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实训室废液的分类及处理原则,地在实验时产生的酸碱废液提出了处理措施,旨在提高工作有效性,节约实训室的成本,希望能给教育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 实训室 废液管理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1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产生酸、碱等有毒有害废液,甚至还会有剧毒和致癌废液的存在,这些废液虽然排放量不大,但是会影响周遭的水的质量,如果将废液排放到城市下水道,城市污水处理厂也会没有办法处理。大量废液排到水中,人或动物饮用水的时候就会受到危害,严重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效果。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排放实训室的废液时需要将废液恰当处理,树立环保意识,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处理废液,减少废液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废液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在实训室中,产生的废液一般包括三类:其一是酸碱废液;其二是一般金属及离子的废液,比如铜和铜的化合物等;其三是毒性比较大的重金属离子废液,比如,贡和铬及他们的化合物等。
当前,对废液的处理原则如下:遵循废液的特点,将废液分类,集中处理。首先,师生在进行实验操纵时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实验路线,控制试剂的运用,尽量找到有毒试剂的替代物,减少废液的产生,减少对周遭环境的污染。其次,师生应该秉承适当的原则处理废液,回收、固化和焚烧都是不错的方法。最后,处理废液的方法应该尽量简单,处理效率高,不用投资过多的资金。
二、废液处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于废液的处理,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总结出方法,但是在运用时却存在一些问题。
1.师生环保意识弱
环境保护具有他效性和后效性,对人或动物的影响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而有些师生会违规排放。虽然学校已经规定了处理废液的方法,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但是在实际的废液排放过程中,大部分实训室还会被动护理废液,认为这应该是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师生环保意识非
常弱。
2.废液排放难度大
首先,师生在开展化学实验时,学生流动性大且人数较多。因此,废液排放的难度非常大;其次,高职院校实验操作机会比较多,排放的废液量虽然少,但是废液种类多,收集比较复杂;再次,实训室开放程度大,师生创新实验多,由于他们的环保意识不同,有些学生会随意排放废液。
3.基础设施不完善
很多高校的实训室开设比较早,当时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没有对废液进行收集和暂存,还有的学生直接将废液排入下水道;虽然实训室中配置了收集桶,但是摆放的位置比较随意,不方便收集也不方便处理。其次,在一些老旧的实训室中,实验室的下水道和生活污水的管道是一体的,它们还被排到了更大的区域里。有些实训室的管道是铸铁管,不能防酸碱,腐蚀比较严重,废液容易渗透在各个区域,危害到周围的环境。
4.处理废液的企业比较少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废液都是集中回收,再送到专业的企业中进行回收。但是这些专业的企业需要环保部门的审批和监督,企业数量少,种类少,因此学校应该联系大量的企业才能处理掉师生实验过程中的废液,工作成本比较大。另外,根据实践调查,为了处理实训室中的废液,高校需要花费高额的经费。
三、废液处理的方法
1.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在化学实验的课程中,教师应该将在给学生讲授实验知识时将环境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无形中树立环保意识。当学生进入实训室前,教师应高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实验操作的方法,这里面也应该包括对廢液处理的方法,重视“绿色化学”观念的落实,为环境保护打好基础。在化学实验操作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实验向学生传授环保的知识,引导学生集中处理废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2.优化实验操作
教师在增加化学实验的同时,也应该不断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污染严重、危害性大的实验,或者对这些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增加无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比重。其次,教师也应该不断优化实验的步骤,尽量将实验做到零污染;采用绿色、廉价的试剂,减少实验的副作用;整合实验,实现环保的目的。同时,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该完善学生的操作,避免因为实验操作造成药品缺失,将有刺激的气体放到通风柜里,减少污染产生。
3.合理构建处置废液的结构
依法依规管理是合理构建处置废液的结构的前提。应该在废液排放的基础上,对高校实训室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本地的实验室的废液处理制度,规划出储存、转运处理的方法,明确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并定期进行调整。在严格执行处置管理制度时,首先要对废液中的水质和水量进行调查,然后再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废液分类越明确,处理起来就会越方便,但是操作性会减弱,需要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师生在处理废液时需要秉承安全性、方便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从而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结语
在化学实验操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性质各异,威胁到了人和动物的健康,如果没有对这些实验进行合理处理,废液排放环境中,也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师生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废液,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广艳.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03):278—282.
[2]周宝成.高校开放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06):956—960.
[3]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4):215—217.
[4]鲍敏秦,张原,张双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1):188—191.
[5]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188—190.
作者简介:顾婉娜(1982.6—),女,汉族,籍贯:辽宁锦州,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硕士学位,专业:无机化学,研究方向: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