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传媒智能化逐步推进,新媒体风头正旺,未来媒体崭露头角。技术的革新使媒体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呈现新闻内容,为具有创造力的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新闻叙事手段。尤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中,新华社、央视等多家媒体机构纷纷采用无人机拍摄,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加入改变了传统新闻要素的呈现方式,拓宽了新闻视野,为受众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体验。
【关键词】无人机航拍;媒体融合;多视角
在技术红利的推动下,媒体融合不断深入,智能化媒体浪潮已经彻底颠覆了传媒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贯穿新闻采集、传播、应用全过程,正如CTA主席Gary所说的那样,“无人机是一个切实的改变生活的技术,能够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不足,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中无人机航拍的实践及无人机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无人机新闻报道现状
无人机是指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进行操控的人工遥控或程序自主控制的飞机统称,因其独特的视角、便携性优势以及到达性优势在新闻传播领域循序普及,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效果。
2011年,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此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美联社等新闻机构纷纷开始尝试利用无人机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2015年6月,新华社成立“天空之眼”国内首个无人机队。2016年3月,人民网携手美国高通公司、零度智控正式组建无人机队。同年12月,全国晚报无人机摄影联盟成立。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加入为我国新闻信息采集与传播机制革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目前,无人机航拍图片及视频已成为诸多国内主流媒体的新宠。无人机可以替代记者深入新闻现场,尤其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无人机能够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保障新闻记者安全,对传统新闻采集方式而言是有效的补充和革命性的改进。
(一)提高新闻时效性,降低采集成本
传统新闻采集方式是由记者亲自达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完成的,会存在很多不可抗因素的干扰,在新闻时效性上会有滞后性。后来航拍技术被应用于新闻采集,早期的航拍采取直升机拍摄,不仅审批流程复杂,而且拍摄周期也相对较长。无人机有效改善了这些情况,记者可以通过操控无人机随时起降,迅速进入新闻现场进行信息采集,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降低了采集成本。另外,记者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就可以轻松启动无人机新闻采集程序,进行线上“采集-编辑-传播”一体化操作流程,并实时将新闻传递于互联网上。结合目前的直播手段,可以实现新闻现场信息传递的零时差。在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媒体报道面临诸多难度,如何迅速有效采集信息,高效准确输出是核心。在抗击疫情攻坚战中,各地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融合使得传播力极大程度下沉,在纸媒报道乏力且疫情期间缺乏传播力的情况下,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全天候信息发布与实时更新。央视采用无人机航拍跟踪拍摄武汉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客观条件限制,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进入火神山医院进行拍摄,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增强新闻感染力,带来沉浸体验
无人机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的制作流程和呈现方式,利用照片、视频以及直播等方式为受众呈现独特的视角和强大的新闻感染力,带给受众沉浸式的新闻体验,有效强化了信息传播效果,也揭示了未来新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月19日中国交通广播发布的“河南高速‘护航保卫队全力护送河南援鄂医疗队安全回家”新闻中,利用无人机航拍捕捉到了河南援鄂医疗队途经豫鄂两省交界,河南高速路警护送车队平安回家的镜头,传递着人们对白衣天使最崇高的敬意。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不仅传递着新闻事实,同时也向受众传达着新闻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三)实现新闻多视角,领略视觉冲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往往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内涵,为受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无人机新闻通常是采用大量俯拍的视角进行拍摄,辅以大景别广角镜头,清楚地交代新闻主体所处的位置和场景,给受众开阔宏大的视觉冲击力。无人机拍摄手段尤其适合报道大场景、大活动、大事件。3月25日,湖北经历了60多个日夜的奋战和坚守,从25日零时起,除武汉以外地区迎来“解封”。湖北日报抖音官方账号利用无人机俯拍直击湖北解封首日的高速公路入口,成百上千的车辆有序排队入汉,昔日的车水马龙今天来看却让人感动泪目。
二、无人机新闻存在的问题
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普及,灵活便携、成本低廉、即时分享的民用消费级无人机越来越受到媒体人的青睐。无人机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内容生产,无人机新闻在拓展新闻采集渠道、丰富新闻视角、提升新闻品质的同时,诸多相关问题也浮出水面。
(一)安全隐患
虽然无人机的远程操控能使记者不用亲临现场就可以采集到新闻信息,但是2017年1月巧日杭州“无人机黑飞”事件之后,无人机安全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一方面是无人机对其他航空器的影晌,另一方面是对他人人身安全的影响。无人机作为一种依托现代高科技的智能飞行器,其操作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消费级无人机大部分都属于不需要证照、买来就可以飞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
飞行控制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是无人机系统的主要技术,虽然目前无人机技术发展十分迅猛,但是仍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电池蓄电能力、防水能力以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等,在飞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技术问题,采访也将被迫中断。
(二)隐私担忧
无人机是“会飞”的相机,正因无人机既会“拍照”又“会飞”的特点,必然会有关于隐私的担忧。随着媒体竞争日益加剧,为了获取所谓“独家”新闻,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记者和媒体利用无人机能够远距离隐蔽拍摄的特点,去拍摄不为人察觉的图片或视频,导致公民隐私权遭到侵犯,这也是目前很多国家对于无人机严格管控的原因。2010年,狗仔队使用无人机偷拍正在巴黎海滩度假的希尔顿不雅图像,此举被反无人机者视为侵犯隐私权。
(三)情感缺失
无人机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实现了“上帝视角”的信息全方位覆盖,尤其是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之后,无人机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广泛使用,但是有些记者开始过度依赖无人机,一些小场景或者室内画面也强行使用无人机拍摄,结果造成记者与新闻现场的脱离,采写的新闻千篇一律,画面大而空,没有内涵和情感的表达。新闻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如何选择极大程度取决于记者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无人机独特的视角是为新闻叙事服务的,而不是为了炫耀航拍技术,一味地滥用无人机,不仅不能够更好地呈现新闻报道,反而会忽视一些有温度的画面和塑造人物的细节。
结语
随着传媒智能化的进程逐步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从PGC到UGC再到MGC,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多方同时发力,除了依托现场采访和官方发布的专业报道,还有用户自行发布的非官方信息,以及借助于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手段采写发布的新闻信息。比如新华社记者借助无人机拍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全过程,大数据平台形成疫情地图并实时监测,广西电视台推出AI主播“小晴”等。多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才为我们呈现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也促使疫情报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龙鸿翔.无人机新闻的特点与面临的困境[J].青年记者,2015(05):83-84.
[2]邹麟论无人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J].传媒论坛,2019(09):130.
[3]刘禹形.无人机新闻发展歷程及应用现状研究[J].传媒,2019(06):56-57.
[4]王建华.天空之眼,摄影升维——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队新闻摄影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7(1):14-16.
【作者简介】郑夏楠,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