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曼
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促进农业农村农民整体发展,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已制定了一些规划,形成了发展思路,明确发展了目标。目前,通州区已经出台了《南通市通州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全区农业农村1号文件,制定了国家农业产业园、农产品进出口集中区等一些规划,即将出台《通州区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
通州区获批省级南通市通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南通嘉安出口蔬菜产业化联合体、南通双和畜禽产业化联合体、通州区优质油菜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示范联合体。南通市通州区渔湾米业有限公司、南通市顶茂食品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营销产业优势,与周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联合合作,构建了两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南通市市级示范产业联合体。产业化联合体的构建,初步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拓宽,从而以联合体资产的增值增效带动了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的提升。
通州农业企业利用平台拓展融资渠道,进入上市孵化阶段,实现了农业企业涉足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2019年,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南通市顶茂食品有限公司、禾朗食品南通有限公司在省股权交易中心农业版成功挂牌,南通光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启“新三板”挂牌申报。农业龙头企业试水迈入资本市场既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又将大大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市场支持,同时也为规范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支持,助推农企不断做大做强。
近年来,通州区坚持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与本地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全区拥有2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7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个省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街区,示范创建工作在全市排第一。与此同时,示范镇(村、基地、企业、街区)在推进电商与当地产业资源精准对接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区逐渐形成以家纺、农产品(大米、大豆、枣类等)、健身器材为主的网络销售体系,培育了开心农场、景瑞农业、通州润泰等一批优质企业,为全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总体来说,通州建成省级菜篮子工程万亩蔬菜基地2个。新增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示范村2个,累计4个。具体来说,全区59家规模农业企业中,有35家企业拥有一个以上自主商标,1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ISO22000、HACCP等国际化认证。尤其在品牌建设、品质升级中,龙头企业首当其冲。龙头企业在基地采购中均有自身的严格质量标准体系,从产品种植、经营到收购、土壤复肥均有系统化的指导措施。如:洁然果蔬推广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出的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农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一方面,科研合作少。农业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机会较少,仅有嘉安食品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有一些合作。科研合作少致使难以推动技术成果的进一步生产转化,造成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的弱化。另一方面,智能化运用仍在探索。虽然全区已有70多台无人机用于喷洒农药,十总镇成立了田梦粮食合作社,建立智能化设备基地,拥有智能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设备,但农业产业智能化处于初步探索、试推广阶段。由于从事农业工作的中老年人居多,科学素养不够高,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相关设备和仪器可产生的管理效益,造成资源浪费。
从总体上看,当前通州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层次、程度、能力依然不高,主要表现为:对农业特色资源的挖掘不够,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带动辐射能力不足。尽管全区有59家农业企业,但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仍然相对较少,部分龙头企业生产链接基地与农户的带动性不强,难以发展成规模化经营产生规模效应;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全方面、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不能形成系统的技术创新,科技转化应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从事粗粮的筛检、去皮、加工等农业企业多,而直接服务终端消费的精细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少,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多为外地精细加工食品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包括农业龙头企业也存在粗加工多、精细加工少的问题。
除了一些龙头企业对农业标准化建设,构建相应的标准化体系之外,一些小型的农业生产者对技术规范了解程度不够、运用程度较低,一些农产品还未建立种植、管理、加工、储藏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和技术规程,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相比较城镇较为薄弱,农业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为65%。直播等新模式、新业态还处于摸索、探索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速。智能化农业终端设备成本高,投入大,普通农户承受不起;文化素养高,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快的年轻人更愿意融入大城市,而留在农村的农民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网络知识有所欠缺。这些制约因素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有效推广,影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
虽然通州农产品打造了一些特色品牌、特色产品,但整体呈现出品牌多而杂,小而弱的情况,缺少叫得响、拿的出的大品牌、特色品牌。对于投资方、互联网直播这样依靠粉丝、依靠流量、依靠口碑的新业态而言,品牌影响力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推广、销售等问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全面小康是每一个人的小康,它的重点难点在乡村。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硬件。全区要根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区委全会精神,依据《南通市通州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把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联结成为一个产业系统,打通一、二、三产,形成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助力乡村振兴。
通州区十二届九中全会根据全区区域特点与优势进行规划、谋划布局。提出“东部片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加快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城市生态涵养区。”其中,“东社镇要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农旅结合的发展理念,建设高品质的休闲农业聚集区。十总镇要提升高标准农田质效,做好一、二、三产联动文章,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打造现代农业示范镇。”要根据《南通市通州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以及相关文件精神,制定高标准农田、数字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等具体细化、能够彰显特色的分类措施,做到总体方案与具体措施相衔接,集中连片布局,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主题特色鲜明,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推进国家农业产业园、农产品进出口集中区建设中,相应规划应融入与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沟通与协作等措施。
一是拓展现代农业的新领域、新内涵。上海在郊区主打农业文化牌,将奉贤都市菜园、马桥农耕文化园、孙桥农耕文化馆等现代农业园与农业乡村旅游完美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东社镇与其有相似性,既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还有忠孝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发展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
二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委、区政府应加快落实现代产业示范园的规划设计、产业培育、基础设施、资金保障等各项措施,确保各项措施细化落地,尽快取得成果。政府主要承担现代产业示范园的招商引资和政策支持工作。龙头企业能够对产业及项目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入驻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产业示范园作为原料加工基地,进行订单农业生产。农民可以依托现代产业示范园,进行土地规模流转以及务工,获得收入。
三是政府分阶段提供支持。根据全区农业现代产业发展情况来看,通州处于产业发展中后期。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应着眼于建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产业,将支持政策逐步退出生产领域补贴,重点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喷滴灌水系、冷链储藏设施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市场体系建设等。如进一步鼓励产品有特色、科技创新能力强、对农户带动作用明显、成长性好的本地农业企业,申报龙头企业,要求农业优势乡镇强化招商引资、产业扶持,进一步扩充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大型优势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鼓励、支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使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品种更加切合消费者的需要,使农业供和需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新的均衡。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对其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其给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出了政策指导和政策扶持。全区应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在发展主体上,开展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重点发展百亩以上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搞好经济合作社,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壮大优势产业经营规模,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发展形式上,可以实行“服务社+合作社”“服务社+家庭农场”“服务社+大户、企业”等多种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推动连片种植、规模经营。也可以选择2-3个有优势、有基础的村与农科院、电商、农机组织、服务社五方对接,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打造“五位一体”的升级版合作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在产业选择上,不能仅局限于全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可以拓展到服务业、高效设施农业等产业,也可以多业并举。
在生产过程中,为解决龙头带动力不强、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市场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全区应该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这一重要环节,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品加工生产企业技改扩能,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等延伸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目前,根据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可保鲜冷冻及脱水加工等方面做文章,还可以围绕省级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模,实现龙头带园区、园区促龙头的良性互动。
推进农业产业联盟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蔬菜园艺、休闲农业等产业集群,推动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生态化,做大做强现代渔业,积极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示范园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要坚持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围绕特色产业,通过寻优推进和错位发展,努力减少农业产业同构化带来的风险,形成农业产业结构优势互补、良性循环。扶持壮大二甲优质葡萄、刘桥荷兰豆、骑岸大方柿、东社山羊、石港观赏鱼等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在全市有特色,全省有影响,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亮点产业。
二要坚持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制种育种等企业的扶持,鼓励引导优质企业入驻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着力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市场竞争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园区企业集群,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寻求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附加值。
三要坚持对接化发展。通州要与上海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打造共建平台,承接上海产业梯度转移,打造成上海农业外溢功能的承载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和创新模式的复制区。利用上海三大农业科创中心,引进、推广上海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畜禽、特种水产、花卉苗木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更新率。加强高效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探索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重点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利用上海的资源优势,力争在新品种培育、高效栽培、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标准化生产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全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利用上海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的优势,吸引上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通州建立种养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业合作。
“互联网+农业”,一方面可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通州需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抢先布局“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化危为机。
一是农产品种养殖方面,发展智慧农业。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方式,将农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采用最新的生产技术手段和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质效。如,做到生产绿色性。智慧农业发展模式的建设理念是环保、节约,其生产方式必然是绿色且经济,可以更好地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做到信息交互性。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各种高新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农业各类信息,如天气情况,作物长势、浇水灌溉等信息,并用这些技术将农业信息传递到农民手里。通州应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工程,扶持、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在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园艺、大田生产全过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推进环境自动监测调控、水肥一体化、饲料精准投放等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作业。
二是农产品销售方面,发展智慧经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指出: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因此,通州也要紧跟时代潮流,顺势而为,搭建网络直播平台。从产品、主播,互动,包装、售后各个环节,做好网络直播。尤其是要丰富直播的形式,可以个人演讲,也可以与观众互动,直播产品采摘的过程,也可以两相结合,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产品的优点与特色。销售的内容既可以是适合本地人的具有体验功能的采摘卡,也可以是能运输到全国各地,大品牌、有特色的农产品。
三是农产品供应链方面,发展智慧运输。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北斗卫星技术的应用,为智慧经营的壮大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在物流配送方面,通州要研发RFID技术在农产品医用、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等技术方面的应用。在供应链方面,通州区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和拓展农业现代供应链。通州在农产品与电商合作方面已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一步应充分引导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互联网+”模式,加强与京东等优质农产品电商合作,积极寻求农商互联,产销对接,做好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走网上订购与线下配送相结合的营销之路。在电子商务方面,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全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需依托“通”字号区域公用品牌,从卖产品转向卖质量、卖品牌。
一是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基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北斗卫星技术的应用,综合运用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等技术,建立健全涵盖肉类、水产、果蔬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行源头控制、标准生产、追溯机制、市场准入四措并举,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制度。
二是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支持全区农业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以及市级农业技术规范,建立基本覆盖全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
三是加强品牌的宣传。两微一端、直播平台、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为宣传农产品品牌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企业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农产品品牌开展大力宣传,其中包括线上宣传活动和线下宣传活动,从而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政府也可以选择一至两个较有发展潜力,或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进行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积极参加各种农业展会和上海等地组织的品牌农产品推介活动,从多方面扶持品牌农产品创建,以品牌带动市场,带动基地,带动全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