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从偶、偶戏的历史起源以及由来,偶戏如何发展、偶如何分类这些方面详细介绍了有关偶及偶戏的基本信息。其次,介绍了在中国以及现代舞台设计中偶的新表现形式。再次,本人提出了结合特殊场域演出对偶戏未来发展的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偶;偶戏;现代舞台;特殊场域
偶戏、又被称作傀儡戏,代替人来演人戏,中国木偶戏在模仿人戏的理念下逐渐形成。隨着社会时代的改变和发展,电视剧、电影的出现和兴起,偶戏逐渐淡出了现代人们的传统文化视野,它以一种新的社会文化面貌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它也开始应用在电视剧、电影以及现代舞台设计中,开始重新被现代人们所理解和知晓。
一、偶及偶戏的历史概述
(一)偶及偶戏的历史由来
1.偶的由来
说到偶的由来可以从奴隶制社会历史说起,那时我们听说中国有个极度残忍的习俗名为“杀殉”,是说奴隶主在世的时候,要把他所有的奴隶当作畜生任意宰杀,死后要把他所有的奴隶杀死,供他们陪葬。随着现代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奴隶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劳动力,于是人们想出采用人形偶的方式来殉葬。最原始是以用茅草制成偶像来使用,也被称为“刍灵”,后来又用木头制成所以被称作木偶。为了和真人一样,安装了一些特殊机关使偶可以灵活运动。
这些偶最早在古代出现用于陪葬,在古代“跳动”被人们叫作“踊”,于是人们就称陪葬的偶为“俑”,偶的出现成为了殉葬奴隶的代替品。随着偶的普遍传播,一应用范围逐渐变广,开始以表演的形式出现在家庭的丧葬仪式或一些集会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偶戏。
2.偶戏的由来传说
偶戏:又名傀儡戏,是以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国的偶戏一直遵循模仿人或者模仿人戏的理念,人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戏曲,中国传统偶戏的程式化理念和规则是在模仿人戏程式化理念下逐渐产生的。
唐代(乐府杂录》①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汉初时,有一次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单于包围在平城内,城外四面都有兵力包围驻扎,其中一面兵力是单于的妻子阏氏,她的兵力更强大。当时城中情况危急,大将陈平作为刘邦的手下在这时得知阏氏妒忌她丈夫纳妾,萌生了一个计划,他命人制作一些人形木偶,扮成会跳舞的姑娘,再装上机关在女墙间跳舞。阏氏见了这些婀娜多姿极其美艳的女子,怕丈夫会在破城之后宠幸她们,于是就最先撤了兵,高祖转危为安。许多人说,偶戏是高祖遇到困难时,陈平发朋的。在此事之前,已有偶戏表演艺术存在,所以陈平能借以成功地用来作为退兵之计。
(二)偶戏的发展与现状
偶戏的发展普遍观点一般认为源于汉代。兴于唐代,因为当时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对文化传播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给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发展和生存空间。宋代进一步发展,出现杖头傀儡、水傀儡②、肉傀儡,同时出现了一些操纵木偶的著名演员。元代是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黄金阶段,与它关系密切的偶戏也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的大量出现及普及,人们逐渐转移了他们的目光和注意力,偶戏慢慢走向衰落。很多老艺人被迫转行或者新艺人隐退,只有极少数的人在致力于坚持偶戏的艺冰传承和演出工作。偶戏的艺术传承和演出工作又是靠老艺人们口传身教的方式,辈辈代代相传下来,很少发现有整理出来的相关文字和资料,致使一些剧本以及表演时的程式化和规则失传。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偶剧的各种演出内容和形式也变得丰富,以舞台剧演出为主,除此之外还涉及秀场、街头表演等演出形式。偶剧又重新回到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视野,人们在各种场合遇见它,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宝贵的传统艺术需要传承并创新,需要给它自身注入新的生命活跃当今。
(三)偶戏分类
传统偶戏根据偶操控技术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皮影戏四种。
布袋木偶戏:中国古代人们把布袋戏称为一种传统的布袋木偶戏或是一种用自己的手进行操纵的传统傀儡木偶戏,它起源于17世纪的泉州、漳州。布袋偶的头被人们用优质的木头雕刻成中空的,手和脚采用同样优质的材料加工制作。除了头部和手脚其余部位都是用布料做成,表演者通过手的操控进行表演。刘永安是刘姓家族邵阳布袋戏族中的重要继承者,也是刘氏家族第十八代传承人,受家族环境熏陶,他从小学习布袋戏表演,20世纪70年代刘永安从叔父手里接过戏担,踏遍湖南、广西、贵州及江西境内的各乡村集镇,放下手里的担子搭上架子就可以演出。一出戏所有音乐、台词、动作、布景等等全靠他一个人并用手、脚、嘴来完成,布偶戏是只需要一个艺人、一副戏担就可以演出的独角戏。
提线木偶戏:是通过线的提拉对偶进行操控表演,它起源于我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被叫作提线木偶戏又被称作“悬丝傀儡戏”。福建提线木偶戏是唯一一个有自己剧种音乐的民间传统戏种,又被叫作“嘉礼”戏、“加礼”戏。它的偶像工艺精良,表演生动逼真,一般全身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操作极其复杂,与我国其他多数民间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和表演难度相对较高。
杖头木偶戏:每一个木偶的全身都装有三个木偶操纵杆。它的头部是木偶的主杠杆,双手可以放置木偶侧杆。杖头木偶演员需要左手拿着木偶主杆,右手拿着木偶侧杆就可以直接进行杖头操偶的表演。
皮影戏:皮影又被称为影偶。皮影戏被称为“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先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再在表演时通过操控影偶进行表演的民间戏剧。
影偶和木偶的最大区别在于影偶是平面的,木偶是立体的,但是它们都是人来操纵无生命的偶表演民间戏剧的民间传统表演形式。
二、偶在现代舞台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偶戏传统形式上的表演,开始将偶结合新形式运用在现代舞台中,运用新的表演手法、新的造型手段,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戏剧效果。
《最后一头战象》是国内外顶尖艺术团队的大型舞台剧。在现代舞台中,偶戏的制作可以说是做出创新,图I《最后一头战象》中用一些新型材料进行了全新的制作,例如,用不锈钢、碳纤维和模板支撑着骨架,特殊的泡沫用于拼接身体,使演员可以操纵巨大偶的身体。负责操纵偶的操偶师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和互相默契配合的养成。在舞台呈现也跟以往有很大不同,运用了多媒体高科技技术,也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爸爸的时光机》它是一种非典型的木偶,它是种机甲木偶,由几种特殊材料组合而成,木偶主人公叫“马古几”,它是由多达1525个零件组成,骨架不是实木的而是层板的,为了减轻重量和防止开裂。关节连接处是老式钟表的齿轮,从自行车上选取链条,用黄铜门钉组装膝盖,可以像真人一样移动。其他材料由牛皮、纸、粘土等材料组成。图4《牧神午后》是法国物件偶剧,运用的材料是塑料袋,由操纵者剪切拼接被操纵成一个个灵动的舞者,受到舞台气流设备的牵引,音乐响起自由舞蹈。塑造了一个充满遐想的戏剧空间。这个例子也是打破了以往对于偶制作材料的认知,可以选取任何一种材料,把人和偶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图5《生命无限好》德国默剧团弗洛兹的偶剧,剧中一幕是三个人都带有面具偶头,全程通过肢体表演,无台词,利用收音机这个道具进行的全场表演。他们利用面具作为最主要的表演道具。每个面具都似乎体现着人物性格,面具虽然是不变的,但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还有露出的眼睛仿佛表现出丰富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笔者对这些面具偶的制作工艺和步骤进行了了解。面具偶制作工艺过程;第一步,把挤塑板切块,在挤塑板上面雕刻出偶像头以及五官大概的轮廓形状,再用哥俩好万能胶把它们粘贴固定在雕塑台上。第二步,用软油泥或者硬油泥塑形,一层一层糊在刚才做好的底板上来雕塑成想要的形象的形状。第三步,整体平整,借助一些工具或者手把整体弄平滑。第四步,用浆糊把报纸和牛皮纸糊在油泥上,报纸三层、牛皮纸三层,一共糊六遍,最后牛皮纸在外层。第五步,等着牛皮纸完全干后,用刀在偶头中间切开,油泥掏出去,只留下外面的壳子,在切开的缝隙处再局部按照报牛报牛六这一套步骤粘合上。第六步,上色,这一步可薄涂也可厚涂。第七步,掏洞,确定人怎么带进去,或者带上去,人以什么方式看向外界。
这些例子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它们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现代人正在向偶注入新鲜血液,让它更灵活、更充满新鲜感、更加与现代人的生活靠拢。从对比来看西方的偶剧艺术仿佛种类更加丰富,开始出现人偶同体、大型偶装置艺术、与数字媒体的结合,这些都对中国的偶剧艺术产生影响,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做出创新,采用与偶形象更贴切的材質,将偶的形象更加真实化。
三、完善偶戏建议
对于偶戏在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从继承和创新两部分着手,从继承方面,祖先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们需要首先重视起这部分,学习基础的制作工艺、表演程式、舞美布景等等,在掌握这些之后,我们再去考虑创新的问题。一出偶戏是需要偶、剧本、布景、表演、音乐、唱腔共同组合在一起,它们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能忽视。对于木偶制作这部分,以往的普遍选取木头作为偶制作的原材料,我们可以突破思维认知,运用一些特殊材料或者环保材料,使之和偶的形象、偶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契合。在表演和布景方面,以往具有一套程式化的表演内容和布景,我们可以走出固定区域,走向特殊场域发展空间,尝试多场域表演,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地方,街道、乡间等等一些地方,表演也可能随时因为观众的互动做出调整,产生一些新鲜感,让现代年轻人参与在其中,在表演中,融入表演中与偶表达出的情绪主题相碰撞,感受偶戏的魅力。偶的呈现方式、造型特点等等一切与它相关的视觉表现,都需要能够打动观众,追求愉悦性、趣味性,把观众带入人与偶表达出的情感中,那就需要结合现代的新形式、新材料、新科技手段。在古朴的艺术中融入新生的生命。
再者,应从教育培养方面入手,经调查,偶剧专业少之甚少,现作为高校课程只有上戏、中戏。而且学习偶的操作是需要几年时间掌握各种技巧,在以往口传身教、代代相传这样的传承方式在现今来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随着真心热爱并传承偶戏的老艺人的离世,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担任起偶戏传承工作,我们需要重视起教学培养这方面,在多所有舞台美术专业相关的高校开设这样的课程,一是让人们接触了解偶及偶戏,二是感兴趣的人自然会专注于深究偶戏,这便是传承偶戏的另一种方式。
其次偶也深受儿童的喜爱,芭比娃娃是我们儿时的玩伴,我们也可以从儿童教育角度来传承偶的精神。总之,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偶的发展问题,对我们来说面临着考验。
结语
偶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我们需要重视起偶戏的传承发展,偶戏它是从古发展而来的艺术,它带着古人的审美、古人的创作、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人们赋予了偶生命,在人们设定的情境中,人与偶表现出来的情感发生碰撞,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冲击,构成了一出观众、偶像与表演者情感共鸣的完整戏剧。可以说偶是珍贵的财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下发展问题,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继续挖掘偶剧新的应用空间,给偶剧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生命。
注释:
①段安节:《乐府杂录》,有《说郛》本、《续百川学海》本、《古今说海》本等。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戏曲论著集成》。
②水傀儡:水愧儡是指用一些可塑性的材质制作偶像,并在水上表演的木偶戏技艺。
参考文献:
[1]胡万峰.论木偶剧艺术创作的整体性[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6年第二期总第166期.
[2]赵海.木偶剧舞美空间的再创作[N].戏剧丛刊,2014年3月15日.
[3]王立.浅谈现代偶剧的表现形式与灯光运用[N].人文天下,2020年2月23日.
[4]候莉.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作者简介】马乐芬,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