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生成与实践演进

2020-07-23 06:24赵国龙王宝治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赵国龙 王宝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逐步阐发、整合和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赵国龙(1969-),男,汉族,河北文安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王宝治(1966-),男,汉族,河北海兴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阶段研究成果(18BDJ005)。

[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7-0029-04

从世界范围来看,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普及乃至积淀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其间不乏波折坎坷,也不乏反复与斗争。自思想发端到文化养成,核心價值观的建设大体遵循由理论到实践层面渐次展开、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紧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命题展开接力探索,夙兴夜寐、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所处时代党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撰写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一、高瞻远瞩、坚守原则,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基础

一是划定四项基本原则红线,毫不动摇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亲自主持制订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厘清了功过是非,破除了重重阻碍,做到了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动下,四项基本原则被写入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中,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之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自此作为立国之本、立党之本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邓小平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认为“没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没有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思想,没有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就谈不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这一独创性论断,后来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进一步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而得以完美体现。为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而且直接筹划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②

三是充分汲取历史教训,倾心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针对党的历史上发生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现象及其带来的惨痛教训,邓小平辩证揭示了好制度与不好制度的两种后果。他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③他认为,由于“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因此大力倡导在“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④将法制教育渗透于中小学教育当中,培养遵守法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党不断加大以《党章》为统领的制度建设的力度,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也得以逐步形成和完善。

二、居安思危、锐意进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是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邓小平理论既是开篇之作,更是奠基之作。江泽民不仅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首次列入党的十五大修改通过的党章,而且经过十余年的酝酿积累和反思,江泽民在2000年2月正式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红线,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2001年江泽民在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明确阐明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在关系,即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且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他富有见地地警示全党:“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

三是着力倡导爱国主义,接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共同遵奉的核心价值。1989年9月29日,江泽民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提了出来。1998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对“98抗洪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⑥“98抗洪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新时期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大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

三、以人为本、见微知著,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构建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一是擘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以党内和谐推进社会和谐。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的一大贡献,是提出“和谐”新理念,阐发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到“四位一体”,进一步加深了全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明确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决定》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崇高地位,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起磅礴的建设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三是公开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向全党旗帜鲜明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公开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深入探究、反复思考的智慧结晶和重大理论创新。这24个字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要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切切实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大地

一是以战略家的远见谋篇布局、着眼未来,亲自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阐释,是中國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不仅直接参与其中,而且思考甚多,倡导践行,贡献极大。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深刻指出,工人阶级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工人阶级的特殊优势,用不断发展的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增添新血液、注入新能量。2014年5月4日,适值第95个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亲切座谈时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⑧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定区域内的国家或民族的共同遵循和行为规范,它能够焕发出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和灵魂力量。虽历经坎坷曲折而百折不挠、不忘初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的兴旺之道。苏东解体的背后,与没有在国民内心深处构建并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厦不无关系,与彻底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害不无关系。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特别重视在广大青年当中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为此他专门对青年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下苦功夫,求真学问;要修养道德,实践道德;要明辨是非,善于抉择;要扎实干事,踏实做人。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殷切希望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以孩子们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则寄语广大教师要通过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核心价值观,以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田、涵养学生情操,指导学生实践,助力学生成长。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新时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和明确的要求。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要善于“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⑨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则明确要求县委书记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扮演好政治明白人、发展开路人、群众贴心人、班子带头人角色,励精图治,关爱群众,实现郡县治理、天下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二是以慈善家的情怀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力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人民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把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答应、人民是否幸福作为本党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和努力,目前中国人民已经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但是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习近平长期的农村基层工作经历和人民情怀,使得他对贫困问题尤为关注,同时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内扶贫专家和治贫的行家里手。从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可以发现习近平在同时期青年干部中,对于贫困问题的见事最早、认识最深、论述最全、用力最大、成果最丰。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并做出科学部署。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具体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并扎实推进扶贫脱贫工作。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要求“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⑩。同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坚定地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据统计,2019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至551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过去7年共减少9348万人。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小康,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为推进中国社会公平正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三是以政治家的慧眼统筹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步伐逐步加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多轮驱动构建中国特色法治文明体系的通道已然贯通,一个卓然屹立的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顺利通过了新时代《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作为划时代的纲领性文献,不仅规划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而且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采取的重大步骤和重要途径。总目标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大步骤和重要途径就是要不断坚持加强宪法实施,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设法治社会,等等。2015年2月2日,习近平面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伸张正义。”?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访美期间在华盛顿州做主题演讲时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推动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再一次向全党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9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

四是以革命家的气魄果断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一心一意打造风清气正的优良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導集体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向全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同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作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救赎,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全面”就是管好全党、治好全党,覆盖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面向9000多万党员、460多万个党组织,着力点就是要牢牢抓住主要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就是做到落实从严、问责要严、执纪要严,真管真严,常管长严。“治党”就是指党的各级组织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真正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各级纪委要确实担负起监督监察主体责任,敢于向违纪行为违纪人员执纪问责。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夙兴夜寐,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气神统领全党,着手“八项规定”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瞄准党内痼疾,整饬党内不正之风,严惩党内腐败分子,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压制,不敢腐的大气候初步形成,广大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度得到极大提升,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得以有效改善。这些变化,是全面深刻、影响深远的变化,是正风肃纪、鼓舞人心的变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的正能量,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是以外交家的胸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持续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战略,离不开建国七十多年的持续积淀,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九年的不懈努力奋斗。一花独放岂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和展开,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和平发展、繁荣稳定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从独乐乐到众乐乐,从中国富强到世界富强,从中国文明到世界文明,从中国民主到世界民主,从和谐中国到和谐世界,这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这是中国不断强大的逻辑必然。由于中国的崛起和复兴,由于中国的从容与担当,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从未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追赶世界、融入世界,到伴随世界、引领世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了完美而华丽地转身,中国经济和社会实现了一次次转型升级和发展进步。曾几何时,自由、平等是某些西方大国炫耀的砝码和资本,民主、人权则常常是霸权主义恐吓、威胁和勒索中国的不二法宝。如今的中国不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如今的国民也不再是一百年前的国民,屈辱和孱弱已然远去,自信和豪迈悄然到来。中国主动捍卫和平,绝不故意制造战争;中国主动开放包容,绝不制造孤立封锁;中国主动团结合作,绝不制造分裂;中国主动输出诚意,绝不制造冷漠;中国主动输出友善,绝不制造敌对。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不惧艰险、砥砺前行,在合作共赢、和谐世界的征途上求同存异、携手同行,不断续写人类文明进步的华彩乐章。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8.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5.

⑥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0.

⑦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8.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0.

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48.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17-11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8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5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