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探讨

2020-07-23 06:40曹军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原稿底片感光

曹军

珂罗版是英文名collotype的音译,珂罗版印刷又称玻璃板印刷,它是照相平板印刷工艺的一种,由德国摄影师发明,于清光绪年间传入我国,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主要用于印制书法、绘画、手稿、碑帖等。启功先生曾这样评价珂罗版印刷技术:“对于古代书画无疑是一种特殊手段,艺术价值和逼真程度上堪称:‘下真迹一等。”

上海博物馆在上世纪50年代建馆之初就引进此项技术,并成立了珂罗版书画复制部门。由于早年陈列条件有限,展厅不能做到温湿度的精准控制,为了防止恶劣天气对书画作品展出时可能受到的损害,在梅雨季节曾使用珂罗版复制出的作品代替真迹展出,在当时对珍贵的古代书画文物起到了保护和研究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珂罗版复制的书画作品由于成品的质量精美,能够清晰地还原原作的艺术水平,从而可以作为相关的艺术品进行销售,使原本在馆内展示的稀有珍贵的书画文物能够通过珂罗版印刷术,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佳作高仿真度地呈现在普罗大众手中。

珂罗版印刷技术主要分为四个工艺流程照相、修版、制版和印刷。

第一步照相

目前上海博物馆使用的照相机是定制的吊式照相机,由于受到照相机尺寸和拍摄方式的影响,专门定制了利于在全黑暗房间里操作的全色胶片。传统的墨色书画原稿拍摄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一系列操作后得到一张无网点阴图底片。彩色原稿则需要在拍摄的镜头上增加滤色片进行分色处理,按照原稿分色的数量选择不同的滤色片进行拍摄。

第二步:修版

修版主要是彌补拍摄时的不足,也要考虑下一个流程能够达到的还原程度。对于原稿上出现的印章痕迹的遮盖与修补也是其中一环。彩色原稿则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分色底片的画面进行遮盖等处理,以便于之后的套版印刷。修版的过程需要修版人员的细心,且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绘画功底和技术水平。

第三步制版

制版是采用磨砂玻璃板为底基,在上面涂布一层感光材料。感光材料主要成分是明胶、重铬酸铵、重铬酸钾、硝酸铅以及安息香等。通过特制的烘箱以恒温65℃进行烘干处理,使感光材料在于燥、洁净的磨砂玻璃板上形成一层均匀的感光膜。用老式的晒版箱通过太阳光将阴图底片的图像反映在感光膜上。珂罗版印刷画面的深淡层次变化是借助感光膜在太阳光下硬化胶膜形成的细微褶皱来达到。不同的环境、季节、曝光时间需要凭借制版师的经验进行调整,以达到优良的版面还原程度。最后通过定影、冲洗、吹干,得到可以印刷的珂罗版。一块优良的珂罗版需要版面软硬适中、层次丰富,能够较好地还原底片的层次。

第四步印刷

印刷是整个珂罗版印刷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印刷品是否能还原作品的层次,关键在于分析原稿的层次与印刷的技巧和处理。当印版制做完成后,首先需要对印版进行润湿处理,使胶膜上的细微褶皱膨化,其表现为曝光时硬化部分褶皱能够吸收油墨,未硬化部分排斥油墨。在印刷机平台上放浸湿的报纸,要平整,放纸的目的就是要加大印版和铁台的摩擦力,使印版规矩固定。用甘油擦印刷图像部分,使其胶膜膨化,提高吸墨能力,增强画面层次。印刷的胶辊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环境、温湿度进行选择,达到较好的附着能力和上墨能力。珂罗版印刷按照原作层次的浓、淡、干、湿,可以通过褶皱疏密程度的变化体现为焦、浓、重、轻、淡等五等墨色。珂罗版选择的承印物多以宣纸、绢等为主,按照原稿的尺寸进行裁剪印刷。由于珂罗版印刷机的尺寸限制,较大尺寸的原稿需要进行拼接印刷,这对印刷操作者的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笔部分的墨色需要达到一致。根据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调制油墨的过程中有所变化,适当地加入少量调墨油或猪油,使油墨增加黏稠度,能够在确保印刷接笔墨色的同时避免使墨皮、墨块影响胶辊上墨印刷和确保珂罗版画面质量。

以元·李升的《溅山送别图》为例,在拍摄前对于原稿进行画面的分析,讨论拍摄时需要注意的层次部分,在拍摄之前讨论原稿的层次,选定一个拍摄的曝光时间范围,由某个时间区域为分界,进行多次的拍摄,拍摄完成后把每个时间段的连续调底片进行制版印刷打样,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段的底片作为原底片进行修版。修版师按照之前的打样稿为基准,参照原稿画面的层次再次通过减薄、增厚等处理手法对于底片上的层次进行修改和强调。还需要修去底片上印章的部分便于之后印刷后的钤印。完成了修版后将修改好的底片送去制版间,制版师根据画面的层次和强调的内容配比合适的感光液,制成一块合适大小的感光版。在感光版与底片曝光的过程中根据当天的太阳光线的强弱和天气温湿度的不同来调整曝光的时间。吹干一天后的珂罗版印板需要通过大量的水的润湿来使版面的褶皱膨化,便于之后的印刷上墨。根据当天的室内温湿度来选择不同软硬度的珂罗版印刷胶辊和油墨的软硬度。印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画面的淡墨层次部分,如果层次无法较好地还原出来,需要在之后擦拭版面的过程中使用甘油来强调其层次。珂罗版的版面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可以说随着印刷的进行不断的变化着,比如在画面墨色整体不足的情况下增添新的油墨,画面层次少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黏稠度较高的油墨或者在原有的油墨的基础上添加猪油或者调墨油来稀释,使得画面能够尽可能地还原原稿的面目。印刷完成的作品需要放置一段时间让墨油慢慢地渗透宣纸,使画面更加自然。之后再根据原稿在画面上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设色和钤印,进一步还原原稿的色彩,并且使画面更加丰富。最后装裱成套,展现出一幅能够较好还原原稿的艺术品。

珂罗版目前也在原有的单色印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彩色珂罗版,依照对原稿或高精度样稿画面的色彩分析,将原有的色彩分色进行分类,采用专色套版的方式进行印刷。按照分色拍摄并完成修版的底片来分批制版,对应的印版按照分色来调配对应色彩的油墨,确保印刷完成的色彩接近原稿。套版的方式采用先浅后深的颜色来印刷,最后套印黑色确保画面层次完整。

彩色珂罗版的制作则更为复杂,以明·陈洪绶《水仙图》为例,在拍摄前需要对原稿的画面色彩进行研究分析,把主要的色彩分为赭石、绿、蓝、深蓝、黄、白、浅灰和黑这8个主要的颜色,再根据分色的种类使用滤色镜和增加套版使用的十字线进行拍摄。修版根据原稿的色块区域来修出底片上体现出来的色彩区域。由于彩色珂罗版是专色套版,只需要体现出需要的部分,印版的软硬度也需要随之调整。印刷前,需要根据分色进行调配专色油墨,使用基础的红、蓝、黄、白、黑五色珂罗版专用油墨进行调配。赭石色、黄色等淡色油墨可以使用白色油墨作为底色,在此基础上加入其他的颜色油墨逐步调配成原有的专色。绿、蓝、深蓝色等深色油墨则需要使用较为深的蓝色油墨作为底色来调配,比如深蓝色油墨接近于红蓝色,可以适当的加入红色来强调其色彩。在印刷的过程中由于宣纸的本色与白色油墨十分接近,可以多次叠加白色来使白色油墨的本色更加出彩。套版的顺序按照赭石、绿、蓝、深蓝、黄、白、浅灰和黑来进行,整体的效果在完成套版后才能显现出来。再通过多次的打样来调整画面的色彩,最后达到原稿的色彩。

珂罗版印刷技术在书画复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改进,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经上海博物馆四代传承人保护、传承与发展光大,让它能够像画卷上的水墨一般绽放出别样的色彩。

猜你喜欢
原稿底片感光
朱自清不肯马虎
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表
保护光明的“底片”
感光器件尺寸:同样重要
《聊斋志异》原稿寻回记
触感光油为PE膜包装带来丝滑手感
感光食物晚上吃
社会底片
“扫描”珍贵记忆
方寸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