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
【摘 要】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结合“生活教育”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并从教学观念的明确、教学内容的解读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生活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陶行知是一位追寻探索教育的教育家,他对小学语文教育十分重视。他的“生活教育论”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语文是一门极其广泛的学科,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在。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变得单调、无趣,孩子们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重燃对语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魅力?这需要每一位老师明确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让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丰富课堂知识。
一、明确语文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教育观念
语文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告诉我们: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生活中丰富语文教学。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老师应努力把语文教学与孩子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孩子们通过旧识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从而学会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拼音时,一些拼音的发音bà(爸)sì(四)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语言,通过日常的生活语言去教导学生学习拼音,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记得也更牢。又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拼音词的拼读时,我和学生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找呀找呀,找朋友,我要找个bǎo hé,我的朋友在哪里?”学生说:“老师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小朋友拿着小卡片走上讲台带着同学们读这个拼音词,这不仅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同学们还从学习中收获了游戏的快乐。
二、联系动态生活 丰富静态课堂教学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陶行知非常重视的教学内容之一。孩子们如果“死读书,读死书”,就会脱离生活,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通过眼耳口手脑的并用,让孩子们通过生活实践学到知识。
比如在教“石榴”这个词语时,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石榴”是一种水果,外形怎样,味道怎样,学生单纯地听老师描述,根本就感受不到。与其讲得头头是道,不如把课桌变成餐桌,让每一位学生看看石榴这种水果,闻一闻、尝一尝,再认识“石榴”这个词语,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才会积累生活经验。又如,老师在讲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时,单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拉萨天空的美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天空的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拉萨天空的纯洁明净。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三、结合学生生活 创新语文教学
1.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那么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进行教学,把学生从枯燥、抽象的课本中带进生活中来。例如,我在教学《西湖》时就加强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西湖的图片,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西湖,再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生跟着老师先去观看西湖的山、苏堤和白堤、湖心的三个小岛以及西湖的夜景。这样,学生学得认真,学得轻松,既深入了解了文章内容,也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如此一来,西湖的美就不难理解了,文章也变得更有生命力。
2.拓宽学习语文渠道,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首先,要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如教学中遇到对话式文章,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据此进行模拟性对话,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变成生动有趣的生活。如教学《三袋麦子》时,我请学生以小猪、小猴、小牛的口吻来表达对土地公公的感谢,学生很有兴趣。通过对话再现生活情境,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表达也顺畅了,演绎才能也得到了施展。
其次,要创设文外生活情境。文外生活情境,是指创设的情境并非文中所描写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是语言实践的一种凭借。比如上“bpdq”这四个拼音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半圆、画一竖,然后再自己动手拼图,看看这四个拼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大家通过动手参与发现,右上半圆“ppp”右下半圆“bbb”左上半圆“qqq”左下半圆“ddd”,老师这样的教学环节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远比满堂灌的讲解效果好。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会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
再次,要重视作文中的交流。校园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在校园中,有趣的事情很多,学生能谈论的话题也很多。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关注校园动态,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出发,说真话,抒真情。如写《秋天的校园》时,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都是写作素材,都是形象直观的。语文老师应该带着学生走进美丽的校园,通过参观、亲身体验等形式,把直观的事物變成抽象的文字,这样的文章才生动有趣,才能引起老师和孩子的共鸣。所以写好作文不仅要有课本知识,还要有生活体验。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语文的影子,努力为孩子创设生活情境,让语文越学越有趣。更要教会孩子留心观察,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俞瑞康.小学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科普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