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克明
哲人告诫我们:“人生的最佳状态,是保持轻度的贫困。”仔细品味,颇有深意。推而广之,适度地容纳对立,或许应当是事物的最佳状态。犹如太极图,白鱼中必须有黑“眼”,黑鱼中又需要保留一只白“眼”。事物的转化往往就从这“眼”开始。
俗话说,欲壑难填。生活中保留某种程度的不满足,不仅无害,反而有益。饭前轻度的饥饿感可以刺激食欲;劳作后轻度的疲劳感也许睡得更香;谋事时轻度的焦虑感反能时刻铭记在心,有利于事成;繁迫时轻度的紧张感也许可防止怠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市场上某种商品轻度的紧缺,反而促进人们的购买热忱;爱书人书款轻度的偏紧,反能不断地保持他对书的渴望;聪明人轻度地保持点糊涂,也许显得更宽厚大度;性格上轻度的固执,也许不至于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甚至于一个人轻度地有点“怪”,没准反能促成他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只有适度地容纳对立面,才能有利于主体的稳定存在。正如一个人若总是生活在无菌环境中,他绝不会有健全的抗病能力。为了预防罹病,必要时还要种点牛痘,打点卡介苗,人为地引进点对立物,使体内产生抗体,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事业有成之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对立方面借点灵笈,以作“添花”之笔。武将若会吟哦几首诗,便透出几分风雅,被人拱称儒将;文人再会舞弄两下剑,则更显其风流倜傥,别有一番风采;善玩权术的若故意风传出几件呆拙趣事,便显得大智若愚。
有时过于饱满,过于纯粹,反而是一种“病态”。整日饱食则心愈塞、年愈损、气愈滞。食品极大丰富反而使独生子女挑食厌食,营养不良。买书手头宽绰(再加上有人赠书),坐拥书城也许倒不急于去读。商品极其充足,堆满货架,反而吊不起人们的购买欲。睡眠太多,人反而昏昏沉沉,越睡越懒。一个人如果样样都得到满足,什么都不缺了,反而造成最大的缺失——进取心。
摧毁一个人的某种渴望,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过度地满足他,使他感到厌腻。以前私人油酱店老板为防止伙计偷吃芝麻酱就用过这样的招数。
我们有时宣传一个人总喜欢把他夸到完美无缺、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把这个人神化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就让人感到太虚假、太绝对、不可信、不可亲,反而失去感召力。
“水至清则无鱼。”绝对的纯粹总是最干巴巴,最缺少风采,也是最缺少用途的。绝对纯的铁反而很有惰性,不易生锈,用途也很少。只有加入各种不同的成分后,才成为具有多种用途的特种钢材。绝对纯的硅、锗只有经过极微量特种元素的人为掺杂才能成为半导体材料。人体也必须要有点杂七杂八的“微量元素”才能维持健康。台风、寒流有害,但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它们的调节作用,地球上将冷处极冷、热处极热,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尘埃可恨,但天空若絕对干净,缺少这些尘粒作为凝聚中心,再浓厚的云层也不会凝成雨滴,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下雨,地球上也不会汇成江河,所有土地只能是沙漠。可以说,大气中若没有灰尘,就不会有生命,更不会有人。
事物总是“相反者相成”,看似相互对立的事物又自有其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聪明之人,自当时刻注意——在方方面面适度地容纳对立!
(选自《散文(海外版)》)
【赏析】
本文开篇由“轻度的贫困”引出“适度地容纳对立”,二者的同一性建立在辩证法之上。主体部分,先从正面进行阐释,再就反面进行论述。在正反两个层面的论证中,分别提取、分化出多个分论点,且这些分论点之间呈逐层递进之势,如此多角度、全方位作剖析、讲道理,就使“看似相互对立的事物又自有其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聪明之人,自当时刻注意——在方方面面适度地容纳对立”这一中心论点极具说服力与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