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网络化建设的两个问题

2020-07-23 06:48唐昌菲匡勇胜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教育体系网络化

唐昌菲 匡勇胜

摘 要:在素质教育日益获得关注的今天,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热议话题,笔者认为,依托网络技术,从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和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改造两方面着手,快速完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必能助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走上快车道。

关键词:教育体系;教育生态;网络化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是一个立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依托网络技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的讨论有了社会背景与技术前提。社会背景——相对以往的“象征性”“非主流”存在,如今的艺术教育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板块中的重要拼图,特别是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这个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必须落到实处。技术前提——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艺术教育平台、与艺术教育相关的网络化产品浮出水面,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应用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技术前提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快速完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搭上科技的快车,寻求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规模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并尋求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的革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网络化建设重点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其二,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改造。

一、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是指围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各种机构和各种要素的组合。近几年,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理念及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原有的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由此,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迫在眉睫。

依据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网络化升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体系的网络化延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以说明的是,这其中包括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统一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概念、大框架下的。

从我国现有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看,其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倾向于共性化培养方案的打造,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较少顾及。这样的现状是由各高校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他们能掌控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从而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设置课程。然而,从有益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角度看,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该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可在设置课程时做出梯度设计,一方面从考虑共性的角度出发,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出发,设置普修课,根据教育部建议,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开好音乐、美术、影视三个艺术门类的鉴赏课和“大学美育”。另一方面,通过网络,链接全国乃至全球化教育资源,达到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享。例如,在普通高校里,有部分学生会有学习各种具体艺术技能的兴趣,为满足学生的诉求,我们可依托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引进网课,这样便可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来缓解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另外,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也可考虑建立一套水平认证机制,凡通过专业认证,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学生,可获得艺术教育的相应比例的学分[1]。

例如,上海戏剧学院开设的“艺术中国”在线课程,汇聚了校内外各大艺术领域专家、学者,从舞蹈、主持、表演等多个维度对艺术进行诠释。该课程不仅面向校内,更是走向全国,使校外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自主性学习,并有机会与艺术领域的教授、学者开展实时互动。“艺术中国”网络课程的推出,很快得到了全国各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113所高校的2万多名学生已经选课学习。并有高校设定,若能完成32个课时的学习与考核,就能获得2个选修课的学分,并在其所就读高校中获得“学分认可”。

又如,厦门大学BBS中的文化艺术板块,学生们在这里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心得体会、对艺术类选修课的评价等。还有不少学生上传自己感兴趣的图片供大家欣赏。这种做法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进行个别化学习,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笔者列举上述案例,旨在说明,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已可以轻松实现。这必然是,也必须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有了依托网络技术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必能支持学生在艺术教育上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也更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2)教育手段的网络化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直以来,高校教育都在寻求教育手段的革新,以便通过教育手段的革新与升级,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陕西师范大学自2012年引入了 MOOC 模式后,在选课方面,现有课程容量已使滞留选课学生比例大幅度下降,对选修课程注册压力起到缓解及良好分流作用。在教学质量方面,学生与教师“足不出国”就能接触到国际知名院校开发的优质课程内容,不仅提高知识更新效率,更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学习领域、拓展学术视野的高效途径。在线互动机制方面,形成以教师发起的专题讨论、学生个人提问、论坛学生讨论三类阵营,10%的学生尝试主动查询听课疑问,5%的学生能充分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主动认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研究的能力[2]。

又如,南京艺术学院的传媒云课APP,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网络化进程,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提取高效、便捷,学习效率也得到提升。教师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作业的批改效率也大幅提升。

再如,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公共网络教学平台,拥有着全球著名高等学府Blackboard为学生艺术课程的学习创设了互动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在此平台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学习需要来进行选课,也可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并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固定,扩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对于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而言,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手段的网络化升级,同样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进行引进的工作。即,以开放的心态以及前瞻性的眼光,引进基于网络技术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在线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更科学、更立体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3]。

(3)教育成果的网络化呈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成果的呈现指向两个目标,一方面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检测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一直以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成果呈现的最主要方式是考试,其次是各种有关艺术水平的竞赛,或各种文艺汇演等。如今,仅仅这些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今学生们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网络是他们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任何回避这个话题的人都将落后于时代。时代是一个不可逆的命题,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具体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我们则既要有从上而下的宏观视角,也应该自下而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艺术教育成果的呈现上多采用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热情。

既然网络给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方便,鼓励各普通高校以及各普通高校的学生善用网络,借助网络技术,大胆创意,寻求艺术教育成果的多元呈现方式,营造艺术教育的新气象。这种多元呈现方式可以是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也可以是校际间的联动;可以是学生的自发行为,也可以在学校的引导或组织下进行。个体或群体行为也好,自发行为或学校组织的也罢,活动的核心内容一定与艺术教育有关。更重要的是,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们的“口味”。比如:围绕艺术教育的网络互动,艺术基础知识网络竞赛,涉及艺术知识分享及艺术水平展示的“抖音”,体现学校文化艺术风貌的“快闪”等等。类似这样的形式还有很多,借用一句商业化用语,我们可将上述行为表述为——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的艺术教育内容营销。

例如,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央音乐学院积极展开全院“停课不停学”的相关部署,其合唱团在陈冰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云合唱方式开展线上的学习、排练,号召了1000位全国11所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和优秀同学一起云合作一首声乐作品《我们》。此外,还在抖音上连续发布师生网络合奏、教师授课的视频,尤其是央院教师和校友携众音乐家联合“云录制”《红旗颂》,在抖音上刚发出来就获得了上千的点赞。

二、教育生态的网络化打造

所谓生态体系也叫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而“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生态”则是借用“生态系统”概念,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结构的总体表述。意在说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自身以及其与高等教育的大环境间,与社会环境间形成的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随着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板块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不破坏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生态的前提下,借助网络的优势,多层次、多角度拓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生态圈,打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1)从国家层面出发,借鉴“学习强国”的做法,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力量,开发一款类似“学习强国”的艺术教育APP。APP的设计里包含的内容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加以建设、维护,内容既具有政策高度,亦兼顾艺术教育的普识价值,重点涉及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审美水平、相关艺术知识的认知水平的主要方面。内容的呈现方应具有多元化特征,且紧贴时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期待与客观需求。这款艺术教育APP面向全国普通高校的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积分达到规定的总量时,可按比例直接转化为艺术教育的学分。笔者认为,这样的举措必然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快速普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利用政策導向,鼓励校企合作,引导企业以资本注入的方式参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建设.比如,引进资金,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打造全国性艺术教育网络平台。依托平台,组织各种与艺术相关的活动。通过相关活动,炒热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并吸引名家参与其中,从而打造典型,完成艺术教育的造星运动。所谓造星,即树立典型,具体说,树立一些具备综合艺术修养、崇高道德修养、正确价值观和正确审美理念的,代表新时代大学生形象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典型。通过塑造典型引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新的时尚,激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生态圈。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步入社会之后,他们的素质和修养会影响身边的人。可以说,他们在大学期间得益于艺术教育的审美品位、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具有辐射作用。这样的辐射作用也正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辐射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

(3)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自发建立各种以学生为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的围绕艺术教育的网络互动,以达到保护兴趣、鼓励特色、营造联动、促进学习的目的。当然,学校可依托网络中心以及各种艺术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支持。比如:提供网络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持,协助建立健全各种相关艺术教育的资料库,为同学们搭建与专业艺术教育资源的网络化链接等。网络互动的具体方式为:鼓励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自发组织覆盖全校乃至全国各高校的各种艺术联盟,比如:合唱联盟、摄影爱好者联盟、电影艺术联盟等等。之后,依托联盟,开展以鼓励为主的,可链接社会资源以支持相应奖励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级、多规模的,展现艺术水平、分享艺术知识的网络互动。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更强,也能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有了这种存在感与成就感,艺术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内需”。同时,广泛的网络互动也扩大了学生们的朋友圈,此朋友圈建立在正确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代表了社会的正能量。与一些代表了正能量的、又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必大有助益。

类于上述举措者还有很多。所有这些举措,其实际效果在于,依托网络技术,将已有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板块向两端延展。一端连接顶层,从高处着眼,求得艺术教育的全覆盖。一端向底层延伸,将艺术教育的根扎得更深,从而获得最基础的发展原动力。这样,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拥有了更完整的结构、更完备的生态链,必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科海. 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辅助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刍议[J]. 音乐天地,2008(5).

[2]杨阳. 高校通识音乐课程采用MOOC模式的利与弊——以陕西师范大学网络音乐通识课程为例[J]. 人民音乐,2015(6).

[3]韩筠.“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教育体系网络化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地铁车辆架、大修的管理研究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