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娟
(广西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产科,广西 桂林 541100)
在母体和胎儿之间营养供应、气体交换、代谢产物排出中,脐带是重要通道,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母婴围生期疾病的发生[1-2]。本研究观察了新生儿延迟断脐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随机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产妇60例,随机分为新生儿延迟断脐组(n=30)和常规早断脐组(n=30)2组。新生儿延迟断脐组产妇年龄21~33岁,平均(27.2±4.6)岁。在产妇类型方面,21例为初产妇,9例为经产妇。常规早断脐方式组产妇年龄22~33岁,平均(28.1±4.3)岁。在产妇类型方面,初产妇20例(66.7%),经产妇10例(33.3%)。2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均为单胎妊娠;(2)均为正常足月分娩;(3)均有剖宫产适应症。排除标准:(1)胎儿窘迫;(2)有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3)有严重精神障碍。
给予两组产妇常规剖宫产手术,待其娩出新生儿后对其子宫切缘进行钳夹,将缩宫素注射到宫体,以对子宫出血进行预防,同时初步处理新生儿呼吸道。常规早断脐方式组采用常规早断脐方式,在产妇娩出新生儿60 s内第一时间断脐,助产士对脐带残端进行处理,断脐后手取胎盘或对脐带进行牵拉;新生儿延迟断脐组采用新生儿延迟断脐,在产妇娩出新生儿后以较慢的速度将其位置降低,在产妇两腿间比胎盘低的位置侧卧放置新生儿,用无菌毛巾对新生儿身上的血迹、羊水进行清洁,然后用毛巾被为新生儿保暖,对脐带的自然搏动进行有效保持,待胎儿娩出>60 s后再断脐,胎盘、脐带残端处理方法同上。
观察两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并记录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 h血容量、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水平。此外,在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对其Apgar评分进行评定,内容包括新生儿呼吸、肌肉弹性等,总分0~10 min,0~7分、8~10分分别评定为有、无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延迟断脐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s)
表1 两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s)
产后出血量(mL)新生儿延迟断脐组(n=30) 7.1±1.0 245.4±21.7常规早断脐方式组(n=30) 11.1±2.4 310.7±22.3 P<0.05 <0.05组别 第三产程时间(min)
新生儿延迟断脐组出生后4 h血容量、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胆红素峰值、1 min、5 min Apgar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h血容量、胆红素峰值等比较(±s)
表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h血容量、胆红素峰值等比较(±s)
组别 出生后4h血容量(ml/kg) 胆红素峰值(mg/L) 血红蛋白水平(g/L) 1min Apgar评分(分) 5min Apgar评分(分)新生儿延迟断脐组 94.5±9.4 113.2±11.7 158.4±16.5 7.4±1.1 8.7±1.6常规早断脐方式组 83.0±7.7 116.0±12.2 145.1±13.7 7.5±1.4 8.6±1.5 P<0.05 >0.05 <0.05 >0.05 >0.05
传统断脐方式是在产妇娩出新生儿后第一时间断脐,但是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将断脐时间延长能够对母婴结局进行有效改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该将延迟断脐的时间设定为1-3mn。相关医学研究表明[2-3],剖宫产术后为正常足月儿延迟断脐能够促进产妇第三产程时间的缩短、产后出血量的减少、新生儿血容量的增加,具有更加的母婴结局。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延迟断脐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早断脐方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后4h血容量、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的胆红素峰值、1min、5min Apgar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3]。
综上所述,新生儿延迟断脐较常规早断脐方式更能有效改善母婴结局,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