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中国制造

2020-07-23 11:44赵新月
当代工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引擎贡献制造业

赵新月

工业与农业的顺序之争

别总陶醉于“中国制造”。“中国制造”荣耀背后,有人负重,有人委屈,甚至,有人牺牲。这些人,是农民。

在中国经济为什么放缓的讨论中,我见到的学术论文,没有一个人说起过农业和农民。不说农民,你永远说不到点上。同样,不说农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持续繁荣制造业。

一个农业科技劳模,联合一批同行,再带上一批农产品开发企业家,深入农村脱贫致富,效果很好。

美国把我们看成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敌人。中美贸易战,美国似乎“占上风”。为什么他们会“占上风”?从经济角度看,凭借的是农业和科技。

我们的制造业发达,农业和科技是短板。这两块短板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科技,这没错,但是,相对于科技来说,我们忽略了农业这块短板,起码没有提升到与科技等量齐观的程度。也正是先进、发达的农业,才能让工业走得更远。

经济学史上,先有重农学派,后继之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乃至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都主张先农后工、以农带工。

事实上,美国、加拿大、日本的经济成就,源于曾经发达的农业。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表面看是瓦特的功劳,深层次的原因是农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之后,各国实力比拼,开始集中于工业成就,农业被看成是保守、迟钝、贫穷、落后的象征,如李斯特批评斯密“在各种资本用途中农业投资最有利于社会”,主张先工后农、以工补农。著名的“二元经济”代表人物刘易斯也这样认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工后农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受挫,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农业也开始倒退甚至出现大饥荒。于是,工农并重、平衡发展的思想占据主流。这样的经济学家有一大把。

三种学说,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工业化进程,无论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农业的贡献。

那么,农业为工业贡献了什么呢?

就中国而言,在工业化的每一阶段,从建国初期,甚至更早,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算起,到2020年,农业怎样贡献了工业?

今天“中国制造”奇迹的背后,农业的贡献何在?

未来,“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能维持多久?

很多人都知道工业反哺农业的道理,那么反哺的切入点又在哪里?

农业对工业的“四大贡献”

大致说来,农业对工业有四大贡献——产品贡献、外汇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自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农业与经济发展》首次总结出“四大贡献”以来,逐渐成为世界很多经济学家的共识。

我们就借这个框架,看一看中国农业如何贡献了今天的“中国制造”。

产品贡献,就是“供吃”和“供原料”,即向工业人口贡献食品,向工业生产贡献原料。从新中国建立前后,到改革开放前,农业的主要贡献,集中在此,结果是基本工业体系的确立,那是靠农业养出来的,尽管那时农业不发达,工业依然欠发达。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为工业做出了两大突出贡献,居功至伟。

一是产品贡献。土地承包,粮食增收,可以超量“供吃”,还有矿业林业等可以超量“供原料”(生态恶化也由此开始)。二是要素贡献。主要是劳动力贡献,即农民工。没有农民工这个生产要素,哪来“中国制造”?

至于外汇贡献,很简单,“中国制造”火爆全球之前,用剩余农产品换取进口物资、进口设备,促进了工业发展,只是后来出口创汇的任务落到了工业的肩膀上。

2012年开始,工业为什么衰退?

拨开迷雾找根源,最根本的,还在农业。

这一年前后,农村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招工难、农民工荒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农业最要命的“要素贡献”减弱。同时,生态治理力度加大,成为农业“产品贡献”的约束条件,当然这个约束无比正确。此外,农民收入一直很低,“要素贡献”当中的资金贡献,一直不振。

在铸就辉煌的“中国制造”过程中,农业该贡献的,都贡献了。要维持“中国制造”的辉煌,还要增加农业的另一个贡献——市场贡献。

市场贡献,说白了就是要增加农民的需求。

现在都在讲扩大总需求,那么,扩大谁的总需求?无非是城市和乡村。我们可能忽略了乡村。农业不振兴,农民收入少,哪来总需求的扩大?

开拓农业、农村市场,是扩大总需求的重要一极。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战略不仅关乎农业本身,更关乎未来“中国制造”的生死存亡。

要让农业继续对工业进行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唯一的办法就是扶助农业。

经济发展“多引擎论”

扶助的途径有三种:政府政策扶助,科学技术扶助,市场主体(企业)扶助。

扶贫攻坚战中,有人说扶贫重在“扶志”,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这等于把农民说成了没有致富志向,这是对农民的侮辱。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愚公何许人也?愚公就是中国农民,山沟里的中国农民,他最有志向。

农村当前最需要的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以及资金。“扶智”才是正确的。

扶智,靠專家;投资,靠企业;政策,靠政府。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工业剩余“回流”农业,让农村劳动剩余经济产生“溢出效应”,继续做出“四大贡献”,助力工业持续发展,抑制制造业衰退。

更深层次的经济分析,需要看中国经济新的引擎在哪里?

现在,我们确定的是基建,包括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于是,疫情之后这段时间,中国又都变成了大工地。

换个角度,看世界经济史上的引擎有哪些?

引擎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农业项目,手工业项目,也可以是工业项目,以及房地产项目。

罗斯托的“多引擎论”给我们启示,纺织业引领了英国,铁路业引领了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以蒸汽锯为基础的木材业引领过瑞典,肉类和奶制品引领过丹麦。在我们中国,茶叶、丝绸、瓷器,引领了中国经济发展上千年。

由此,经济增长引擎,也可以聚焦于农业。即便不是农业,那么新的引擎必须与农业深度挂钩。比如当前的新基建老基建,要大量投向农村。

学习不丢人

中美贸易战,美国农业再受损,依然是世界一流的农业。为什么?

因为历史上,他们对农业曾经给予大力扶持。美国制造业的兴盛也源于此,现在制造业虽然转移出去了,但农业雄厚的基础犹在。没有制造业不怕,有“高科技+农业”,足矣。至于缺少制造业带来的烦恼,是另一个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们的情况正相反,制造业戛戛独造,没有先进而雄厚的农业基础,没有世界领先的高科技矩阵。

以农业的“要素贡献”为例。我国农村,还能不能再向工业贡献劳动力?那要看工业剩余在多大程度上能继续解放农村劳动力。如果各种农业项目引入更先进技术,增大农民闲暇,完全可以继续源源不断地实现劳动力转移。只有继续激活并维持这种转移趋势,中国制造才能延续,否则要素贡献将要停滞,说白了就是谁来当制造业工人的问题。最坏的结果是,数年后我们重蹈今天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富裕之后的工业人力资源短缺陷阱。

有人把美国经济发展原因归之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战争中捞取了大量好处,发了战争财,的确不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另外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对农业的一贯扶持,包括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信贷支持、关税支持、国家库存支持,以及生态保护扶持。从过去的罗斯福到今天的特朗普,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政方针基本上没有更改过。

我们目前的乡村振兴战略,政府政策扶持比较到位,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投入已经开始,但远未充足,我们任重道远。分析至此,回过头来再看一个农业科技劳模联合同行和企业家深入农村脱贫致富,这件事不是大事才怪呢。它的意义何在,不用我说,你也会洞若观火。

猜你喜欢
引擎贡献制造业
点燃企业发展的“引擎”
打造信息化建设的“党建引擎”
车坛往事4:引擎进化之屡次失败的蒸汽机车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捐书之争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幽默“三十六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