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的培养

2020-07-23 09:49郑寒芳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

郑寒芳

摘要:如今很多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过分宠爱,导致他们生活独立性差,不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高分低能,甚至连个人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因此,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注重劳动意识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

关键词:劳动能力  劳动习惯  劳动意识

前言

劳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雄伟的建筑、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科技的进步等,均是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由于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源于长辈的溺爱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多数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正是长辈的溺爱,导致许多孩子连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都无法完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重视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切实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从低年级开始加强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逐步发展独立生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教育工作者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劳动意识的培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班级团队活动课,多给学生讲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故事。在农忙时节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伯伯们有多辛苦,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劳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游戏与比赛活动,如帮助同学系鞋带,整理自己的衣服、书包、课桌等,使孩子们在游戏与比赛中接受教育并提高动手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歌曲比赛,教给孩子們一些有关劳动方面的歌曲,如《小蜜蜂》《劳动最光荣》等,使孩子们知道,不仅我们人类是劳动的践行者,很多小动物也热爱劳动。小蜜蜂用辛勤的劳动酿造出香甜的蜂蜜;小燕子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蚂蚁在深秋初冬要搬运和储存大量食物,为过冬做准备……没有劳动就无法生存与发展,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的生活。

二、通过渗透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笔者通过整理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用书发现,小学学科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渗透一些劳动方面的知识。例如,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责任》,通过展示课本中提供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思考:我们的教室,以及学生自己的房间、书桌,应当由谁来收拾,如何收拾;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家人的爱》一课中,通过对比比尔和母亲的账单,让学生在对比和反思中认识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家务;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以我们每天接触的衣食住行为例,让学生形成“生产”的概念,知道生产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劳动意识的培养,不仅让学生知道勤奋学习、热爱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自立、勤劳、勇敢和坚强的品质。

三、通过教师言行示范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身为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比如,天天准时到达学校,看到地面有垃圾时应该立即捡起来丢进垃圾篓;看到垃圾篓里的垃圾满了,要及时清理,并在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活动中,亲自带领孩子一块参加劳动,指导孩子怎样擦窗、怎样拖地、怎样洒水等。为了促进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可以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以及性格、性别的不同,给班上每个学生分配一个能提升其综合能力的岗位。比如,不太讲究卫生的孩子负责书柜的清洁,不太爱活动的孩子负责开闭窗户,毛毛躁躁的孩子负责督查学校卫生区的卫生死角,粗心大意的孩子负责给教室的绿植定期浇水等。同时积极地指导学生回家后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并把劳动的经过与心得体会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利用班会时间、班级微信群或班级QQ群进行全班阅读和分享。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参加劳动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同时又训练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四、通过顺势引导方式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

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积极的一面,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对于班上一些爱劳动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并加以鼓励,对于个别劳动不够积极的同学要给予引导,密切关注身边孩子的每一点细微改变与进步,不断鼓励他们,并倡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班里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同学越来越多,他们主动为班集体服务、争得荣誉,因此班级的凝聚力也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一定时间内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从而使劳动成为他们的自愿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挖掘自身的潜力。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意识都尽如人意,因此老师有必要随时随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劳动方法和进行正确的示范,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

五、通过开展劳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一是切实开展劳动课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必须保证劳动课教学,必须有师资,有教材,有教师备课,有课堂督导,有评价,不允许劳动课被自习课或所谓的主科占用。二是在劳动课上,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开展适当的同伴或小组合作劳动技能竞赛,使学生对劳动技能产生兴趣。三是在有安全预案的前提下,教师利用县城学校周边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或参加劳动,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六、通过组织劳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仅仅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一是注重课内外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老师自身的学习,丰富老师自身的知识,以便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是家长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四是肯定学生劳动技术创新作品,帮助其申报相关奖励,让学生在发明创新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五是让获得劳动技术创新奖的同学谈谈自己发明创新的经历和感受,以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促进劳动技术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

总结

总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经常把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能力势在必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惠仪.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J\].好家长,2018(65):40.

\[2\]蒋凤琼.关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劳动能力的几点思考\[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02

103.

\[3\]柳明.教学中对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的培养\[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7(11):29.

\[4\]孔庆艳.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8):108

109.

\[5\]吴丽丽.从家庭入手,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5(31):117

118.

\[6\]管福泉,方昕.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