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妮,黄 沂,李洁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肝胆外科临床护理教学则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科室具有专业性强、手术风险大、术后患者留置管道多等特点,使护理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因而也对临床护理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护理实习生顺利完成科室实习任务,采取恰当的教学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终结性评价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正在实施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并将过程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1]。本研究将探讨形成性评价在肝胆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实习(实习期4周)的护理本科生72名,其中女生66名,男生6名,年龄22~2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6名。观察组女生34名,男生2名,年龄(22.67±0.63)岁,岗前培训考试成绩(83.22±3.61)分;对照组女生32名,男生4名,年龄(22.50±0.60)岁,岗前培训考试成绩(83.78±3.51)分。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根据实习大纲及护理部年度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肝胆外科专科特点制定科室教学计划,实行一对一带教。两组带教老师均根据护理部制定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资质》相关要求进行选拔,具有可比性。入科第一天由护士长或教学秘书进行入科教育,带教老师严格按照科室临床护理教学路径开展教学,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周,熟悉科室环境布局、各班工作职责、科室规章制度、优势病种及专科常见病如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肝癌、肝脓肿等相关知识、T管引流护理,掌握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术前护理、专科疾病知识及相关辅助检查的健康教育等;第二周,掌握患者出入院工作流程、胆道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特殊管道标识指引等;第三周,熟悉专科护理记录单书写、肝癌根治术后护理常规、急腹症护理,掌握出入院评估书写、中心静脉压测定方法、深静脉置管护理、常见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等;第四周,掌握腹腔引流管、T管等各种引流管的护理、管道脱落应急预案等。
1.2.1 对照组 实施终结性评价导向的教学,根据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做好出科理论考试题库,按照临床护理教学路径进行一对一带教,实习期间进行个案护理讨论、小讲课、教学查房各1次,每月实习结束后,在出科前进行闭卷理论考试及操作考试,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1.2.2 实验组 实施形成性评价导向的教学,形成性评价贯穿科室实习全过程,具体做法如下:①成立以教学秘书为组长的临床护理教学小组,按照临床护理教学路径进行一对一带教。②实施过程:护生入科时发放护理部统一制定的实习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组织纪律、工作学习态度、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于每周五进行评价总结,对存在的问题由护生及其带教老师共同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办法,带教老师根据教学过程中护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带教反馈,围绕临床护理教学路径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结合护生学习习惯及需求,及时调整带教方法。带教过程中以案例式教学法为主,老师有意识地通过临床现有实际病例,采用现场提问、讨论、演示等方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使护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科室实习期间进行1~2次随堂测试,案例以当天分管的患者为切入点,通过口头汇报的形式,内容涵盖病情分析、辅助检查结果判断、执行医嘱、病情观察要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相关护理技术操作及健康教育等知识点,培养护生临床思维;定期及每次教学活动(例如小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后均进行学生自评及老师评价;随堂测试、教学活动评价结果均不计入出科成绩,用于教学反馈及护生综合素质评价参考;通过书写实习心得体会、实习感悟、反思日记、对科室带教意见等形式,表达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带教老师及时批阅,以期掌握护生思想动态及问题反馈,及时调整带教方案;借助信息系统,定期录入护生形成性评价情况及反馈,实习管理者、带教老师和护生可登录相应界面查询。③实习期间进行个案护理讨论、小讲课、教学查房各1次。
1.3 效果评价
1.3.1 出科成绩 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理论考试试题从科室案例库随机抽取,技能考核则需根据理论考试案例判断,选取其中一项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考核。试题编写根据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要求,结合肝胆外科专科特点,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为蓝本,通过临床真实案例呈现,最终提交护理部审核通过后使用。出科考试统一由教学秘书于出科前3天组织,理论考试试卷及技能考核均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教学秘书不直接参与临床带教。出科成绩按百分制进行计算,方法如下:30%综合素质评价得分+40%出科理论考试得分+30%出科技能考核得分。综合素质评价得分包括医德医风组织纪律(20分)、工作学习态度(20分)、专业技能(40分)、综合能力(20分)四个维度,满分100分,采用学生自评(不计入总分)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照组为1次(即出科前)评分,实验组为4次(即每周1次)评分的平均值。
1.3.2 问卷调查 采用护理部制定的实习生问卷调查表,对实习满意度和实习前后在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技术操作、沟通技巧、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程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方法,给予0~4分的评定,4分代表非常满意、完全掌握、很强,满分120分。
1.3.3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采用林毅等[2]研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价,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3个分量表共28题组成。采用Likert 5级评分方法,满分112分,分值越高,自我学习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在出科成绩、问卷调查得分、自主学习能力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出科成绩、问卷调查得分、自主学习能力评分比较 (分,x±s)
3.1 形成性评价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意义 后期临床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延续,需充分发挥医院的教育功能,使二者有机结合、有效衔接,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对护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全面、准确评估十分重要。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拥有全面、及时、灵活、深入、可持续的特点,注重连续的、动态的评价过程,注重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护生的才能[3-4]。肝胆外科由于其特定的专业性,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对诸如术后患者及各种引流管的护理等相关专科知识掌握情况,形成性评价较终结性评价更适用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由于其评价周期短,反馈及时,更有利于帮助师生双方不断调整“教”与“学”,可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对实验组的观察中发现,于老师而言,通过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已掌握者,可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或开始新知识点的学习。对未掌握者,则需要进一步讲解或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其得以掌握;于学生而言,通过评价信息可关注学习重点,有的放矢,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完成既定目标。
3.2 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护生出科成绩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出科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护生出科成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其评价周期较长,通常在护生完成本科室实习任务,于出科前进行,部分护生为取得优异成绩,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复习,甚至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忽视实习过程[5],同时,对护生在出科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由于即将转入下一科室实习而无法及时纠正或持续跟进,造成不良循环。在出科题库内容的设置上,融入一定比例的专科知识及临床前沿知识,在对护理技能的考核中,增加对护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更强调护生需注重对整个过程的学习,而非单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形成性评价的运用,由于其评价周期缩短,围绕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展开教学,对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评价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得以及时解决和纠正,体现对学习过程全程、连续、动态关注,护生可通过改进学习过程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3.3 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高护生实习满意度及专业知识技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在实习满意度、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方面的综合得分优于对照组。临床实习满意度影响实习护生的心理状态和对护理职业的看法,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6]。形成性评价通过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帮助护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增强护生学习自信心及职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实习满意度。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中,护生往往只关注出科考核成绩是否合格而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7],而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时生搬硬套,缺乏解决实际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对专业知识技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运用,评价周期由原来的4周改为1周,对护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临床思维、团队意识等方面内容关注度升高,护生更能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学习需求,及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反思,注重对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3.4 形成性评价能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发现问题,无论日常学习,还是定期开展的小讲课、护理查房、病例讨论等教学活动,均要求护生利用各种可获得的学习手段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形成性评价,护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评价,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观念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肝胆外科临床护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为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生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师生双方不断调整“教”与“学”,提高实习满意度、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护生综合能力,值得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