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玲
摘要:《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发布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措施,当前应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基于此,下文根据近几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对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详尽论述了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制度改革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取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信息化建设使用核算软件种类参差不齐、信息孤岛现状突出、信息系统维护成本居高不下、数据汇总效率低下、各类数据未实现信息化汇总等,且各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核算软件中会计科目不一致、各类数据格式以及基础规范不一致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会计人员最终汇总的数据利用价值不高,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影响,难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水准。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施行,会计核算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新制度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全面绩效管理相关商议内容,对于全面、准确、有效揭示政府资产成本以及负债有着重要意义,对加速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给各地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为新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助力,就亟须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以及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
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且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确定了信息化建设是会计工作升级、转型、发展的基础。有关信息化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有着诸多研究:国内学者认为,信息化建设会对会计工作实务、会计理论等构成直接影响,会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复式会计记账模型,信息化技术和会计工作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会计数据和ERP技术的融合、会计核算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审计工作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财务报告和XML技术的融合;在近几年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给会计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其次是财务信息系统、单位业务系统的相互连通。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发展均深受互联网技术所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也必然会采取以网络为主的业务模式、交易模式,会计信息化建设会更好地让行政事业单位形成现代化的管理模式。[1]如,会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服务的,自动化的工作模式将和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工作模式及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融合,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信息不对称等情况自然能够得到解决。
诚然,目前国内各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会计核算软件尚未完全统一,个别系统使用的是自己购置的核算软件,本身使用的系统比较多,不具备接入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的条件,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内控信息系统和绩效管理系统等相互分离、不兼容,造成工作的重复和效率的低下,数据“穿透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但是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已经指出了明确的工作标准,在固定的规范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必然能够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水准,确保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全面实施。[2-3]
二、准确把握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重大改革及创新
准确掌握新制度中的内容以及要求,是正确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财政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了深入的调查以及分析,并搜集了足够的论证数据、改革意见等。[4]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此次改革全面集成了国内多年来采取的会计工作改革方法,并吸收了符合现代化建设理念的权威研究成果,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方向,基本满足“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各个单位预决算管理需求、资产管理需求、权责发生制改革需求、会计报告优化需求。具体而言,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组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数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以突出预算会计功能为主,着重反映预算收支状况,在成本费用控制、资产负债控制方面无法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在全面总结传统会计工作体系的基础上,改变了以单系统为主的核算工作方法,确立了“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并提倡预算模块和财务模块全面衔接,新的核算模式还要求在同一个会计核算系统内部同时表现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功能,通过预算要能够形成决算报告,通过财务会计核算报告要能够形成财务报告,以同步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预算管理信息;二是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有机协调了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了行业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保留了大部分可靠的通用实务事项,同时根据改革需求保留了一定的共性事项,大幅度提高了各类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有利于发现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充分贯彻了现行《预算法》中的内容,满足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预决算公开要求,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储备物资、文化资产等充实了相应的核算条款,可满足单位资产管理需要,进一步提高单位管理财政资产的水准及效率。[5-7]
三、政府會计制度改革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设新旧制度衔接模块,确保改革举措有效过渡
为确保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有效落实,保证单位能够根据改革要求实现会计工作的全面转换,实现新旧账套的准确衔接。应在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设,合理增加新旧制度快速切换功能,其中涵盖新旧账套对应、旧账套有效导入、科目数据快速补录、新旧账务快速调整、新旧账务报表自动生成等等。合理增加新旧制度快速切换模块后,单位会计工作人员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过度为新的工作模式,并将旧账、新账对比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单位还应该保证信息化系统能够支持辅助要素核对、自定义要素增加、相关数据快速核对,以支持会计工作人员根据新制度的变化对数据进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额相对较大,且固定资产的共性极强,因此需要对模板工作进行合理调整,以达到批量解决问题的目标。[8]
(二)保障系统操作简便易懂,帮助会计人员快速掌握
既往经验证明,采取平行记账的方法必然会让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所以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改革背景下,应根据会计实务情况,充分考虑界面优化、人机交互机制优化、易用性优化等因素,根据会计人员的操作习惯,适当增加人性化、自动化、高效化的功能模块。具体而言,系统中应该设置和单位业务相对应的预算会计科目、财务会计科目。[9-11]比如,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机制模板应支持分组优化设置,信息系统需根据会计凭证的数据来源自动寻找相应的业务模块,会计人员通过所熟悉的业务模块可直接录入会计凭证,针对新增的或者不熟悉的业务模块,再在系统中查询相关的事项、业务模板。笔者认为,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和原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帮助会计人员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应具备基本的提示功能,即“提示新旧制度差异”,从而达到让会计工作人员快速熟悉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目的。
(三)提供基本报表查询功能,实现会计工作层层追溯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改革或會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根据业务需要,提供业务相关明细账、项目辅助账、部门辅助账、资产负债账目、科目余额账目等,系统还要考虑到新制度下会计工作人员基本的对账、查账工作要求,应整合条码技术,支持会计人员通过扫描实体凭证快速查找相应的信息数据(凭证扫描应符合监督单位在合规性方面的要求),同时实现通过用款计划查询单位相关电子凭证、通过科目查询支付凭证等。另外,为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实现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有效互动,应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连接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并将业务部门产生的原始单据直接归集到会计系统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还能规避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12]
(四)根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要求,提供可靠参考数据支持
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以及财政部门于2018年3月发布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的财务报表需要涵盖报表批注、会计报表等,并且会计报表必须要明确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单位当期预算结余差异、单位当期盈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全面实施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财务工作开始引入权责发生制,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要求的当期预算结余、当期盈余等内容作为收付实现制下的产物,在权责发生制下,将不再需要采取特殊会计报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单位现金流量数据、单位收入数据、单位负债数据将会成为综合报表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中的要求,合理设置科目和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直接从科目中提取相应的数据内容,也就是自动报表生成功能。有关报表附注,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全面展示相应的数据内容,同时在报表批注相对应的科目下显示附注数据,以起到减少会计工作人员工作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升财务报表质量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实施对于广大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信息化建设是为确保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全面落地的必要措施。当前应在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影响和树立“业财融合”的理念基础上,推动经济业务与会计管理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新制度实施为契机,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所生成的信息能够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玫.政府会计调整准则下的高校会计制度转换问题探析[J].财会月刊,2019(15):83-87.
[2]闫大波、李莹、任淑红.政府会计准则的主要特征及优化思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39-43.
[3]钱红、秦义林、姜凤翼.新政府会计准则下交通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核算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9(09):55-58.
[4]尹启华.政府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及其治理功能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6):76-80.
[5]邓丽萍.新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下财政贴息会计处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9(19):74-77.
[6]仵祎慧、吴杰.基于政府视角的我国PPP模式会计准则初探[J].财务与会计,2019(10):29-33.
[7] 刘文婷 . 政府会计制度下加强高校暂付款管理研究——以 N 大学为例 [J]. 会计之友,2019(14):7-12.
[8]周兵、宋璟.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特点及处理[J].财务与会计,2019(09):64-65.
[9]李传宪、赵紫琳.政府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差异探析[J].财会通讯,2019(19):59-62.
[10]汪敏达、陈志斌.政府会计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机制研究——信念革新,技术变革与制度支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10):57-64.
[11]张晓香.公立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路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9(06):78-80.
[12]郭文华、肖桂花.政府会计制度下会计工作案例分析与研究——评《政府会计——理论、实务与案例精析》[J].会计之友,2019(1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