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白”到“高手”: 幼儿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发展阶梯*

2020-07-23 07:15张永英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白交流幼儿园

编者按:幼儿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达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成效,一直是其专业要求之一。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家庭形态变化多样、家长需求日趋复杂,幼儿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底气不足”常常是幼儿教师在跟家长打交道过程中自我状态的真实写照。我们约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张永英老师结合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了解,梳理出幼儿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不同水平,供大家自我对照和定位。同时,还请了同一所幼儿园的六位不同工作时长、不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的教师分享自己的状态和心路历程,相信读者在阅读时能产生共鸣,也期待这几位老师的成长感悟能为大家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启发和鼓舞。

晴子老师工作3年了,她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和李老师搭班。李老师工作7年,担任主班老师4年,7月份开始要休产假。园长跟晴子老师商量,暑假过后请她担任大二班的主班老师。晴子老师有些紧张,虽说班上的小朋友她都已经很熟悉,对于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也有了不少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但想到家长工作,自己还没有独立和家长面对面交流过,不免有些焦虑:家长会信任我吗?他们会配合我的工作吗……

“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是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完成这项任务的主体人员是幼儿园班级教师。这是因为教师对本班幼儿了解多,与家长接触也较为便利,有着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最有利条件。然而作为一种必需的专业能力,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并不是纯粹靠书本学习就可以获得。玛丽·诺兰(2007)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如下划分:生存阶段、巩固阶段、更新阶段和成熟阶段[1]。幼儿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幼儿园管理人员若了解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发展所处的阶段和表现,可以更具针对性地予以支持;教师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则有利于有意识地自我提升。

“我总想往后躲”——求生期教师的被动应对

刚刚入职的新教师(0~1年)通常会怵于跟家长打交道,如果不是必须面对,就尽量回避。但既然是班上的老师,总要面对家长。面对家长尖锐的质疑、要求或温和的意见和建议,新手教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采取以下几种较为消极的回应方式:

1.顺着家长的要求走

“老师,我家小孩不喜欢吃蔬菜……”

“老师,我家小孩喜欢看书,不喜欢到外面去跑……”

“老师,我家小孩不睡午觉,白天睡了晚上就不肯睡……”

家长的要求五花八门,新手教师往往會以“嗯、好的”这种方式去回应,实际上是为了尽快结束和家长间的交流。如果继续往下交流,新教师会“不知道该说什么”。对于家长的要求,新教师也不会去考虑其合理性,只是想怎么行动就可以让家长不再说什么。

2.针对家长质疑直接否认

“老师,昨天晚上给他洗澡的时候才发现胳膊上有一道划痕……”

“昨天回去才发现,小孩小便解在身上了……”

“回家晚饭死命吃,是不是在幼儿园中饭没吃饱啊……”

当家长以质疑的口吻提出一些疑惑的时候,有的新老师立刻会“穿上”自我防御的盔甲,极力否认,以求撇清关系:“没有啊,昨天下午离园的时候我们还检查了的。”家长听到这样的否认一定是很不愉快的,会觉得“你的意思是我在赖老师吗”,双方的沟通就无法继续。

3.尽量回避和推脱

当新老师感觉到和家长交流比较困难,则可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和推脱的方式。比如尽量回避和家长有眼神交流,或者让家长感觉到自己很忙碌,不便打扰;也可能会表示自己对家长的要求或建议没法回应,希望家长找主班老师或者园部领导提出建议。

以上几种情况在刚工作的“小白”身上常常会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初入职的“生存”压力。刚入职的新老师尚处于“求生存”的阶段,日常带班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压力就已经很大:要熟悉班级的三十来名幼儿、熟悉班级的常规、计划和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家长工作似乎还无暇顾及,因而常常采取退缩和回避的态度,或者只能和家长交流一些“小事情”。

其二,专业能力没有达到。教师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方能与家长较为自如地交流,比如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幼儿并熟悉他们的情况,能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或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专业判断和分析,也知道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引导幼儿的行为或支持幼儿的发展。刚入职的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大多还处于“书上说”的阶段,尚未经过实践的锤炼和反思,面对家长的具体问题,要么用教条的知识支吾应对,要么随意回复且体现不出专业性,因而缺乏与家长交流的自信。且家长对新手教师也不够信任,觉得跟“小老师”讲了也没什么用,不如直接找主班老师,这样就更强化了新教师的不自信。

其三,刚入职场,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新教师刚从学校毕业走向职场,还比较青涩,本来就不太能放得开,工作也往往比较被动,处于等候安排的状态,也不能根据工作需求发起主动沟通。如果性格本就内敛,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家长更会不知所措。故还需要在职场多多磨炼。

幼儿园应考虑到新教师家长工作中的困难,鼓励和支持新教师多多观摩主班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和指导,加强反思总结;主班老师也要在现场情境中适时指导新教师开展工作,帮助新教师尽快提升。

“我要让你知道”——巩固期教师的实践反思

经过一学年工作洗礼,新教师需要对自己在过去一年中不甚成功的做法进行调整。尽管家长工作是个很难攻克的高地,但目标在前,再难也不能回避。工作2~3年的教师会思考家长的要求是否都合理,会努力尝试跟家长交流,然而,家长工作考验的是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可能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但在实践情境中未必能很好地整合多种能力,转化为实践智慧,达到知行合一。这个阶段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况:

1.给出主观判断,简单分析幼儿行为动机

班上有个孩子有一段时间喜欢翻抽屉,拿出别人的东西,然后带回家。我就和孩子妈妈分析说不经别人同意拿东西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家长要教育孩子,如果喜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可以去怎么沟通。我看着妈妈的脸色很快变得难看,“我们家这些东西都不缺啊,他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呢?” 她觉得她的孩子不会做这样的事,后面我提的建议她似乎也不太在意……后来我把这个情况跟主班老师交流,她说:“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是不是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不光是东西(物质)方面,更要看情感方面是不是没有得到满足。”这句话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彤彤老师,工作2年)

尽管教师都知道要尊重幼儿、读懂幼儿的行为,但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常常简单地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案例中的教师以成人的道德要求去衡量幼儿翻抽屉拿他人物品的行为,未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观察其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跟家长交流时也是直接抛出自己的判断,没有站到家长的立场去思考家长会有什么体验。

2. 能提供事实依据,但还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建议

我现在和家长说话时会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讲的话是事实。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家孩子吃饭可好了,看了我拍的录像才发现孩子在幼儿园什么都不吃。再比如:一对双胞胎,奶奶告诉老师,保姆说这是她带过的小朋友里最好带的,但在幼儿园,这两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和小朋友相处)能力都比较弱。可见,家长认为的“好”和幼儿园认为的“好”不是一个标准。(佳佳老师,工作3年)

跟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家长认为的“好”往往是孩子“聪明”——大人教他数数字或几加几等于几,孩子很快就能记住;或者安静、听话。家长通常会从单一角度去评价孩子,不太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关注孩子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教师能意识到,凭空跟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家长没有想象力,不能很好地理解,因而会借助图片、小视频等,用事实跟家长交流,这样家长比较容易接受。但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该阶段的老师还不能熟练调用各种策略来帮助家长应对问题或支持幼儿的发展,所以关键时刻还是要请主班老师出马或向主班老师请教。

工作2~3年的教师对幼儿园的一日工作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开展家长工作的愿望,但在家长工作上似乎抱着一种“我要搞定你”的心态,希望自己在家园关系中占据权威者的位置,家长能够配合自己的要求,却又苦于还不够“有气场”,储备的指导策略也不够丰富。

“你应该做到”——更新期教师的突破调整

更新期的教师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能有较深入的解读,愿意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但在与家长互动中更多地扮演“权威者”的角色,要求家长这样、那样,家长似乎也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种种要求。

1.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分析问题,但对家长不能共情

我们班的小米最近情绪很不稳定,游戏活动时也常常会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说他抢东西、搞破坏。跟家长约谈才知道,小米妈妈最近给他添了个弟弟。小米的问题行为的根源找到了!我跟他爸爸说,你们一定是生了二宝就忽略了大的,你们应该要给大的更多的关爱,别让他感到被冷落,爸爸连连称是。(娟子老师,工作5年)

该阶段的教师能敏感地觉察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变化和问题,也比较善于对幼儿的情况做较为系统的分析。案例中,教师认为导致幼儿情绪和行为有明显变化的原因是家庭环境的改变,因而直接向家长指出了问题,并提出建议。虽然看起来顺理成章,家长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但这种关系中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并不能得到激励。

2.能不断尝试新方法,但易忽视家长主体地位

更新期的教师学习和反思能力较强,愿意突破自己去尝试新的方法。

我现在能明显意识到,改变家长的观念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策略非常重要。家长们总是喜欢找孩子身上的不足,或者是和别的孩子相比之下的不足。但我们希望家长能够看到孩子的长处,并且给孩子肯定和鼓励。一直被盯着短处的孩子一定不会自信,受到肯定的孩子才有自信,有了自信其他方面才能变得更好。所以当我自己学到了可以转换视角去看孩子的方法,我就迫不及待地召开家长会,教给家长。(姚老师 工作6年)

更新期的教师希望能以自己的专业性带动家长,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家长对子女的教导或亲子之间的互动是教师永远无法替代的。每个家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养育方式、复杂的人员关系。教师如果无法共情家长的处境,就只能对问题做简单思考,提出诸如“你就应该……”一类的建议。

“我们可以做到”——成熟期教师的游刃有余

成熟期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也理解什么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更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能敏感地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并且调动儿童身边有影响作用的重要他人共同参与教育,努力为儿童创设或改善生长环境。成熟期的教师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意识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及智慧,自己和家长之间应该平等互助、各负其责、双向共赢。

1.从建立良好关系入手,赢得信任

小可是插班生,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转来的那天爸爸就跟我谈了一下:小可喜欢读书,阅读量很大,但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他的意思其实是希望我们不要强迫小可去做她不喜欢的事情。虽然心里有跟这位爸爸不一样的想法,但我决定一开始先观察观察,所以就答应了小可爸爸。我不太相信孩子会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我得发现她究竟喜欢什么。观察了几天,我发现她除了看书以外,很喜欢在区角活动结束的时候去水池洗从美工区收过来的刷子和小桶。我掌握了这个情况后,特意把洗涤的机会留给小可,小可对我产生了信任。后来我组织集体活动时,她就愿意参加,坐在我旁边,也会跟小伙伴们互动。我将小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活动的照片发给小可的爸爸妈妈,他们非常惊讶,对小可的进步表示满意。他们觉得我可以让小可的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进步,对我产生了信任。(林老师,工作 10年)

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怎么养育孩子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做法,希望幼儿园老师不要有太多干预,但有时他们的想法难免偏颇。幼儿阶段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奠定健康的人格底色,虽说阅读或掌握其他技能是必要的,但社会性发展在幼儿阶段更为关键。如果教师直接告诫家长“您的孩子需要怎样怎样”,这一类高知家长可能不太容易接受,沟通便无法达到好的效果。但如果让家长感觉到老师是真的关注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好,而且确实有专业能力,那么家长就会与教师建立起信任关系。有了信任为基础,亲师沟通就会比较顺畅。

2.专业支持,合作共育

炀炀的爸爸妈妈前面有过一个孩子,却不幸夭亡了,炀炀是他们中年得的子,家人格外保护和宠爱。户外各种有点挑战的活动炀炀都不参加,每天自己带水、带点心,中午接回家吃饭,幼儿园组织远足或郊游时,家里会来两个人陪护……炀炀得不到充分的活动和交往机会,多方面发展落后。我真有些为他着急,但爸爸妈妈却还觉得不够安全……我拍摄了一些视频,做了一份炀炀的成长评价,跟爸爸妈妈交流,但爸爸妈妈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平安长大。在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或许最缺乏的就是自我保护的能力,人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并非是“树大自然直”的过程。我为炀炀的未来担心,也将这样的担心传递给家长。家长被感动了,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我建议爸爸妈妈各自抽半天时间到幼儿园,观摩老师们利用各种器材和设施组织开展的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看看孩子们的动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是如何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机会。观摩以后我会一步步跟他们交流。后来炀炀终于能在户外自如地活动了,家长也没有那么担心了。(陈老师,工作 11年)

家长是爱孩子的,但是家长的爱有时可能是“似爱之虐”。这个年龄的幼儿都是好动、好玩的,他们热爱大自然,有充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家长为了安全而“囚禁”幼儿,幼儿的发展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成熟阶段的教师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今天的发展环境和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示范、给出合理建议等方式提升家长的育儿技能。友善亲和的态度,执着的专业精神、踏实的专业能力以及“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情怀便是“高手”的配置,这足够支持她游刃有余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猜你喜欢
小白交流幼儿园
如此交流,太暖!
小白
爱“上”幼儿园
神奇的小纸条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万能的小白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大鸡蛋”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