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贵 孟长明 陈昌福
(1.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河南 新乡 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4)PCR检测。目前有关实验室开展了PCR法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检测的研究,但未制定气单胞菌相关的PCR诊断标准。
目前气单胞菌已制定3个标准,分别为《GB/T 18652-2002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SC/T 7201.3-2006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第3部分:嗜水气单胞菌及豚鼠气单胞菌肠道病诊断方法》《SN/T 0751-1999出口食品中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其中SN/T 0751-1999仅列出了气单胞菌主要的细菌分离和检测方法,标准GB/T 18652-2002提供了R-S选择性培养基等常用培养基的配方及细菌分离方法,并提供了胞外蛋白酶的简易测定方法;标准SC/T 7201.3-2006主要提供了从鱼类症状至细菌培养的诊断方法。
5.预防
(1)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应用。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是嗜水气单胞菌灭活浸泡疫苗,是一种用嗜水气单胞菌优势血清型O:5和O:97作为疫苗生产菌株制备的二价疫苗,再用0.15%~0.3%福尔马林室温灭活制成疫苗。生产上采用浸泡免疫技术浸泡免疫鱼,可获得较好的免疫保护。该疫苗浸泡免疫效果较为稳定,已于2001年获得新兽药证书文号。但由于不同地区间存在的气单胞菌株血清差异,是影响使用效果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国内实验室还研制了气单胞菌口服疫苗和采用胞外蛋白酶和溶血素研究的亚单位疫苗。
(2)日常防病措施。良好的池塘日常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这些防病措施包括彻底清塘、鱼种消毒、合理放养密度和品种搭配、疾病易发季节池塘和食场的定期消毒等,发病季节前加强寄生虫的杀灭也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3)发病鱼的捕杀和无害化处理措施。目前国内没有对相关疾病进行扑杀的规定,对于病死鱼一般要求发病场就地加石灰深埋,减少疾病传播。
6.治疗 主要是依靠药物控制,疾病发生后可采用消毒剂、抗生素控制。使用较多的有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生石灰等。
在分离致病菌并且针对分离菌株完成药物敏感性检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内服,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流行。
1.病原 病原为海豚链球菌,Pier G等(1976)从患有皮肤溃疡症的亚马逊淡水瓶鼻海豚中分离到海豚链球菌。后来的研究结果先后证实了海豚链球菌能引起多种养殖和野生鱼类发生脑膜炎等症状并导致大量死亡。
2.症状 根据病程的长短,鱼类链球菌病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感染可引起患病鱼类在短期内(通常为3~7天)就出现暴发性死亡,一般死亡率可以达到50%以上;另一部分鱼类链球菌感染表现为慢性型,病程可以持续几周甚至好几个月,一个池塘每天可能只有几尾鱼死亡。
患病鱼类无论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链球菌病,其主要症状均表现为食欲下降甚至不摄食,螺旋式或者自旋转游动、常急剧下沉或上浮;体表呈现出鳞片松动甚至部分脱落,身体虚弱、常呈昏睡状,体色变黑,眼睛突出、角膜混浊,眼睛及其周围、鳃盖、鳍基、肛门、头顶及鳍基部出血。
解剖患病鱼体后,可见内部症状主要为腹腔内带有血色腹水,脾肿大变红,肝通常红肿或发白,心脏和肾脏也呈现红肿发炎。取患病鱼组织切片后可以观察到,链球菌感染的鱼脑部和神经系统遭受到侵袭,这可能就是患链球菌病的鱼类通常表现为运动失控的原因。不过,有些鱼类链球菌感染没有明显的外部症状和行为异常表现。
3.流行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鱼类链球菌病大多是由海豚链球菌引起的。危害的养殖鱼类除斑点叉尾外,还包括条纹密鲈、白斑篮子鱼、尼罗罗非鱼、杂交罗非鱼、杜氏、虹鳟、大菱鲆、牙鲆、短盖巨脂鲤和红拟石首鱼等,均发生了由海豚链球菌引起的流行性疾病,海豚链球菌可引起敏感鱼类感染死亡率达20%以上。