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燎原泥沟村 张声金/摄
大疫之下,各个领域都在调整布局和前进姿势,抵御冲击。而这样的低谷期,也可以视作努力扎根、重新选择方向的潜伏期。虽然被迫停摆,但从长远的角度看,理清思路、消化经验、选择道路,也是各行业应该经历的过程。
升平日久,“危机与古村”这个课题,我们没有机会深入思考。而今,在危机时刻,我们被迫从社会治理、抗疫能力、生态文明等角度重新审视古村,发现这些古老而成熟的社区具有强大的修复力和抗危机能力,进而发现这些文化存储地在经历了一次次涅槃重生后,如今正站在重启关口。
正如我们看到的,古村在这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如想象的大。这与古村长期以来建立的完善牢固的生态文明体系有莫大关系。古村崇尚“天地人合一”的居住理念,村落选址和建筑营建都非常科学,会考虑天灾和人祸两重危险元素。而在古村中居住的家族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应对各种危机的经验,并代代传承,能够帮助后人抵御各种生存风险。在疫情中,我们看到很多网友晒出的继承自祖父辈的抗疫偏方、秘诀、故事等,就是这种经验的最真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就是生态文明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古村中储存的生态经验丰富而有效。
古村除了拥有烙印着历史的老建筑和非遗文化外,最重要的资产是靠血脉亲情联系起来的宗族体系和长久相处所形成的邻里乡情。这份人情具有极强的抵抗危机能力和自愈能力,可以凝聚力量办大事,可以抵御天灾人祸。正是古村残存的宗亲自治功能,使得很多老民居得以保存下来,古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急时刻,得以至今静立于岁月河岸。在此次疫情中,很多古村因地处偏远或自治体系成熟,受到影响不大,仍是一派现世静好模样。在文旅复苏方面,一些古村也走在城市和传统景区之前,成为很多人出游的安心之选。看到在各大平台刷屏的古村镜头,我们意识到,古村又一次彰显了自己强大安抚力的独特魅力。
因为疫情,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被迫回到村里,重新务农,参与乡村建设,古村出现了一个人员回流的小高峰。这对乡村是好事。人们通过疫情发现,农村优越于城市的一个好处就是,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有存粮,而且有自己的菜园子。俗话说得好:“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当危机来临时,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可以提供基本所需。农民重新认识到了土地的价值,增强了对土地的依赖感,或许以后会选择留村建设家园的道路。当我们谈论乡村凋敝、粮食危机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谈论乡村人员流失。人气聚集的地方才会有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组织发展以及财气聚集。当然,一场疫情会让多少返乡人员改变想法,最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我们相信,这其中一部分人会从无奈转为自愿。
除了本村人员回流,这次疫情中还出现了城里人到乡村避瘟疫的现象。各行业停摆,无法上班,考虑到城市密集的人流和传染高危性,很多本来渴望过田园生活的白领、离退休人员选择到古村长住,放松身心或远程工作。这给古村文旅行业引来客流的同时,对推动古村与城市融合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当然,在疫情中,我们也发现了古村在社会公共治理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落后和不足,在新业态构建和新基建建设方面要尽快完善和提升。作为存世久远的古老社区,古村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转换为受现代人欢迎的财富资源和生活资源,也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最近,学者们纷纷讨论,中国乡村正面临五千年来之大变局。在变局中,在疫情之下,我们应该放宽视野,看到古村也面临涅槃重生的机会,希望参与建设古村的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调整好前进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