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蠢了!昨天我路过医院门口,遇到了一个推着婴儿车的老太太。老太太急得直跺脚,说小孙子旧疾复发,需要马上住院治疗,可她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也没带银行卡,想向我借3000元钱先帮孩子办理住院手续。老太太还马上掏出过往的病历本和自己的身份证给我看,这一举动将我仅存的一丝疑虑也打消了。我立刻去附近银行,取出3000现金,让她赶紧带孩子去看病。待老太太进入医院后,我打通了她留给我的、孩子父亲的手机号,不料竟是空号。回家后,我被男友好一阵数落。他一一细数我过往的被骗经历,从在旅游景点买玉到街边算命,着实花了不少冤枉钱。男友骂我是猪脑子,书都白念了,这么低级的骗术都看不穿,我也懊恼万分,怎么骗子总找上我呢?
安安
曹序 心理咨询师
安安,你好!首先,我想告诉你,容易被骗与人的智商和受教育程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思维习惯在作祟。心理学家沃森曾提出“证实倾向”理论。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进行条件推理时,更倾向于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件事的前提是真的,而不是推翻这个前提。
正如你听见老太太的这一番漏洞百出的说辞时,因为心里已经倾向于相信她,便会下意识地去从她的话中寻找有利的证据,来证明她说的是真的。同样,在沃森的实验中,46%的实验者使用了证实的推理模式,仅有4%的人选择证伪。可见,拥有糊涂脑袋的人并不只你一个,你也无须过多自责。
不过,美国心理学者突尼斯和他的团队在另一项实验中也发现,的确有一类人,他们的受骗概率总比旁人更大。突尼斯发现,区别事实与谎言,需要个人的“情景依赖智力”发挥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情境中,发现“不可信线索”。实验中却发现,有一部分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难以发现“不可信线索”,这也导致他们更容易被骗。
好在这并非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缺陷,心理学提倡用社交训练来转变这种思维模式。既然你谈及购物与算命时的冤枉账,那我便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你破解这两个常见的骗局。
购物中最常见的便是“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家弗雷德曼曾设计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弗雷德曼首先请求一群家庭主妇将一个小小的招牌挂在自家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大部分都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阵子,弗雷德曼又请求这些家庭主妇,将一个稍微有点儿不美观的小招牌挂在自家窗户上,她们大多也同意。再过一段时间,弗雷德曼又请求这些家庭主妇把小招牌换成一个又大又丑的招牌,依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
随后,弗雷德曼拜访了另一組家庭主妇。这回,他直接提出将又大又丑的招牌挂在窗户上的请求,结果仅有20%的人愿意接受。由此得出,一个人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登门槛效应”被广泛应用于营销学。譬如先邀请你免费试听一节英语课,再推荐你购买一个便宜的短期课程,最后再推荐你购买长期课程。可能一开始你是抱着“薅羊毛”的心态而来,最终却鬼迷心窍般被掏空了腰包。
另一个骗局,则是算命时最常遇到的“巴纳姆效应”。你是不是经常觉得,算命先生、星座学、五行说怎么“算”得这么准?其实,这就是巴纳姆效应。他们只需要说出一些很笼统的性格特质,或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经历,人们就会自动在记忆里搜寻与之相匹配的事件,来印证他们的说法。这些看似准确的描述,只不过是人们自己在对号入座罢了。
看了上面的两个实例,你是不是已经对自己经常被骗的原因所有感悟了呢?当再遇到推销员、算命先生,或是其他不确定的情境时,不妨停一停,先在心里问问自己:“这会不会又是个套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