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水
在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闽台两岸的中医文化颇为丰富,药材交流频繁,两岸的中医生都身怀过硬的医技,不仅仅治病救人,还将医学传承给下一代,让中医文化,中医技能万古永流传。本篇文章将从闽台两地的中医药发展史,现如今中医的发展环境,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行文。
1.1晚清时期闽台两地的中医文化交流
西方用先进的火炮和航海技术,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促进了中国同外国的生活军事文化政治交流,在这个大环境下,闽台两地的交流也更为频繁。由于福州马尾船政学院的创建,促进了海上交流的往来,闽台两地的医学人员得以互通有无,由于台湾的药材资源相对匮乏,大陆的许多药材商都将福建的地骨皮,铁皮石斛,金线莲等特色药材销往台湾。沈葆桢等人也在台湾从政,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福建的许多中医生到台湾求生活,过日子,范元成就是服务台湾医疗卫生的代表之一。他从小对中医学有极大的兴趣,精通外科,治病救人丝毫不马虎。因此,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认可[1]。还有一些泉州的中医师,带着怀着仁心,带着仁术去研究台湾的风水环境,治病救人,不图回报。泉州南安的郭严明就是其中一个典范。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也将自身的医学分享给台湾民众,将大陆的医学理念和台湾的医学观念加以融合。诸如药签,咒禁等民间疗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有许许多多的福建中医都到台湾行医,成为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主力。
台湾人素有一颗好学之心,他们怀着对中医的向往,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来到福建学习,如出生在台湾嘉义的罗俊,1895年因为抗日战争的失败了来到了福建的天柱岩,行医济世,学习福建的医药文化,台湾虽然盛产樟脑,硫磺,但他对福建的道地药材有着浓厚的兴趣,人参、大黄、阿胶等都是他研究的对象。在台北港的出生女中医郑阿吴对福建中医的影响更为深远[2]。1895年后,她跟随父亲赖导莆田的秀屿生活,由于其家传医术精湛,她担任乡里的接生婆,深得大家的信任,并且还擅长治小孩子的惊风遇寒,对妇科病颇有造诣,受到了村里人的爱戴和尊敬。这些民间医生成为了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重要片段。
1.2民国时期闽台两岸中医文化交流
民国伊始,西方的各种思潮已经大量的涌进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受到了强烈的排挤和打压。袁世凯执政期间甚至还提出废止中医,停用中药的政策,伪国民政府的汪精卫不仅仅不允许中医生执业看病,就连药店都限制开张,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医事业发展的进程。对此福建人民没有在政府的打压下屈服,放棄我国的优秀而又独特的中医文化,积极的创办各种和中医有关的院校、报刊等。努力和新文化运动相抗衡,虽然在众多的中医爱好者的努力下,中医没有被埋没,但还是与广大的劳苦大众产生了一定的间隙。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台湾社会的中医药也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3]。但是台湾中医药界人士没有坐以待毙,也进行了相应的运动和西方的医学思潮相抗衡。如中医界人士向当时占领台湾的日本议会提出《《复活汉医生制度请愿书》,虽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医爱好者依旧继续发行《台湾皇汉医报》继宣传闽台两地的中医文化,从中医药给两岸民生带来的福祉上广为宣传,并且医药双轨并行,大力发展中草药,林林总总的各色药店药材厂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日本为了提升经济效益,极大的纵容民间中药材走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虽然日军对两岸人员的来往监视极为密切,但仍有不少的闽医入台或者台医入闽的现象发生。如上杭的陈景岳在历尽千辛抵达基隆后,便在那儿行医治病救人,将自身的中医水平结合台湾的中医文化,保障了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即使在当时中医受到大力打压的局面下,台湾人民对中草药的需求仍然没有因此而下降。 作为台湾中药材贸易枢纽中心的福建依然保持重要地位,两岸的贸易总量自始至终保持在一定的高度[4]。
民国时期,福州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农产品土特产出口口岸,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中药材交易的活跃度位居全省前列。厦门、泉州作为几个重要的通商口岸,还成立了专门管理药材进出口贸易的协会,其协会所办理的货物包括各种各样的药材,不仅仅有生活常用的香料、肉桂等,用于美容护肤的珍珠、琥珀也不少。由于闽台两岸走私贸易地点的极多,每天几十上百艘的轮船在台湾海峡频繁来往,每月的交易总额达到了四五百万,其中中药材的贸易量占比稳居前三,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中医药能够夹缝中平稳发展。
1.3当今社会的闽台中医药人才发展现状
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中医药特色文化产业,福建省在几个时期积淀的中医文化上,积极开创新的中医宣传模式,经过政府与中医人士的努力,福建省的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硕果累累,进入高速发展的列车轨道。在高等院校方面,闽台两岸的交流生数量逐年增加,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才数量得到了保证,赶赴大陆就读中医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平稳增长,由于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程知识的吸收上,极具效率。两岸的交流生在完成学业后,带回不同的的知识和技术为本土的发展服务。闽台两岸还会经常关于中医药的发展问题,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提升两岸学生的学术交流。闽台两岸“一年交流、二年洽商、三年合作”的合作模式已经初具雏形。
2.1借助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独特中医文化品牌
现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好风凭借力,闽台两岸应当积极培养国际化中医药名人,不再仅仅局限于海峡两岸,打造国际化的中医药品牌中医院,通过医疗贸易、健康养生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闽台两岸中医药文化特色走向世界,迎向未来[5]。通过将发展规模化、中药生产标准化、医疗服务完善化多方并举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用品牌打造规模,借品牌开拓市场,凭品牌增加效益,形成具有闽台两岸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2 挖掘两岸名医名事,宣传中医防病治病
闽台两地培育了众多的医学奇才,如东汉建安时期被称为建安三神医的张仲景、华佗、董奉,法医学鼻祖宋慈、有“保生大帝”之称的闽台民间医神吴夲。大力发展名医效应,对闽台两地中医药文化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深入调查,例如中医药文化古代遗迹的考察,经典名医名方开发利用研究,近现代闽台两岸中医药贸易故址发现,以及名扬两岸的中草药种植基地,现代中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进行深层次的利用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推广,借助互联网的,微信等众多新兴媒介优势,让闽台两岸中医药文化继续散发灿烂的光辉。
2.3借助企业影响力,让中医文化进万家
在企业品牌影响力方面,福建有片仔癀龙头企业,片仔癀依靠中医药“老字号”不仅医药行业有所建树,随着资本的加入,也涉足食品、餐饮等民生行业,使得中医药的发展和宣传深入各个行业。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也依托厦门得天独厚的地理战略优势,用心将中医药文化产业做好做大做强,产品的多元化令人瞠目结舌,不仅在药品、保健食品领域独树一帜,做到药品片剂、丸剂、胶囊、口服液、甚至在家庭药膳方面也是异军突起。在ECFA框架指导下,闽台两岸许多中医药家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机制。大陆将各种各样的药材销往台湾,在质量方面,两岸共同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和物流系统,保证了药材的供给和质量。
这让海峡两岸的民众可以享受到健康的中医药材,健康的中医服务[6]。
闽台两岸中医药文化独具特色,发展历史悠久,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孕育培养了众多著名医学奇才。因此,两岸人民应该合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各方面的价值,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促进两岸中医药文化发展,增强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1]彭海媛,朱祥枝,洪凡,王方刃.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20-123.
[2]蔡鸿新.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02):39-42.
[3]陈韵.民国时期的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01):66-69.
[4]陈韵.晚清时期的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1):56-58.
[5]彭榕华.闽台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01):67-69.
[6]朱旭,林端宜.开展闽台中医药交流工作初探[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2(04):24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