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
曾经有老师和我讨论:游戏需要做计划吗?没有计划就不能玩得更好?如果一切都要计划好,那么还会有即兴和创造性的内容吗?在某种程度上,我同意他的看法。目的性和计划性,往往体现了理性控制的力量;而游戏有很强的流动性、生成性。德国思想家席勒将游戏视为极具审美教育价值的活动,这一观念也是在强调游戏的感性功能。但是,当我们将“计划”看作是对后面要发生的事情的想象和期待时,这样的“计划”就不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事先设计好的、一板一眼的程序了,由此,计划便有了新的意义。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充满了这样的计划吗?当我们期待一场假期的旅行时,我们会构思想要去的地方、想要看的风景,当然还有一些非常实际的考虑。当我们邀请好友去看一场电影时,我们也会兴致勃勃地谈起可能看到的角色和故事,可以在哪里喝到一杯特別可口的饮料。在某种意义上,这都是计划,都是对未来某些事情的预期和规划,它们让人兴奋和期待,同时也让我们对实际条件有所意识,让即将发生的事情变得顺畅。
我在陈雪晴老师的案例中,就看到了这样一种计划。游戏计划成为幼儿对将要去做的事情的一种规划,是一个“蓝图”。也正因为游戏是幼儿能够自主选择、自由创造的,这张蓝图才成为他们的期待,才充满了魅力与意义。如果游戏失去了自主性,都是按照教师的设想和规则来玩,那么计划就会变成束缚、控制幼儿的工具。所以,要不要做游戏计划,关键在于给予幼儿自由的时空、丰富的环境、积极的人际交往机会。只有这样,游戏计划才能成为具有教育价值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可以在头脑中构想将要发生的事情,可能用到的材料,并且将之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符号系列,成为这个年龄阶段独有的一种“叙事”。
我觉得陈老师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她尊重和理解幼儿。幼儿觉得玩得不尽兴,她会立即从教育条件上找原因,细致地研究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从而发现计划环节是一个可以灵活处理的环节,不需要统一安排。她将发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视为教育资源,让幼儿讨论、协商,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比如如何在介绍游戏计划时让别人能看清楚,也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她鼓励幼儿表达不同的想法,不仅善于接纳他们的意见,而且会观察他们不同的表征方式,尽力去理解他们的“语言”。
陈老师没有给自己的探索设限,她的故事以新出现的问题为结尾。如何看待游戏计划,如何更好地实现其教育价值,我们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如果还有“下回分解”,我会很期待陈老师的新发现,比如游戏计划是如何在小组讨论中激发了幼儿游戏的想象和热情的;是如何让教师留意到幼儿的新想法,从而做好了更多教育上的准备的;幼儿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计划的,又是如何跨越原定路线发现了自己的“新大陆”的……还会发生多少有趣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