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女儿”申纪兰:一个时代的精神勋章

2020-07-22 09:09黄皓明中国艺术研究院
传记文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西沟

黄皓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申纪兰颁授“共和国勋章”。这枚勋章在质量上并不重,但是当申纪兰拿在手上戴在胸前时却感觉沉甸甸的,这重量仿佛是她见证过的共和国的时光。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中,她见证了西沟村从荒凉的石头山变得苍翠欲滴,见证了贫苦的村民吃上饱饭穿上新衣富裕起来……时光拂过申纪兰的容颜,她的脸庞上凝结起缕缕皱纹,可眼睛仍然是闪亮的,充满了睿智与执着。

2020年6月28日凌晨,91岁的申纪兰走了。这个一心扑在劳动上的老人总觉得自己还有力气,还能继续为人民做点事。她是太行的女儿,是人民的孺子牛,更是共和国的英雄。她的精神不可磨灭,仿佛结成参天大树,庇护着她所挚爱的一方热土。

保护妇女权益,推动“男女同工同酬”

1929年12月29日,申纪兰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18岁时,她从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那时的申纪兰留着两条长辫子,乌黑发亮的眼睛里充满活力。她的丈夫张海良1944年加入八路军,后来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这是个幸福的家庭,小两口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

西沟村属太行山革命老区,早在1943年,共产党员李顺达就带领村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模范互助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2月,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入社的共26户。李顺达是社长,申纪兰因为表现优异被社员们用放豆子[1]的办法选为副社长。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解放。西沟村有俗话讲:“好妇女只能走到院,好男人只能走到县。”“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女,做衣衫,成天围着‘三台’[2]转。”西沟合作社成立之初,男劳力有22人,女劳力有24人,不发动女性下地干农活,只靠男性是不行的。李顺达计划着要让全社24名女性劳力都下地,不巧的是,中央当时派他作为农民代表访问苏联,于是动员组织女性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重担就落到了申纪兰肩上。

思想解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这24名女性只有申纪兰和李顺达的妻子及几名姑娘的脚是天足,其余都是小脚。旧社会缠脚的习俗不仅限制了女性的活动空间,连劳动的能力也一并收走了。更何况受“男女七岁不同席”旧观念的影响,让女性和男性在一起干活被当时人们看作是伤风败俗的。

申纪兰知道这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还是坚持要去做。她先召开动员大会,之后找到党支部让男党员动员自己妻子下地,让女党员带头下地,并且召开大会对当时嘲笑女性下地干活的一些人进行批评教育,这才把风气渐渐扭转过来。

女性下地干活之后,合作社工分制的不平等性就显现出来了。同样都是干一天活,男性记工10分、发一张工分票,女性记工5分却不发工分票,并且女性的5个工分还要记在自家丈夫的名下,这种对女性参与劳动的歧视大大打击了她们的生产积极性。申纪兰心中焦虑,这个问题若是不解决,下地劳动的女性只会越来越少。第二天,申纪兰便提出让男女分开干活,男性三人包一块地,女性也三人包一块地。一开始工作有些忙乱,但大家逐渐熟能生巧,工作效率提高了,干的活又快又好。等到最后算工分时,男性女性干得一样多,女性便也顺理成章地拿到了属于她们的10个工分和工分票。

等到李顺达回到西沟村,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非常满意,并且对申纪兰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要建设社会主义,肯定不能缺少妇女这支力量,可妇女生理上有自己的特点,哪能让她们事事都与男人比着力气干?如果把妇女身体累坏了,那就不划算了!”于是西沟村就从实际出发对男女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工。

西沟人民根本没有想到,这个规定也使得共和国万千女性的命运被改变了。1952年12月初,长治地区召开互助工作会议,申纪兰作为妇女代表出席。她是中共长治地委和行署十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唯一一个女副社长,地委副书记赵军把她请上台时,申纪兰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但经过在合作社的锻炼,申纪兰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围着“三台”的农家妇女了,她很快地将自己在西沟村的工作一一介绍出来,并作了一个多小时的发言。

这次发言引起了很大轰动,“男女同工同酬”这个词语使得在场的记者和领导全部兴奋起来。会后,《人民日报》的记者蓝村对申纪兰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写出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李顺达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经过》的通讯。在这则通讯发表之前,申纪兰已被评为了山西省甲等农业爱国劳动模范。1953年1月25日这则通讯发表后,紧接着,各省党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全文予以转载。

男女同工同酬后,申纪兰(右二)向村民发放粮食

1953年4月,申纪兰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到北京出席了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她当选为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同年6月,申纪兰被选派到中国妇女代表团,前往丹麦出席世界妇女大会。她还曾赴莫斯科访问,当她看到女性可以开拖拉机,可以去工厂、机关工作,甚至可以在莫斯科大学里学习,才惊讶地发现女性实际上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劳动机会,女人并不比男人差,她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

1954年,申纪兰被推选为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这出乎她的意料。因为社长李顺达是农业部1952年授予的“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获得者,是全国著名的老劳模。另一位金星奖章获得者郭玉恩,也是平顺川底村的老劳模,他们都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认为自己和这两个人差得太远,并且一个县有三个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只有200多户的农业合作社有两位人大代表,她想都不敢想。后来她才知道,正是因为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全国妇女界对申纪兰抱以厚望,全力推选她担任人大代表。

这一年秋天,只有24岁的申纪兰骑着毛驴走出大山,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时还没有建造人民大会堂,她们是在中南海怀仁堂开的会。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申纪兰说:“我会上见到毛主席,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见完之后高兴得饭都吃不下。”她代表翻身后的农村妇女,首次向大会提交了“男女同工同酬”议案,申纪兰感慨:“在旧社会,一个农民怎么见得了领袖?妇女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又怎么能管得了国家的大事?”申纪兰的辛勤劳动最终得到了回报,她对自己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的议案备感骄傲。她自豪地说:“这可能是我一生中办的最大最好的一件事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四位山西女代表,从左到右分别为胡文秀(刘胡兰的母亲)、郭兰英、李辉和申纪兰

这时的申纪兰还不知道,此后她会成为中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将见证共和国的历史巨变,还将用她的双手,为西沟村村民带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在石头山上开辟“绿色西沟”

西沟村,这个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前沟后沟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零零星星的地块,不是散落在沟底,便是挂在半山梁上。由于山上没有植被,水土流失很严重。申纪兰看着荒山里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乡亲们,一咬牙,跟这个石头山就较上劲了。很多人和她说:“别干了,这都是命!”可申纪兰不信邪,请来了国家林业部专家郝景盛,将镰刀挖坑播种改成刨鱼鳞坑栽种,在332个矸石山坡上植树造林,在230多条荒沟中筑坝造地。最后他们种了20000亩松树、300亩果园,还有30000株核桃。人们问起她工作的感受时,申纪兰风趣地说:“带领西沟人民上山植树的工作是‘两头见星星,黑夜点灯笼’,但大家都知道这树是‘有一棵不愁十棵,有十棵不愁一坡’。”

1960年,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讨论中,申纪兰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要把农业搞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没粮就乱,没粮就慌,没粮就没了主张。”这也是她一以贯之的事业,后来“大跃进”浮夸风盛行时期,全国上下大炼钢铁,申纪兰听从组织的安排,但也不忘带领群众在西沟打坝造地、绿化荒山。她的行为不被当时人所理解,有的“革命小将”就责问她:“人家都在轰轰烈烈搞革命,你却在偷偷摸摸搞生产,岂有此理!”申纪兰心里很明白:农民打不下粮食,难道要喝着西北风搞革命吗?事实证明她的辛劳没有白费,经过她的双手,西沟的山绿得格外不同。石头垒起来的育苗坑,当地人称呼它为“鱼鳞坑”,每个都像花瓣状,密布山体,树苗就在这些人工挖筑的土坑里慢慢地将石头山变成青山。种树绝对是西沟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数十年下来,把荒山荒滩治理成万亩苍翠,西沟村赢得了最直观的荣耀。

从1978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固定为5年一届,人大代表要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大,他们要拿出自己的议案或者建议。这对已经49岁的申纪兰来说,很是不容易。虽然年轻的时候,申纪兰也参加过扫盲班识得几个字,但这样的知识水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她下决心重新开始学习。她先用看《新闻联播》的方法锻炼自己,十七大召开之后,她花了40多天时间,一字一句抄写完党的“十七大报告”。就这样不断地积累、磨练,此后她居然可以做到不用稿纸都能连续讲几小时党课了。那个在长治地区互助组会议上讲话涨红了脸的申纪兰,可能怎么也没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也可以如此流畅地为别人上课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申纪兰有些不适应。她14岁进入合作社,眨眼已经过了几十年,她看见那些集体的地和集体的果园要被分,心里难过得直掉眼泪。但是她的根在西沟,只要西沟发展,群众好过,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并且她坚信党的领导,“自己不能理解,那是自己的水平觉悟低”。她还反过来劝慰那些不理解承包责任制的村民们:“联产承包等于家家有了生产队长,不用每天敲钟赶着人上地,真正拴住了大家的心。”

接下来,申纪兰也开始大胆改革,她主张“成林和有林山坡地仍归集体管理;耕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但是实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添人增地、减人减地,确保土地不撂荒”。这项改革使得西沟人民耕种绿化两不误,统分适度。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她为西沟确立了新的目标:“绿色西沟、工业西沟、旅游西沟、现代西沟。”申纪兰说:“市场不管你原先有多典型,不赶紧往前走,人家都进步了咱就落后了。”1984年,申纪兰和另外三个村干部打点行装,从河南、江苏到上海郊区一路南下,见到了西沟之外经济发展的面貌,例如河南新乡七里营,一个村就有27个企业。回头再来看西沟,申纪兰恍然大悟,西沟不是人多地少造成的贫穷,而是百姓只扑在种地上。新的时代来临了,做工的方式也应发生改变。1987年冬天,申纪兰外出考察后结合当地硅矿资源的优势,带领乡亲们办起了平顺县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第二年,铁合金厂就给西沟带来了几十万元的利润。

此时的申纪兰已经58岁了,但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到处奔波。申纪兰要做的工作很多,不仅要考察项目、筹集资金,还要招揽人才。她派张文龙和张富考到清华大学学习经济管理,派王根考出国学习果树管理,还请来国内的知名专家到西沟指导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西沟村几年的时间里建起了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纪兰产业公司、纪兰房地产公司等一个又一个企业。

申纪兰和乡亲们在田间劳作

现在,矿泉水、豆浆、果蔬汁、核桃露等“纪兰”系列产品已经销往全国。“纪兰”商标已经成为山西省著名商标。申纪兰回忆起这个命名的过往,不由得想笑。一开始她觉得产品上写村名就行,写个人的名字影响不好。但是后来她觉得,想要把东西卖出去,就得与时俱进。她笑着说:“是我的思想不够解放,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牺牲了都不怕,写个名字怕什么?”过去人们关注西沟,是因为申纪兰和“纪兰精神”,如今人们关注西沟,是因为申纪兰和纪兰产品——“纪兰”既是一个经济品牌,更是一个精神品牌。

2012年,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寻找新的发展定位。于是,西沟村在申纪兰的带领下确立了新的建设目标:“兴工强村、生态美村、旅游活村、商贸富民、和谐兴村。”形成以核桃露、小杂粮为主的食品产业,以硅铁、电石、石材加工为主的化工建筑产业,以“纪兰”“西沟”为品牌的红色旅游产业。到2018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9800元。

尽管“纪兰”已经是响当当的招牌,但申纪兰本人却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清贫。1994年,朱镕基同志到西沟探望申纪兰时,她屋里的摆设只有一台电视机、一张旧木床、供客人坐的木椅板凳和一张不知道哪个年代的桌子。那时她已经当了十多年厅级干部了。看到朱镕基同志神色诧异,她心里不是滋味,连忙解释说自己的家反映不了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即便是现在,如若不是她家的墙上挂着她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以及她参加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会议照片,谁也不敢相信这就是申纪兰的家。

申纪兰把一辈子都贡献在农业、农村、农民上。60多年来,她在农村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产业结构调整、山区交通建设、铁路建设、耕地保护等方面不知道提了多少提案。山西省的引黄入晋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大运高速公路建设、中西部开发、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及长邯、长临高速公路、长治到北京列车、长治飞机场建设,还有平顺县提水工程、赤壁水电站、集中供热工程、青苗公路、长平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都在她和其他人大代表的一次次提案中,由理想的蓝图变作可触碰的现实。

“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

有人曾经问申纪兰:“艰苦奋斗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为啥有的人能坚持,而有的人坚持不了?”申纪兰缓慢而坚定地回答:“条件差的时候,容易艰苦奋斗;条件好了,有的就可能放弃。现在讲艰苦奋斗,不一定就像我们西沟过去那样干活扛石头。实际上我们要的是一种精神。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

申纪兰格外有原则,又格外真实。提到她的家庭,想起丈夫和孩子,她有些难过:“张海良是个好人,孩子的事他都操心,都是他管着,他对孩子做到了一个父亲应该做的,我却没有做到一个好母亲。”她把自己投身到村里工作中,对自己的孩子们没能更好地尽到一位母亲的责任,也从未用自己的职权为孩子们谋取过一官半职。对用职权谋私利,申纪兰是最不屑一顾的,认为这有违于人民的信任。她斩钉截铁地说:“为人民服务,有一百个理由;为自己盘算,没有任何借口。”她在西沟经营村办企业,也曾见过官员被人请求开后门走门路。她看得透彻,想得明白:“现在有些人一说到给群众办事,连系鞋带的能力也没有了,一说到给七大姑八大姨办事,就能长出三头六臂!”

2020年的春天,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关系,申纪兰不得不早日启程赶往北京。临走前,她还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座谈会。谁也没有料到,这会是西沟村最后一次见到申老。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申纪兰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她抚摸着自己的人大代表证,有好多话想说,可到了嘴边什么也说不出来。她告诉张娟和郭雪岗:“西沟村是我的根,现在你们铺开摊子干吧,要办一件成一件。记住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穷家不好当。西沟村能有今天是大家努力的成果,不能让西沟村塌了。”她的未尽之语全部都是关于西沟村的,那是她一生为之深爱的地方,她踏遍了那里的每一寸土地。从镐锄到大型收割机械,时光荏苒,青春不在,精神却永驻。

2002年,申纪兰在西沟村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现场办公

申纪兰

这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作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一个劳动模范的申纪兰。归根结底,她能如此坚持下去的原因,就在于她是真正代表人民说话,真正把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她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鞠躬尽瘁。她获得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不过是她一生奋斗成绩的冰山一角。

2020年6月28日,申纪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从未离去。她身上那质朴忠诚、坚韧不拔的珍贵品格,必将镌刻在“共和国勋章”之上,扎根于中国大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

注释:

[1]申纪兰说,当时的选举是几个候选人每人身后都有个小碗,大家想选谁就往小碗里放一颗豆子。

[2]“三台”就是炕台、锅台和碾台,这曾经是旧中国农家女性生命的全部。

猜你喜欢
西沟
西沟记忆(二章)
申纪兰的“遗产”
难忘申纪兰
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西沟:新中国乡村典型经验的历史缩影
东北往事
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一辈子的承诺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自治区体育局领导前往水西沟中学调研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情况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