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郭 娜,肖小虹
(贵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深层次结构的内核,是指引人类社会组织体系运行的组织规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中国模式和经验,对我国文化工作的再创新意义深远。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最高级别的公文,是对年度各项公共事业状况最为全面客观的系统概述,是各级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群众和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因此,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挖掘文件中有关文化工作的信息,继而构造知识信息图谱展现其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的意义不言而喻。
文化体制和文化工作的发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政策文本对文化工作的研究。例如,郭远远等通过对国务院政策文件的演变进行分析,认为文化建设已逐步上升到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1)郭远远,陈世香:《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建设定位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基于历年国务院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李少惠等对政策文本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内容日渐丰富、覆盖范围更加广泛(2)李少惠,王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演进脉络与结构特征:基于139份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二是关于文化体制问题的研究。例如,张洪为等从国家制度的视角提出要走中国文化自信的持续发展之路(3)张洪为,钮菊生:《文化自信:40年来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及理论突破》,《学习论坛》,2018年第11期。。魏鹏举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与时俱进,以促进中国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4)魏鹏举:《40年来文化管理制度的演变脉络》,《人民论坛》,2018年第34期。。三是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研究。例如,贾文山等分析了国家文化建设的演进历程,分析认为中国迈向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化和国际化(5)贾文山,纪之文,刘长宇:《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化”到“文化中国”的演进与挑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开可查询的51份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内容分析,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以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由于1949-1953年、1961-1963年、1965-1974年和1976-1977年4个时期的19份政府工作报告官网未进行收录,因此本文采用1949-2019年公开可查询的51份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内容来源。根据文化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情况,本文将政府工作报告划分为六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具体研究过程如下:首先,基于划分规则建立不同阶段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库;其次,将样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再次,对数据库文本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关键词和共现词组的分析;最后,对所有样本进行总体分析得出文化工作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
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借用ROST内容分析软件对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提取,以关键词词频和共现词词频为基本依据进行分析,深入剖析每个历史阶段政府指导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化制度进行解读。
本文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化建设工作分为以下六个阶段进行分析,全面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演进历程,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特点,相关数据统计见表1。
表1 1949-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工作相关关键词词频统计表
1949-197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包括“文化生活”“文化教育”“文化艺术”等。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逐渐恢复,全国整体文化水平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开始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指导,文化事业、文化制度和文化工作的质量有了很大改进。该时期政府工作报告的共现词中“经济+文化”“教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等出现次数较多,表明了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大力普及新文化和新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1978-199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包括“文化事业”“科学文化”“文化交流”“文化生活”“文化艺术”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文化事业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同时,政府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和规范,通过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教育+文化”“科学+文化”等是该时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共现词组,表明政府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入手发展经济,加强了教育制度的完善和科学文化体系的建设,多措并举地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992-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包括“文化事业”“文化市场”“企业文化”等。这一时期,政府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文化体制改革迈向了新征程,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对于文化生活形式和内容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随着文化管理体制深入改革,各项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发展。该时期政府工作报告的共现词包括“社会+文化”“科技+文化”“改革+文化”“市场+文化”等,说明我国开始实行文化体制的改革,政府在文化工作中更加注重人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市场的管理,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002-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包括“文化交流”“文化市场”“文化遗产”等。进入21世纪后,政府更加注重保护文化遗产,为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政府大力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大繁荣。共现词组出现频次较多的有“加强+文化”“教育+文化”“体制+文化”“方针+文化”,表明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教育制度更加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10-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包括“中华文化”“文化遗产”“先进文化”“文化市场”等。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政府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了新的文化辉煌。共现词组“社会+文化”“推进+文化”“经济+文化”“改革+文化”“文化+需求”出现频数较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成为这一阶段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政府通过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控力度,提供了更加优质和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夯实了基础。
201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包括“文化事业”“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等。2013年后政府更加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加强了对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深化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创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共现词组包括“改革+文化”“文化+中国”“深化+文化”“产业+文化”等,表明2013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次迈上了新台阶,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如图1所示,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文化工作相关关键词的比例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年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词占比仅为0.8%。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1980-1990年的关键词比例为2.6%,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提高,文化工作进入较快的发展历程。进入20世纪以后,文化体制改革逐渐取得成效,文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3年以后政府加强了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由表2可知,共现词组前三位“社会+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的频数分别是268次、267次、209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与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改革+文化”“文化+中国”“服务+文化”等也是报告中的重点共现词组,表明了中国文化正在与世界文化同步发展,服务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表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工作相关共现词词频统计表
纵观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发展道路,表现出从国家控制到国家、社会、市场三方调控的转变。我国政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工作中加深了对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加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同时,文化产业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日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学、影视、诗歌等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艺术形式正在走向世界,奠定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70年的风雨兼程使中国文化迈上了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经历了70年的洗礼,通过文化建设凝聚民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正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如表3所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将文化生活和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坚持弘扬与发展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萌芽阶段将文化交流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注重文化的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将文化的市场化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开始进入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期,始终不渝地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阶段将文化交流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将先进文化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注重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文化中国。
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阶段将文化事业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坚定中国文化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作为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的分配权归政府所有,文化的发展形式过于单一。为实现文化的普及,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满足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中央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现代教育体制和科研组织体系,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实现了改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1949-1977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逐渐走向正轨,在教育文化、科技文化、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这一历史阶段,虽然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一些挫折,但这是中国文化道路探索与文化工作演进中形成经验和总结历史教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心,确立了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大部分的文化资源仍然由国家管理,但是文化资源开始向社会自由流动。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走向复兴之路,兴起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文化事业开启了制度创新的道路,文化性质与管理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历史阶段取得的一系列文化发展成果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在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实践与发展,同时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在改革开放后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我国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992年政府对文化事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文化事业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文化工作逐步定下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调,文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确定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文化调控机制由国家独立管理转向国家、市场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文化领域的市场导向更加明显。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文化工作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价值出发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2002-2009年中国文化体制基本完成了重构,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文化内容、生产手段和工作机制都实现了创新式发展,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通过改革文化经济政策推进了文化创新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都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工作中的调控更加协调。科学发展观为该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改革工作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文化基石,也是中国文化元素逐步被世界认可的重要时期。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首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12年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新格局之一被提出,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生活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过渡。政府加强了对文化内容的监管和审查,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开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攻坚克难阶段,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工作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在文化领域进行了深入实践与发展。在政府的带领下,“文化中国”的新面貌逐渐出现。
2013-2019年文化产品愈加丰富,我国政府的文化工作更加注重文化安全体系的完善和文化法制的建设,大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引进来和文化走出去双轨同步进行。同时,通过深化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服务效率和文化产业发展效益有了显著提升。政府加强了对文化资产战略的调整,明确了国有文化经济的公益性特点,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逐步形成,为人类文化的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2013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优秀文化焕发出了不竭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逐步建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