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景点类型与时空格局分析
——以黔东南州为例

2020-07-23 13:49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旅游景点景点

(湖南工业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旅游消费市场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2018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总额达1.63万亿元,旅游总人数达28.2亿人次。2019年上半年我国乡村旅游实现收入总额8 600亿元,旅游人次超过15亿,同比增长11.7%[1]。在乡村精准脱贫的进程中,乡村旅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7年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17.5%[2]。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贫困农民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与精准脱贫密不可分,“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会持续发力,助力全国贫困人口脱贫。

随着各地乡村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展开了深入研究[3]。比较而言,国外较早接触乡村旅游的研究工作。文献[4]通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差异对研究区域农村发展的影响。文献[5]以塞尔维亚格鲁西亚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农户业主的基本特征研究和乡村旅游特色的定性研究3方面,实验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文献[6]试图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管理等方面设计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首先,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根据问卷进行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最后,探讨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以此作为衡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工具。文献[7]通过调查分析19个农场如何利用农场资源、文化来维持农场旅游发展,探讨农业向旅游业转型的多样化发展方面。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涉及到的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8]、乡村旅游评价综合体系[9]、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10]、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11]以及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12]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现有成果运用了数学、地理学、经济学以及ArcGIS技术等方法对乡村旅游展开研究。如李涛等[13]、刘红梅等[14]运用计量数学方法与GIS技术,对乡村旅游景点时空演变以及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徐浩洋[15]运用文献法、归纳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踏查法探讨了吉林省乡村旅游空间的布局及线路整合等问题。综合来看,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类型划分以及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在优化乡村旅游市场资源配置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已有研究在研究区域上缺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研究方法上缺少基于ArcGIS 等综合方法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运用ArcGIS软件,借助计量数学方法,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对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其时空格局特征,以期优化整合黔东南州乡村旅游资源配置,突显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为黔东南州乡村旅游促进脱贫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从而促使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区域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辖区总面积为30 337.1 km2,常住人口为353.83万人[16]。全州辖凯里市、从江、麻江、丹寨、雷山、榕江、黎平、琴巩、施秉、黄平、镇远、三穗、天柱、锦屏、剑河、台江16个县(市)。33个少数民族在此居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80.2%,是侗族、苗族聚居较集中的自治州。全州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塑造了各类型旅游景点,截至2018年底,黔东南州共有104个典型的乡村旅游景点[16]。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乡村旅游景点的研究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截至2018年5月23日公布的乡村旅游景点名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截至2018年9月4日公布的全州旅游景区信息统计表;并以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公布的乡村旅游景点以及未公布但具有典型研究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作为本研究的案例。

3.2 研究方法

3.2.1 基尼系数

本研究中采用的基尼系数研究公式如下:

式中:G′为乡村旅游景点的基尼系数;

n为黔东南州县市总数;

Pi为第i个县市乡村旅游景点数在黔东南州所占的比例。

G′值越接近1,代表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在区域空间上的分布均衡程度越低,反之,则代表均衡程度越高。

3.2.2 地理集中指数

本研究中地理集中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为乡村旅游景点的地理集中指数;

Xi为第i个县市的某类乡村旅游景点数;

T为该类乡村旅游景点总数。

G值越大表明聚集程度越突出,反之,则聚集程度越分散。

3.2.3 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

本研究中采用的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K为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

Si为第i个城市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算为1个示范点);

Wi为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景点的乡村旅游景点数量;hi为贵州省4A级乡村旅游景点数量;的计算式为

4 结果与分析

4.1 乡村旅游景点类别特征

在乡村旅游景点分类研究的基础上[13,17],综合考虑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乡村旅游地的属性状况,将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划分为4个一级类别和10个二级类别,归类体系见表1。

表1 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分类体系的数量与占比Table1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r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分析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在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上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景点类型。休闲观光类景点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9.43%;乡村文化类景点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7.69%;特色村寨类景点数量占总数的35.58%;农事体验类景点数量占总数的17.30%,各景点类别数量差距较大。从表中一级体系可以得知,休闲观光类和特色村寨类乡村旅游景点占绝对主导地位,数量占总数的75.01%,而农事体验类、乡村文化类仅占总数的24.99%。由此可见,黔东南州政府比较注重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景点开发,使其成为当地的旅游优势资源,逐步形成较强大的旅游消费市场;而农事体验类和乡村文化类两者之和占比较小,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从乡村旅游景点二级体系中得知,少数民族古村寨景点数量最多,高达37个。其次为自然风景区景点,数量为24个,两者之和占比例为58.66%;农家乐景点数量居中,数量为15个,有待进一步开发;而生态体验园、乡村建筑景观、红色文化纪念地以及历史文化景观景点数量较少,最少只有1个,应合理加强这些类型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

4.2 乡村旅游景点的时间变化特征

4.2.1 景点类型与数量变化特征

整理黔东南州2004—2018年对外营业的104个乡村旅游景点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2004—2018年各类型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变化图Fig.1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r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2004—2018

由图1可知,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数量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04—2012年间景点数量增幅较为缓慢;2012—201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近11个景点。图中特色村寨类为4类乡村旅游景点类型当中增长较为平稳的一类;特色村寨类和休闲观光类在整体数量上一直占据主体地位,休闲观光类在2012年以前一直处于缓慢增长态势,直至2016年之后大幅度增加;乡村文化类发展规模偏小,一直以来都处于平稳状态,表明当地政府对乡村的原真文化挖掘程度不够,开发力度有待加强。农事体验类在2006年才受到群众的关注并开始出现,且在2013年以后才开始逐年递增,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景点。因此,将2004—2018年间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变化情况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2012年,这一阶段州内乡村旅游开发处于萌芽期。由于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加上州内交通不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同时,当地贫困农户对乡村旅游产业的认识度不深,参与度较低。政府在旅游发展配套资金上的投入不足,开发力度不够,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迟缓,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较少。因此,各类型乡村旅游景点增速缓慢。

第二阶段,2012—2018年,这一阶段州内乡村旅游发展规模提速明显,成效显著。这得益于政策的推动和政府资金的支持,快速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迅速升温,黔东南州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雷山、镇远、施秉、锦屏等县实施相应举措促进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在乡村旅游发展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州内乡村的交通路线系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群众对乡村旅游产业有了新的认识,村民的参与热情也不断高涨;当地农户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受益匪浅。

4.2.2 县域对比分析

各县(市)2012—2018年各类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如图2所示。

图2 2004—2018年16县(市)各类型乡村旅游景点变化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r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16 counties and cities in 2004—2018

对比图2中的数据可以得知,2004—2018年间黔东南州16县(市)各类型景点发展呈现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休闲观光类。2006年以前仅有4个县(市)出现休闲观光类乡村旅游景点,分别为从江县、凯里市、施秉县、锦屏县;2008年以后雷山县、黄平县以及镇远县开始相继出现休闲观光类乡村旅游景点,且在2012年之后整体增速明显,其中凯里市增速最快,较为稳定的是施秉县和锦屏县,麻江县和丹寨县在此期间均未出现休闲观光类乡村旅游景点。

农事体验类。2005年以前16县(市)均未出现,于2006年,镇远县首先开发。继2014年后,其他县(市)陆续发展,数量不断增长。其中剑河县发展较快,数量最多。

特色村寨类。在2005—2010年间,州内整体发展缓慢,数量基本无新增。黎平县于2012年开始兴起,三穗县、岑巩县、剑河县于2016年后才开发,黄平县、麻江县、丹寨县以及镇远县在此期间均未出现特色村寨类景点。榕江县于2012年之后发展较快,增速最为明显。

乡村文化类。16县(市)总体发展缓慢,整体数量最多的为黎平县。丹寨县、麻江县分别在2012年、2016年后才开发,州内大多县(市)均无此类型景点。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景点的变化特征与各县(市)间的旅游资源条件、交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

4.3 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特征

4.3.1 整体分布特征

在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oogle earth和ArcGIS10.4软件输入黔东南州104个乡村旅游景点坐标数据,按景点类型输出地理空间可视化分布图,如图3所示。

图3 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图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r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由图3可知,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总体分布情况为西北部较密集,各类型景点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原因是受各县市的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重心不同所影响。另外,比较4类景点,休闲观光类景点的分布相对均衡;特色村寨类景点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西部,雷山县、榕江县分布最多;农事体验类景点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州西北部,南部几乎没有出现此类型景点;乡村文化类景点较其他3类型的景点而言数量最少,在所有乡村文化类景点数量中,黎平县占的比例最大。

图4为黔东南州主要道路、水系与乡村旅游景点叠加图。通过图4的空间叠加图可知,较多的乡村旅游景点排布在交通路线和水系两侧周围,表明乡村旅游景点的发展以及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布都离不开区域交通和水系网络这两大重要因素。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通过交通的便捷性带来更多的客流量,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撑;水资源条件可为乡村旅游景点的人文环境塑造更多的可能性。

图4 黔东南州主要道路、水系与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叠加图Fig.4 Superimposed map of main roads,water systems and r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4.3.2 空间集聚特征

运用ArcGIS软件输出的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平均最近邻指数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景点的最邻近比率为0.648,指数小于1,所表现的模式为聚类;z值得分为-6.867,随机形成此聚类模式的几率小于1%,表明各区县市间的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该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在区域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

图5 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平均最近邻指数图Fig.5 Average nearest neighborhood index map of r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整理数据,通过计算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的基尼系数得出G′=0.91。可见,G′值接近1,这表明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较低,聚集程度较高,从侧面可反映各县市间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通过计算,4类乡村旅游景点的地理集中指数范围为30.59~46.75,如图6所示。

图6 各景点类型的地理集中指数Fig.6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index of various scenic spots

图6反映出,休闲观光类、特色村寨类、农事体验类和乡村文化类的地理集中指数呈现依次递增的趋势,表明4类景点的分布状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休闲观光类旅游景点的地理集中指数最小,景点集聚开发受限,受当地环境、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分布较均衡;而其他3类景点的G值较高但数值相差不大,表明其集聚状态比较一致。整体表明,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在地域尺度上分布较集中,有利于发挥地域空间内部的集聚优势,实现各县市间资源的综合协调发展。

4.3.3 发展等级空间格局

经计算,得出黔东南州各县市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如表2所示。按各县市的发展等级指数,运用ArcGIS软件输出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等级空间分异图,如图7所示。

表2 黔东南州各县市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Table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anking index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图7 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等级空间分异图Fig.7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map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由图7可知,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等级空间分异显著,州内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较高,东北部地区较低。由表2可知,雷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最高,达2.68,麻江县、天柱县和镇远县最低,仅为0.14。经研究分析,凯里市与雷山县一直注重乡村旅游的开发,凯里市包括1个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点,4个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点,凯里市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仅次于雷山县。雷山县包括2个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于2013年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较高。2019年7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其中包含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台江县的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排列于雷山县和凯里市之后,说明该县在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发展上有很大的潜力。而麻江、天柱、镇远县的较低的原因,在于缺少具有影响力景点的支撑与带动,同时缺乏有效的宣传力度,主要客源大多数为本地游客,没有有效地辐射周边旅游消费市场,所以旅游发展等级较低。黄平县虽有乡村旅游景点,但是其景点均未达到国家级乡村旅游景区的质量标准,其发展等级指数较低。

5 结论

正确了解乡村旅游景点的类型划分以及分析其时空格局的特征和发展水平状况,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促进县市间资源的综合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运用ArcGIS技术与计量数学方法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04个乡村旅游景点的类型分类、时间变化特征、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发展等级结构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类型较丰富,可划分为4个一级类别和10个二级类别。休闲观光类数量最多,其次为特色村寨类,乡村文化类和农事体验类数量占比最少,反映黔东南州乡村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应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类型多样性开发。

2)将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变化图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4—2012年,州内乡村旅游开发尚处于萌芽期,景点数量增速缓慢。2012—2018年,乡村旅游发展规模有了一定的成效,提速明显。同时脱贫任务艰巨,政策的推动和资金的支持将促使黔东南州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3)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各类景点的整体分布不均衡,在区域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区域交通和水系网络是乡村旅游景点发展与形成的依托。各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雷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等级指数最高,其次是凯里市,镇远、天柱、麻江县较低,黄平县最低,这与各县市的旅游资源条件、基础服务设施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

本文主要研究了黔东南州各类乡村旅游景点的划分以及时空格局特征,在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分析及优化上研究不足。对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分析,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体系,以及合理配置全州旅游资源、加强各县(市)间的旅游联动性上有重要指导作用,未来可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旅游景点景点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补妆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