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民族间文化差异 促进与藏族学生融合

2020-07-23 09:49刘先美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

刘先美

摘要:中华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融合。作为援藏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接受你,“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关键是要与所带的学生做好融合。笔者在支教的实际中探索到,要做好与藏族学生的融合,前提是了解他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并给予充分的尊重。本文笔者就自己在三年时间的支教生活中与藏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藏族文化  了解尊重  包容引导  关注疼爱

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为加快西藏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融入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于2017年8月成为“组团式”教育援藏的一员,三年均被评为“最美援藏教师”、去年又被评为“民族融合先进个人”,深受藏族学生和教师的喜爱,这要归功于我跟藏族学生的密切融合。那么,我是如何跟藏族孩子融合的呢?下面跟大家分享几点经验。

一、了解并尊重藏族禁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藏族也不例外。只有了解并尊重他们的禁忌,才不会冒犯他们的精神领地,才能跟他们友好相处。藏族学生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很深,那种深入骨髓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当着学生的面,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又是一定不能做的;学生哪些行为是可以理解并包容的。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跟学生肯定不能友好相处,也就无法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反而还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

(一)日常生活方面

我们在内地安慰鼓励学生的时候,喜欢抚摸学生的头,在西藏却不能这样做。他们认为这个神圣的动作,只有喇嘛活佛才有资格做。藏族人的名字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扎西”是吉祥的意思,“尼玛”是太阳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他们的名字是喇嘛起的,喇嘛代表幸福健康,所以在藏族人心中是神圣的,是不可冒犯的。也不能拍他们的肩膀,因为他们认为肩膀上有两盏神灯,如果拍打的话,那会把神灯拍灭。他们还认为头部以上为信仰,两肩上有父母,所以不能打头和肩膀上方。许多学生喜欢冲你伸舌头,这是表示尊敬而并非嘲笑。敬献哈达时,小辈只能把哈达放到长辈手里,而长辈可以把哈达献到小辈头上。飘落的经幡不要踩,否则是对神灵的不恭。传递东西不能隔着门槛,否则是不吉利的。不能从别人手里借过扫把,别人放到地上以后才能去拿;扫把用好要放到比人高的地方;一定不能用扫把打人。

(二)饮食方面

藏族人以杀生为最大禁忌,班级中突然出现一只小虫,学生们都会一起来捉,放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把它放生。如果出现课堂上几个学生逮虫子的情况,老师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在小题大做,更不可用脚把虫子踩死。他们不吃家畜以外的动物,如鱼、虾等。因为对他们来说,杀死每一条生命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家畜类一只可以吃饱,而鱼、虾要吃许多才能饱,所以何必杀死那么多的动物来填饱自己呢?特殊的日子如藏历四月份和每月的八日、十日、十五日和二十五日,都是好日子,他们不会吃肉,认为这样能减轻自己的罪孽。吃饭时不能站着吃,也不能戴着帽子吃。

(三)关于天葬

藏族人死后不会选择土葬或火葬,他们一般会选择天葬或水葬,所以藏族人不吃鱼,他们把鱼和秃鹫看成神圣之物。藏族人以“舍我”为最大善事,所以才有天葬和水葬。而且他们认为这样死后,秃鹫会把他们的灵魂带到圣地。

教师首先要了解西藏的这些禁忌,不对这些风俗文化刨根问底,不把它和内地文化做比较,不评判谁优谁劣,更不能就此说三道四。充分尊重他们的习俗,就不会触碰他们的底线,这是融入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二、包容并引导学生的异常行为

(一)课堂异常行为

西藏的孩子天生能歌善舞、活潑好动。课堂上读课文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给自己伴起舞来。比如朗读“无边落木萧萧下”时,有的学生就会从座位上站起来,扭动身体张开双臂,做树叶落下之状;读“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又会跑到过道上做江水汹涌来临之状。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教师可以不用管,他们是在借助于肢体动作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但如果他们影响到其他同学,教师一定要对他们晓之以理,否则课堂会很乱,教学效果会很差。

当组员找组长背书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坐在地上。西藏气温低,现在已是六月初,早晚还要穿着羽绒服。冰凉的水泥地面,对人的伤害很大。我就反复提醒他们不要坐在地上。特别提醒女生,经常这样坐会产生哪些后果。

还有一种现象:当班里一个学生请假,空出一个座位时,经常会有一个学生马上挪到他的座位听课,这个学生刚挪过去,马上又会有其他学生挪到刚离开的这个学生的位子,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学生乱跑,不在自己座位听课的现象。他们说有点困,换个位子好一点。针对他们这个特点,我先充分肯定,然后再跟他们耐心讲道理:1.换座位时从站起来再绕过去,影响了其他同学的视线;2.也许你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让全班同学发笑,扰乱了课堂秩序;3.老师聚精会神讲课时,看到大家来回晃动的身影,影响了老师的思路;4.你换座位老师不批评就是默许,其他同学就会去模仿,这就成了为所欲为的课堂;5.自己的行为习惯一定要在严肃的场合有所约束,这就叫成长。然后我让学生换位思考,他们在这方面的约束力越来越好。

(二)青春期异常行为

自习时,有的男生揪前排女生的辫子,或者解开重编;还有的男女生趁老师不注意互相捏脸蛋;也有的男女生互相掏耳朵;有的学生上课时感到困,就会主动站到后面去听课,站一会儿,就把笔记本放到女生背上记笔记;课间互相抱着拖着打圈圈……看到这种现象,我很吃惊,内地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十七八岁的男女生肢体接触时不可能会淡化性别意识,他们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亲密触碰有可能会引起身体乃至心理反应,我只要碰到这种现象,就会及时疏导,用身边鲜活的事例让他们引以为戒,好让他们有个健康快乐的青春。

(三)考前异常行为

每年到高考、中考前夕,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一大早就背着松枝往山上跑,就像赶集一样。到山顶先把经幡挂好,再把松枝烧掉,同时拜佛以求得一个好成绩。可是好成绩不是求出来的,是学出来的。为了让学生及早地端正学习态度,我经常利用晚读跟学生们交流。我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谁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但无奋斗不青春。青春是雅鲁藏布江奔腾的流水,青春是贡布日神山耀眼的阳光,青春是青稞拔节抽穗,青春是格桑花拱土开放!没有坐享其成的幸福,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我搜集了很多励志的文章,印出来每人发一份,让学生比赛朗读,谁朗读得好就奖励一个汉语练字本。

三、关注并疼爱特殊学生

要尽快融入学生,我就必须在一批特殊学生身上下功夫。

寒假上网课期间,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经常不上课,或者上课时间只有几分钟,我就向班干部了解情况。原来桑旦家在那曲,海拔高,家里网络信号极差,她每天都要和姐姐一起跑到山顶去上网课。当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眼前马上浮现出凛冽的寒风和皑皑的白雪,她们冻僵的小手和通红的脸颊……我赶紧把情况反映给学校,学校领导又协调藏族干部联系当地电信公司,为他们重装无线网,解决了桑旦上网课难的问题。强巴同学,家里没装网,手机上网听课充值50元很快就用完,我就负责给他充流量;顿珠格桑在寒假期间正好轮到他家放牧牦牛,经常居无定所,他十七八岁,正是一个强壮的劳动力。他白天无法听课,我就多次跟孩子沟通,让孩子说服家长,最终可以放一天牧听一天网课,白天听不到的,晚上补听,听完后我单独辅导。

桑旦原来内向自卑,从此阳光开朗多了;强巴和顿珠格桑原来是班里最不守纪律的,现在乖巧多了,偶尔控制不住犯了错误,只要看到我的眼睛,就会摸着头憨憨地笑了。他们只要一回家就会给我带回来香香的糌粑和通红的藏椒。我的这一做法上了安徽省学习强国“最美人物”篇。爱是春天的阳光,能驱散心头的阴霾;爱是春天的鸟鸣,能让心底荡漾着欢乐。有了爱,我跟藏族孩子相处更加融洽了,我不再是他们威严的老师,而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刘妈妈。

四、走进并温暖学生的心灵

最好的教育,润物无声。无声的教育更有力量,它常常能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因为无声的教育更能使学生信其师、爱其师、受其教。在西藏更是如此,语言沟通有些许障碍,但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走进并滋润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更亲密地融合。

(一)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

在课堂上,当看到学生穿得单薄的时候,我都会从他们椅背上拿起他们的衣服,示意他们穿上;学生咳嗽时,我就把茶水杯子拧开盖,让他们喝几口热水;学生衣服领子卷里面了,我從身后悄悄帮他拽出来整理好;学生笔、书掉到地上,我就给他们捡起来,擦干净后轻轻放到桌子上。晚自习学生在做题,我就安静地帮他们收拾东西:叠整齐他们脱下的外套;整理好他们脚旁纸箱子里的书籍;捡干净墙角的垃圾;碰到洗过头发没来得及扎的女孩,递给她一根皮筋;学生传递学习工具时帮着传个手……

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我把从老家带来的腊肠剁成一小截一小截发给学生;上届援友寄来的炒米也装成一小袋一小袋,用梳子齿封好分给学生品尝;学校每年发的蛋糕卡,我都会拿去买吐司和果酱,给他们蘸着吃;给女生买头饰,给男生买手环;周末时候请几个来吃改样饭……去年肩周炎和颈椎病复发,我咬着牙噙着泪硬是没有耽误一节课,我没哭学生却心疼得哭了。

课堂内外只要有机会,我就给学生讲祖国的发展,讲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爱,讲淮北的友谊巷热闹非凡、鲜花盛开。他们对内地充满向往,纷纷决心报考安徽的高校。我就对他们说:“只要你们来安徽上大学,等我援藏结束,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看望你们!”学生们可开心了,虽说他们是我的学生,但我一直当他们是我的孩子。这种爱,是最无私的。

(二)把老师当阿妈一样亲

早读时候,我经常一踏上讲台,就发现有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一次性塑料杯里装满细腻的糌粑,里面插个小勺子让我品尝;当我从孩子们旁边走过时,口袋里总会被塞满各种食品,他们还会把成串的奶渣挂在我脖子上;孩子们课间时在办公室门口探头探脑,发现没有其他老师,就突然跑进来在我桌子上放一把好吃的就跑;我在门口值班时,你送水、我送奶、他送饼干,堆满一桌子。课间在黑板上给我画素描,还有文字解释:刘妈妈真好看;下课后齐声高喊:“刘妈妈再见,刘妈妈辛苦了!”学生已经把我当作远方的阿妈。这种爱,是自豪的。

要想尽快融入藏族学生,一定要理解他们,懂他们,给他们最细微、最真诚的爱。学生信服你,欣赏你,爱你,就会拥护你,你就能水到渠成、循序渐进地推行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山南二高的强久曲珍书记曾对我说:“刘老师,我们学生可喜欢你啦!你不要走哟!”学生的喜欢就是最大的认可,就是最好的融合。上批援藏队领队丹阳校长在开援藏队会的时候就表扬过我:“在民族融合这一块,我们刘老师做得最好!”概括起来说,我是与藏族学生融合的秘诀,就两个词:爱和技巧。

参考文献:

\[1\]董丽娟.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素质探究\[J\].科教导刊,2013(11).

\[2\]张婷婷.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探析\[J\].教书育人,2009(017).

\[3\]孙宝权.中华民族建设的维度:政治、文化与利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