明显低于疾病稳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本研究将25 例活动期患者进行随访,经三个月的常规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明显缓解,对比治疗前,治疗后SLE 患者血清C1q 水平明显升高,SLEDAI 评分明显降低,两者均P<0.05,见表4。
表4 活动期SLE 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1q 水平及SLEDAI评分比较(±s)Table 4 The comparison of serum C1q and SLEDAI score of SL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4 活动期SLE 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1q 水平及SLEDAI评分比较(±s)Table 4 The comparison of serum C1q and SLEDAI score of SL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浓度(mg/L)158.42±44.23 183.30±39.42 2.113 0.0406 SLEDAI 评分15.50±1.98 9.10±1.3 13.51<0.0001
与单一指标诊断性能进行对比,3 种检测指标联合诊断LN 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AUC 为0.906 9(P<0.001),见表5。
SLE 是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产生多种针对自身核酸及其结合蛋白的抗体,形成自身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为特征。SLE 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常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几乎所有晚期SLE 患者均会并发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脏损害,早期诊断、了解其活动程度并进行有效干预是延缓LN 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有效途径。
表5 C1q、AnuA、抗ds-DNA 抗体联合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Table 5 The diagnostic accuracy,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serum C1q,anti-ds-DNA antibody and AnuA
C1q 是补体经典途径起始因子C1 的亚基,其与多种配体结合是机体激活补体、清除凋亡细胞、免疫复合物等的重要途径。若体内C1q 水平下降,则凋亡细胞清除受限,凋亡细胞继发坏死,导致自身抗原物质增多,伴随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组织,形成恶性循环,加速了肾炎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提示C1q 一方面可能与体内存在抗C1q 抗体有关,抗C1q 抗体结合C1q 并抑制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并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随血液循环沉积于肾脏,激活补体,炎症细胞浸润并释放大量弹性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损伤组织[9-10]。另一方面随着病情进展,C1q的大量消耗也将导致其浓度降低。因此,C1q水平的减低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
本研究分析结果推测在疾病早期,SLE 患者体内产生大量IgM 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C1q。同时,C1q 水平与C3、SLEDAI积分、血沉呈现负相关性,提示血清C1q 水平可作为SLE 活动评估指标,随着疾病进展其水平越低,肾脏损害可能越严重,因此动态监测血清C1q 浓度能有效反应SLE 病情。本研究还追踪25 例入院时处于活动期的SLE 患者,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对比前后血清C1q 水平发现,治疗后患者C1q 水平明显增高,可能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致病性抗体的滴度,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减少,C1q 消耗少而导致其水平升高。目前,临床尚没有血清标志物能确诊LN,本研究中将SLE 中特异抗体与C1q 联合诊断LN,结果表明3 种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单项及AnuA、抗ds-DNA 抗体联合检测更高。
综上所述,血清C1q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活动性,活动期患者血清C1q 浓度降低,如治疗后浓度升高,则提示治疗方案有效不需调整,因此,动态监测血清C1q 水平的变化,可作为SLE 患者病情活动及疗效评估的一项可靠指标。将来还需要进一步阐明C1q 在SLE 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并且需要将多种生物标志物联合在大样本中检测来筛选更有效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