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的初步应用

2020-07-23 09:34吴方真林清云张淯枫陈永忠赵钟文郭燕芬陈世涵陈煜宇
中医药通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患自学导图

●吴方真 林清云 李 希 张淯枫 陈永忠 赵钟文 郭燕芬 陈世涵 陈煜宇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一门中医医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临床课程,不仅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也是着手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衔接[1]。但学生在学习时常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难以有清晰的思维将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因此普遍存在中医临床思维运用能力不足的现象。若教者仅仅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难以被激发,学习效率较难被提高,对教学效果将造成不良影响[1]。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色彩、文字、图片、符号等素材,绘制可视化的放射状图表的思维工具,它以树状式形式呈现,犹如大脑的结构,把大脑思维充分且真实地体现出来,最大化地激发大脑潜能,表达思维过程,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深化教学创新的重要依托,成为促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2-3]。自2018年9月以来,笔者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中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思维导图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应用

备课是上好中医内科学的前提,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时可能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因临床工作忙碌,对学生的教学备课投入较少[4],仅简单地照本宣科,在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发散思考方面较欠缺,这样的备课带来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较困难。备课过程应体现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方法如板书、图表、多媒体等,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利用思维导图备课,把该思维工具的发散思维性、直观性、可视性等特点体现在备课中,可使教学内容从局部中发散、从大局中把握。

笔者在中医内科学备课时积极应用思维导图,如自制的“消渴辨证论治”思维导图(见图1)从6个分支对消渴的病位、标本、并发症、三消的辨证论治进行提炼,不仅深化了自我备课记忆,巩固了临床理论知识,还收获了较清晰的教学思路。

2 思维导图在学生课前自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但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培养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通常只在课上听老师讲授,没有事先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已不适应中医内科学复杂的临床思维培养。龙富立等[5]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可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理解来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用的认知工具,在自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从复杂的中医内科学中的各知识点找到联系,进行网络式整理。

图1 “消渴辨证论治”思维导图

笔者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中医内科学课前自学,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提高梳理各知识关系的能力。如学生首次自制的“消渴课前自学”思维导图(见图2),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该病的提纲,在对消渴的上消、中消、下消的症状进行自学总结时,提炼了症状关键词,学生发现口渴症状并非上消所特有,带着这一课前疑问听课,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并讨论,气氛活跃、有针对性。参与课前自学思维导图制定的学生,对于课堂分享的临床案例中医临床方案制定的兴趣度较高,在此后的多次案例讨论中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的自如度较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也有所提高。学生坚持每次课前自学做一次思维导图,并把前一次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整理与归纳,在一定日期内通过查看之前的思维导图是否有相关联或者错误,进行增添或修改,最后把几张小思维导图进行拼接,做大做全,可帮助学生在一次次自我分析、归纳、鉴别、比较中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串联,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记忆效果、创造性及思考性[6]。即:学生在中医内科学自学中,通过对“各个疾病诊治的同异”的认识,多次参与绘制思维导图,使知识点得到提炼、分析、记忆、应用,促进学生对各疾病诊治思路的建立,并构建自我临床思维[7]。

图2 “消渴课前自学”思维导图

3 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各基础理论学科与各内科学的一个承接点学科,在中医类学科的教学之中有着特殊地位,但其内容繁多、文字枯涩、较难记忆与应用。探索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的临床教学重点,而期待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及临床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记忆、理解,最终判断各病证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

笔者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新颖的、发散性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图3为笔者所在单位中医内科教研室教师授课时首次加入的“痴呆”思维导图,学生评价该图体现的教学思路较以往教学图更加清晰。该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是“痴呆”的典型图,提示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表现。图中通过8个分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从概念、核心病机、病因、病机演变、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临证要点进行初步记忆、理解和思考。每个分支如同树枝一样向外延伸,延伸过程中把临床常见“痴呆”案例引入,进行逐层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对“痴呆”的理法方药形成整体认识,培养课堂理论和临床实际结合的思维能力。

图3 “痴呆”中医内科教学思维导图

4 思维导图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

当前,如何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然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中,教育医学生处理好医患关系、创建和谐的就医环境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清晰有效的交流是医患沟通的首要环节。然而采用传统的医患交流方式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甚至会引起误解、发生纠纷。胡丽芬[8]认为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使医患双方受益,促进医患良性互动,增进双方的互信及配合,是医护人员普遍认可的、可增进医患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医生的沟通能力不尽相同、临床时间有限或者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同一事件、同一问题的沟通上效果差别巨大。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改变这一现象,学生自制的“消渴病的医患沟通”思维导图(见图4)可使刚入临床的学生在医患沟通时信心增加、沟通内容清晰、重点层次明确。对于学生,思维导图通俗易懂,可助其在沟通表达过程中理清思路,一边引导患者看图,一边和患者讲解消渴的典型和不典型症状、消渴的预防和调护等;对于患者,清晰的思维导图可助其理解、记忆,减少对医嘱的误解,从而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活动顺利开展。

图4 “消渴病的医患沟通”思维导图

5 小结

思维导图的应用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虽师生制图能力及方法均还有待提高和改进,但初步应用的效果颇佳。对学生而言,思维导图不仅能将中医内科学零散的知识绘制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且还锻炼了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对临床授课老师而言,思维导图能够使教学更有科学性、效率性,同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可尝试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医患自学导图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教学与自学
标准化病人在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探索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